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玉米扣半留茬播种与三犁川播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扣半留茬播种比三犁川播种增产达990.0千克/公顷,增收节支达1488.0元/公顷,土壤含水量提高0.9~1.0个百分点:出苗率提高9.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坡耕地占70%以上。坡耕地原来采用的三犁穿起垄已不适应播种玉米的需要,并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扣半留茬起垄播种玉米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3.
在陇东旱塬区研究了留茬深松耕秸秆覆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耕秸秆覆盖免耕条播的冬小麦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平茬深耕播种处理,产量达6 107.5 kg/hm2,较平茬深耕处理增产22.8%~26.6%。  相似文献   

4.
玉米留高茬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宁夏农牧交错区盐池县、同心县统一布置2年玉米留高茬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的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留高茬覆盖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栽培的春玉米平均产量10 009.5 kg/hm2,经济产投比达2.54∶1.00,分别较留高茬覆盖少耕播种高1.38%和1.2%,分别较传统机播高7.58%和5.46%;10~2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0.13个百分点、土壤容重降低0.02 g/cm3、土壤孔隙度增加1.8%、扬尘量减少4.6 g/cm3、减少风蚀量35.3%,削洪效益36.7%、减沙效益26.3%,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旱地有效的蓄水保墒途经,在陕西省宝鸡市农科所试验农场进行秸秆覆盖免耕播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在夏闲期和生长期进行留茬覆盖,能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尤其可使土壤上层长期保持湿润状态,同时留茬覆盖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休闲期蓄水量由391.9 mm提高到468.7 mm;土壤表层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1.3%、104.5%、13.0%;免耕播种产量7 351.5 kg/hm2,传统耕作产量6 739.5 kg/hm2,增产9.1%。该技术能有效保蓄农田土壤水分,增产较明显,可在关中西部及同类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6.
从择地选茬、整地施肥、品种搭配、种植方式、播种方法、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早熟马铃薯 /玉米 /蒜苗“三种三收”高效栽培技术。采用该栽培模式 ,马铃薯产量达 16 30 5 kg/ hm2 ,玉米产量达 11775 kg/ hm2 ,蒜苗产量达 975 0 kg/ hm2 ,纯收入较当地小麦 /玉米带田增加 10 32 9.0元 / hm2。  相似文献   

7.
麦收时小麦不同的留茬高度对下季玉米产量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有较大影响。试验设拔麦区 ;低留茬 5cm灭茬区 ;高留茬 2 0cm不灭茬区 ;高留茬 2 0cm灭茬区 ;低留茬灭茬并亩压麦糠 2 0 0kg区 5个处理。结果低留茬灭茬压糠区均较其它处理增产 ,且土壤含水量最高 ,杂草数最少 ,有益生物蚯蚓多 ;其次是高留茬灭茬区 ;再次是低留茬灭茬区。它们分别较拔麦区增产 1 2 85.5kg/hm2 、762kg/hm2 、537kg/hm2 。而高留茬不灭茬区产量低落 ,较拔麦区减产 4 1 1kg/hm2 。  相似文献   

