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针对绿洲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采用春小麦垄作沟灌的方法,研究了垄作沟灌栽培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灌栽培促进了春小麦根系的发育和地上部的生长。与平作相比,0~20、20~50和50~100cm土层内根长分别增加39.21%~40.60%、26.99%~27.58%和39.43%~59.49%,叶面积系数增加0.22~1.16,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增加9.56%~42.68%,株高降低6.41cm。在相同灌溉定额下,垄作春小麦增产7.18%~34.97%,平均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10.35%和5.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1~0.16kg·mm-1,说明垄作栽培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构建湘南晚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以杂交晚稻品种‘丰源优299’为材料,研究了土壤耕作方式对湘南晚稻产量形成、米质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免耕处理实际产量显著低于翻耕处理,减产10.2%~16.4%,其原因是免耕处理成穗率较低、每穗实粒数与结实率显著下降;翻耕条件下垄作和平作处理间实际产量差异极小,而免耕条件下垄作较平作处理显著减产,降幅达6.9%;(2)翻耕条件下垄作处理晚稻稻米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均较平作处理有所改善;(3)垄作处理晚稻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50%以上,总耗水利用效率提高8%左右。可见,土壤耕作方式对湘南晚稻产量、米质与水分利用具有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免耕处理与垄作栽培未见产量优势,而垄作处理节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干旱灌区小麦节水生产技术,依托2005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对固定道平作(ZT)和固定道垄作(PRB)下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RB可增加0~8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出苗期至收获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为PRB>ZT>CT。在小麦播种期至出苗期,PRB土壤升温较慢,拔节期至收获期0~15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为PRB>ZT>CT。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RB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穗粒数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因素。PRB和ZT处理4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88%和12.96%。PRB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明显,可作为干旱灌区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了平作、垄作1(垄沟内种植1行小麦)、垄作2(垄沟内不种植小麦)等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SPAD值(叶色值)值还是灌浆速率,均是灌浆前增加,到了灌浆期后开始下降;垄作产量大于平作,增产幅度为5.16%~14.52%.垄作栽培与平作相比,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给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啤酒大麦垄作沟灌栽培的水肥管理提供参考,通过裂区试验,设置4个不同灌溉定额(1 500 m·hm-2、2 100 m·hm-2、2 700 m·hm-2和3 300 m·hm-2)和3个不同施肥水平(N 75 kg·hm-2+P2O556.25 kg·hm-2、 N 150 kg·hm-2+P2O5112.5 kg·hm-2、N 225 kg·hm-2+P2O5168.75 kg·hm-2),研究了灌水和施肥对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肥量及水肥互作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当灌溉定额从1 500 m·hm-2增大到2 700 m·hm-2时,啤酒大麦千粒重提高5.36 g,成穗数增加1.16×106·hm-2,增产57.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12%;灌水量超过2 700 m·hm-2时,增产效果不明显。在N 75~150 kg·hm-2、P2O556.25~112.5 kg·hm-2范围内,增施肥料有利于啤酒大麦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并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溉定额2 700 m·hm-2、纯N 150 kg·hm-2、P2O5 112.5 kg·hm-2条件下,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6 239.84 kg·hm-2和13.33 kg·mm-1·hm-2,水肥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6.
