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起蜜蜂白垩病的蜂球囊菌繁殖快、传播快、不易消灭,因而危害大.患此病蜂群幼虫死亡率高,新老蜂接代脱节,群势快速下降,甚至全群覆灭,短时间内可弄跨一个蜂场.因此蜂农必须高度重视蜜蜂白垩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尹刚 《蜜蜂杂志》2008,28(7):34-34
引起蜜蜂白垩病的蜂球囊菌繁殖快、传播快、不易消灭,因而危害大.患此病蜂群幼虫死亡率高,新老蜂接代脱节,群势快速下降,甚至全群覆灭,短时间内可弄跨一个蜂场.因此蜂农必须高度重视蜜蜂白垩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蜂幼康颗粒冲剂(简称"蜂幼康")是纯中草药提取有效成分研制成的新蜂药,应用临床取得较好的防治蜜蜂传染病效果.在曾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爬蜂病"、蜜蜂"白垩病"等传染病的地区,预防性给药有效防止了疾病的再次发生;对已发生这些传染病的蜂群给药治疗,平均总有效率达98.01%,其中治愈率为72.79%.由真菌引发的白垩病治疗效果稍低,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2.00%和23.10%.  相似文献   

4.
张功勋 《中国蜂业》2002,53(4):28-28
蜜蜂白垩病又叫石灰质病 ,是由蜜蜂子囊球菌引起的一种蜜蜂幼虫真菌病。患病蜂群子脾零乱 ,轻者影响生产 ,重者弱不成群。 1 992年枣花后期 ,乐陵蜂场蜂群 ,均不同程度地患上白垩病 ,我 60群蜂有 8群发现白垩病 ,几经用药喷治 ,幼虫虽呈饱满鲜亮 ,待幼虫老熟时白垩病又复发。在一次偶然思索中我发现 ,首发此病的都是浆王。引起我用换王防病的想法 ,于是我就移没患白垩病的喀王幼虫育王。待新王产卵后 ,将 3脾蜂紧为 2脾 ,幼虫孵化的特别好 ,没发现一例白垩病。从培育新王再繁过程中我体会到 ,蜂群患白垩病并非浆王之故 ,而是养蜂员管理失误…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区蜜蜂白垩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病又名“石灰质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顽固性真菌疾病,由蜂囊菌引起,近几年在各地发生较普遍,是当前养蜂业较严重的病害之一。白垩病主要是使老熟幼虫或封盖幼虫死亡,死亡的幼虫初呈苍  相似文献   

6.
我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山区的出入口 ,洋槐多 ,蜜源充足 ,是省内外蜂友的首选放蜂之地。每年春季 ,由于大量转地蜂群的涌入 ,我地蜂群不同程度地受到白垩病的侵染 ,当地蜂农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小。因此 ,白垩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白垩病是由蜂球囊菌引起的 ,能使大幼虫及封盖的幼虫死亡。死虫表面布满白色的丝状菌 ,慢慢变成疏松的石灰状硬块 ,颜色由灰逐渐变黑。白垩病的发生有如下特点:1 .蜂群发病的箱外条件是:低温、潮湿、蜜源不足或蜜蜂被蜜蜂球囊菌感染。2 .蜂群染病的箱内条件是:蜂种抗病能力差 ,巢内缺粉蜜 ,蜂数稀疏…  相似文献   

7.
钱向辉 《蜜蜂杂志》2002,(10):24-24
1 茶花烂子与白垩病在某些方面的区别(1)从发病原因看 ,茶花烂子是由于茶花蜜中含有棉子糖和水苏糖不能被蜜蜂消化和利用引起的 ;白垩病是由于蜂具和蜂粮不洁净受蜂球囊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传染病。简而言之 ,茶花烂子是因“中毒”引起 ,白垩病是一种“传染病”。(2 )虽然茶花烂子和白垩病发病的都是封盖前的蜜蜂幼虫 ,茶花烂子时蜂群散发出一股酸臭味 ,白垩病发病蜂群无臭味。(3)从发病季节看 ,茶花烂子发生于秋末冬初 ,白垩病却在春夏季节都有可能发生。(4)从蜜蜂幼虫死亡后的酸碱性上分析 ,二者恰好相反 ,茶花烂子为碱性 ,白垩病则为酸…  相似文献   

8.
蜜蜂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感染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幼虫引起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防治白垩病微生物筛选,是从土壤、腐烂果蔬、发酵蜂蜜、小曲和固体酵母中分离出28株酵母茵,用平板抑菌圈法筛选到5株酵母茵对蜂球囊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蜜蜂白垩病的预防方法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高文义近年来,白垩病在我国流行甚广,危害极大,白垩病是由一种真菌(蜜蜂子囊球菌)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患病幼虫、死幼虫,以及被病菌污染的空气、水、蜜源、饲料、巢脾、各种蜂机具等途径传播。低温和潮湿是发病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正>白垩病又名石灰质病,是易发于蜜蜂幼虫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此病是由蜜蜂球囊菌所引起的,多发生于春、夏、秋繁殖期,特别是在夏季,黄河中下游地区阴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病或发病严重。笔者根据定地饲养意蜂30年来的经验,只要将蜂箱搬至高处,如平房顶或二楼走道上面,给蜂群提供通风好、干燥的环境,蜂箱上要有防雨遮盖物,再加上箱内蜂脾相  相似文献   

11.
余林生 《中国蜂业》2010,61(1):29-29
蜜蜂幼虫病有白垩病、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及美洲幼虫腐臭病.它们是由真菌、病毒、细菌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对我国蜂群健康影响很大.蜂农一直以抗生素防治为主,由于抗生素造成蜂产品残留污染而禁止使用.目前仍没有找到一种防治幼虫病很好的药物和方法,现在我国蜜蜂幼虫病的发生有所抬头.下面简要介绍不用抗生素药物防治幼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位三 《中国蜂业》2008,59(1):28-28
蜜蜂白垩病是真菌蜜蜂球囊菌(Ascophaera apis)引起的,容易感染西方蜜蜂的幼虫,成年蜂虽不易感染,但是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1991年我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辐照剂量对蜂球囊菌的杀灭效果,以期明确有效杀灭蜂球囊菌的最低辐照剂量,为Co60γ射线辐照蜜蜂饲料(特别是蜂花粉)时的辐照剂量选择提供依据。利用细菌纯化技术从患白垩病意蜂幼虫体内分离纯化得到蜂球囊菌,并结合形态学、乳酸酚棉兰染色及5.8SrDNA序列分析技术进行鉴定;同时制备不同梯度浓度的蜂球囊菌孢子悬液加入到蜜蜂幼虫饲料中,以饲喂方式侵染3日龄意蜂幼虫,确定半数致死浓度(LC50);蜜蜂幼虫饲料中添加上述确定LC50的孢子,以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并通过侵染幼虫试验,确定有效杀灭蜜蜂饲料中孢子的最低辐照剂量。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患白垩病的意蜂幼虫体内分离纯化得到真菌即为蜜蜂白垩病的病原——蜂球囊菌;蜂球囊菌对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意蜂幼虫的LC50为9.5×104个/mL;当Co60γ射线辐照剂量为7.0kGy时,幼虫患病率与未辐照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确定对添加半数致死浓度的蜂球囊菌孢子饲料的最低有效辐照剂量为7.0kGy。  相似文献   

14.
关振英 《蜜蜂杂志》2008,28(7):32-32
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白垩病是当前蜜蜂容易感染的传染病.发现病情后如何治疗以及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是养蜂者极为关心的事情.在此,笔者愿把自己的经验与蜂友们交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蜜蜂白垩病是西方蜜蜂的一种恶性传染病,其病原菌为真菌蜂球囊菌(Ascosphaeraapis)。应用中药10~15ml/脾防治蜜蜂白垩病效果好,使用方便,对卵、幼虫、蛹及成虫无毒副作用,蜂产品中无药物残留。  相似文献   

16.
蜜蜂白垩病(chalkbrood disease)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apis)引起的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疾病,该病已蔓延至世界各地并对养蜂业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用20个患白垩病蜜蜂黑色干尸混合50 g花粉粉碎,用蜂蜜混和制成条状花粉饼对意蜂蜂群进行人工接种感染,发现意蜂蜂群在接种前后患病个数差异显著(P=0.0227);自然情况下发病率差异显著不同组的蜂群之间在接种感染前后患病个数差异均显著(P=0.0238和P=0.0211),证实了不同蜂群抗白垩病能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封盖子脾冷冻法检测了5群意蜂蜂群的清理能力,发现蜂群内幼虫的患病个数与清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 87),说明蜂群清理能力越强患白垩病的个数越少。采用蜂群白垩病人工接种方法对3个中蜂蜂群进行接种感染,结果均没有发现中蜂幼虫患白垩病。采用封盖子脾冷冻法检测蜂群的清理能力,发现中蜂和意蜂蜂群的清理能力无显著差异(P=0.2638),提示中蜂蜂群的抗白垩病能力可能由其他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7.
蜜蜂白垩病在浙江发生情况调查及药物防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蜜蜂白垩病是由蜜蜂子囊球菌(Ascophaeraadis)引起的蜜蜂幼虫真菌病,是当前养蜂生产中继“爬蜂病”后的又一大病害。该病在我国大陆过去一直未见报导,直至1999年9月我省的缙云县三里蜂场从东北放蜂回乡时才开始发生白垩病,由于病情10月  相似文献   

18.
科学管理蜂群预防白垩病[美国]德拉普兰.K.S白垩病是一种蜜蜂幼虫病,由真菌(蜂球囊菌)引发致病。成年蜂不生此病,但会在箱内和箱外(采集飞行时)传播真菌孢子。成年蜂因接触污染的水源、花朵、花粉或盗蜂而沾染上孢子。带回到箱里后,幼虫一吞进孢子,便得病。...  相似文献   

19.
蜜蜂白垩病综合防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蜜蜂白垩病多年来对蜂群的危害相当严重 ,威胁着养蜂业的发展 ,因此 ,对该病的防治非常重要。1 白垩病的病原蜜蜂白垩病原主要是蜂球囊菌 (As cosphaeraapis)所引起。蜂球囊菌的实体里面有许多孢囊 ,孢囊内充满大小的孢囊孢子 ,孢子的抗逆性很强 ,在适宜条件下孢囊萌发雌、雄菌丝。雌菌丝形成藏卵器并与雄菌丝生长形成藏精器结合 ,再形成膨大球形的子囊 ,子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干燥状态下 ,存活时间很长。蜜蜂白垩病主要是通过孢囊孢子和子囊孢子传播。患病幼虫、病死幼虫的尸体 ,以及被污染的饲料 ,蜂具等都是该病的传…  相似文献   

20.
<正>蜜蜂真菌病虽然不如蜂螨那么凶猛,却是西方蜜蜂的第二杀手,每年不少蜂场因患真菌病而减产甚至垮场。治螨用的杀螨剂各地都有大量供应,而治真菌病的药物则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只解决不了问题。蜜蜂的真菌病主要是白垩病及真菌爬蜂病。一、白垩病1.发病症状白垩病的病原体是蜜蜂球囊菌。刚发生时只有少数白色块状物出现在巢房中,然后逐渐增多。1周后许多房孔被掀开,黑白菌丝硬块增多,最后蔓延至全群。患病蜂群由于幼虫受损,成年蜂下降,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