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豫麦50(弱筋)、郑麦975(中筋)和藁麦8901(强筋)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2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下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垄作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生理活性高于平作。藁麦8901和豫麦50及郑麦975在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均是垄作高于平作,同时垄作栽培也有助于增强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NR(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提高旗叶氮素同化能力,促进生育后期旗叶氮素向籽粒的再运转。垄作栽培小麦产量较传统平作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9.26%~14.52%。垄作栽培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或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而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甘肃河西地区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内陆河灌区。近年来,因干旱缺水已对当地制种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开发制种玉米垄作沟灌节水栽培技术,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的一条有效途径,结果表明,制种玉米垄作栽培灌水量为4500m^3/hm^2时,其产量为7689.00kg/hm^2,与平作、垄作栽培灌水量均为6000m^3/hm^2的产量水平接近,但节水1500m^3/hm^2,节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玉米根系及叶片生长发育和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夏玉米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根系发达,0~50 cm土层各层次根系干重均增加;各叶位叶片宽度增加,长度基部1~5叶位缩短、中上部增加;各期叶面积系数都较大。垄作栽培比传统平作增产12.1%。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黄淮麦区高产麦田的水分高效利用栽培模式,以冬小麦品种泰山4241为材料,通过2010-2012年在泰安市的田间试验,比较了5种栽培模式下小麦群体数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5种栽培模式中,节水模式1(总施氮量210kg·hm-2,追氮比例为40%,灌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株·hm-2)的小麦产量结构较合理,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其中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两年平均较农户模式分别增加1.45%和3.05%,产量略高于农户模式。因此,该模式具有节水、节肥和高产的特点,在鲁中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给河北平原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灌溉提供参考,利用作物生长模型,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模拟分析了河北省平原区水分限制条件下冬小麦产量、蒸散量及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限制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保定中部、石家庄中部、邢台中部、邯郸东部南北条带上产量和水分生产率都较高,产量都在8 000kg.hm-2以上,最高可达10 359kg.hm-2,水分生产率为19~23kg.hm-2 mm-1,其中邯郸东南部最高,可以达到23.8kg.hm-2.mm-1。而在邢台地区东部、衡水、沧州、秦皇岛等地由于不能灌溉,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无法满足小麦生长所需,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均较低,产量普遍位于4 200~6 000kg.hm-2之间,水分生产率一般为10~19kg.hm-2.mm-1。总供水量不足、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不高是后面这些地区农业水分利用的主要问题,需要采取节水措施抑制土壤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既节水又增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根据 2 0 0 3年度啤酒大麦不同节水耕种技术试验结果 ,以产量和灌溉水生产效率为目标函数 ,分析比较了“垄畦沟灌”节水耕种方式的生产技术效果和其在不同耕作条件下的节水效果及灌溉水生产效率。初步确立了“垄畦沟灌”这一能够有效协调节水与增产矛盾 ,适宜啤酒大麦实现节水型生产的耕种新技术 ,平均增产 5 %以上 ,灌水生产效率 1 31~ 2 2 0kg/m3;免耕较施耕每公顷节水 330 0m3,节水率达 4 4 2 2 % ,灌水生产效率提高 0 87kg/m3。为啤酒大麦的生产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以济麦20号为供试品种,于灌浆中期对垄作小麦和平作小麦分别进行大田层切,研究了垄作栽培对小麦灌浆中期群体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垄作栽培条件下,小麦灌浆中期群体从底部到顶部各层次相对光强增加,以40~50 cm增加幅度最大,群体内光分布得到优化;各层次单位面积功能叶片(绿色叶片)、功能叶鞘(绿色叶鞘)和茎秆干重增加,枯叶片干重减少,尤以中、下部较为明显;穗层上部穗干重大幅度增加,下落穗减少,穗层整齐.这些群体指标的改善,证明垄作栽培麦田群体素质较高,有利于高产低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蔬菜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目前推广应用的6种蔬菜节水技术:即水肥一体化技术、膜下沟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膜下微灌技术、喷灌技术和高垄栽培技术,为蔬菜的节水、节肥、省工、省力、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常规垄灌溉、固定隔沟灌溉和交替隔沟灌溉的试验对比,交替隔沟灌溉水量仅为常规沟灌的1/2,有一半左右的地表面处于相对干燥状态,水分渗入率较大,提高了土壤对灌溉水和自然降雨的储存与利用,有利于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运用交替隔沟灌溉技术能提高作物对垄两侧土壤中养料、水分等的利用效率,作物根系进行干湿交替锻炼后,刺激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一定程度增强植株抵御干旱的能力,更利于作物健康生长,交替隔沟灌溉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大田节水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膜覆盖技术在水稻节水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本田地膜覆盖、打孔插秧、节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表明:此项技术可使水稻生育进程提前,光能利用率提高。节水154m3/667m2,增产35kg/667m2,新增净效益23.2元/667m2;地膜覆盖技术在诸多节水栽培技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性状及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均匀灌溉、固定隔沟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分别在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进行灌溉,每次单沟灌水量分为60、45和30 mm 3个水平,以不灌溉为对照,研究了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可极显著提高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大豆产量,交替隔沟灌45 mm的R4期光合速率、产量与交替隔沟灌60 mm差异不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从节水增产增效角度分析,交替隔沟灌溉45 mm的灌溉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7.
稻菜轮作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稻田前作蔬菜条件下,施N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N0~97.5kg/hm2范围内,渝优600在施纯N97.5kg/hm2时能获得高产;施N量高低对Q优6号产量影响不很敏感,在施纯N68.5~97.5kg/hm2范围内,产量均相对较高;渝香203在施纯N68.5kg/hm2时能获得高产。本试验水平下各品种N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渝香203Q优6号渝优600,当土壤可利用N成为限制因子时,种植渝香203和Q优6号能获得较高产量;当土壤可利用N充分时,种植渝优600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