8.
晚稻机收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双季稻田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后紫云英迟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紫云英播种技术相比,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显著缩短了紫云英的生育期,但其盛花期能保持与传统播种技术一致,对下茬早稻作物的种植没有影响;两种播种方法对盛花期鲜草产量、植株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迟播播种能达到与传统播种一样的肥田目的;迟播对紫云英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没有明显影响,与传统播种技术相比可节约劳动力成本约45元/hm2,且可避免传统播种方法对晚稻植株的伤害。在现代双季稻种植条件下,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留茬(NS40)、20 cm立秆留茬(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的基础上增加5 400 m3/hm2灌溉量(I1)、3 600 m3/hm2灌溉量(I2)两种灌溉量,共设计了10个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以及不同灌水量对春玉米田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覆盖免耕处理有助于休闲期土壤表层疏松,留茬覆盖免耕处理0-5 cm层的平均土壤容重较CT降低2.04%;苗区适当的留茬覆盖量能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稳定性;增大灌水量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能;土壤耕作可以显著减小耕层土壤的抗楔入性,而免耕则使耕层土壤的抗楔入性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前茬稻秸秆采用不同还田方式、小麦采用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本文作者在前茬稻秸秆全量切碎匀抛还田条件下,对犁翻旋耕灭茬人工穴播、犁翻旋耕灭茬机械条播、板茬田机械条播3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犁翻旋耕灭茬后稻秸秆覆盖率最高,达83.35%。犁翻旋耕灭茬结合人工穴点播不仅成苗率高,对小麦苗体素质和最终产量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同等基础条件及播种措施下,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基本苗12.8万/亩、成苗率92.7%;板茬田机条播基本苗12.5万/亩、成苗率61.9%,相比板茬田机条播提升30.8%。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相比板茬田机条播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高,理论产量提高99.1 kg/亩,实际产量提高85.0 kg/亩,差异显著。综合比较,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更有利于稻麦轮作区小麦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免耕复种油葵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耕作对土壤耕作层多次耕翻耙耱是造成我国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根源。为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玉米(油葵)免耕播种机,采用定点定时取样、田间调查、室内分析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将免耕播种技术、灭茬免耕播种技术试验示范与传统耕作技术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可节省机耕费225~375元/hm2,增效765~1 455元/hm2;油葵生长期间,保护性耕作技术不同土层土壤水分提高15%~25%,土壤容重提高25%~48%;油葵收获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累积比传统耕作高。  相似文献   

12.
免耕播种对麦茬夏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播种可以减少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投入,提高产投比。以不同类型的3个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剐达到了5380.20kg/hm^2和5680。35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68.13%%和5.77%;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了5010.30kg/hm^2.较同密度的CK(旋耕播种该密度时产量最低,3260.10kg/hm^2)增产53.69%。夏谷常规品种免耕播种的产量高于传统的旋耕播种,但应适当加大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较适宜;而杂交种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22.57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为破解南方稻田灌溉用水和肥料施用不合理以及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水稻半固态播种与泡田整地播种的对比试验,研究水稻前期灌溉用水量及肥料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泡田整地播种相比,水稻半固态播种拓宽了破胸稻种的吸水途径,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避免了有害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有利于水稻出苗及壮苗的形成;同时,节约灌溉水资源2 250 m3/hm2,提高水分利用率;尿素施用减少20.75 kg/hm2,利用率增加11.06%;复合肥施用减少78.27~88.79 kg/hm2,利用率增加16.31%~18.50%;显著减少无效穗,增加有效穗,提高成穗率;显著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每穗穗重和结实率;实现水稻增产,增幅为2.02%~5.06%。采用相应配套施肥方式,使水稻剑叶和倒二叶的SPAD维持在较高水平;延缓籽粒灌浆期间剑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降解速率,实现了水稻高产栽培的节水节肥和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NT)、深松耕(DT)和旋耕(RT)对旱作玉米田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夏玉米产量等的影响。2a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主要集中在0~40cm(P0.05),耕作前后40~60cm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耕作方式对土壤储水量有明显影响,其中,播种后0~50d,深松耕和免耕处理0~100cm土壤储水量均高于旋耕;播种后70~120d,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在作物生育前期(播种后0~30d)表现明显(P0.05),表现为旋耕玉米田土壤温度高于免耕和深松耕,播种后50~120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深松耕和旋耕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免耕分别高3.35%和1.91%。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免耕和深松耕净收入较旋耕分别高138.48元/hm~2和259.38元/hm~2。因此,深松耕为旱作夏玉米田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表土作业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4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法和免耕+深松耕作法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对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碎秆覆盖+深松、免耕碎杆覆盖+深松+耙和免耕耙3种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比传统处理增加9%,11%和14%,对采用纯粹免耕法的小麦地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小麦增产12%;对免耕+深松耕作法增加播前耙地作业后,小麦地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产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6.
化控间苗谷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谷子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加速谷子产业化开发,对化控间苗谷种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谷种化控间苗效果与土质、肥力、整地质量、土壤墒情和播期等因素有关。不同栽培条件下,通过调节配比或播量可以达到化控间苗目的,实现谷子不间苗或少间苗。土壤黄褐墒情(含水量15%~18%)和春播谷子,采用配比35%、播量15.00 kg/hm2,或配比50%、播量11.25 kg/hm2;土壤黄墒情(含水量13%~15%)和夏播谷子,采用配比50%、播量15.00 kg/hm2,或配比50%、播量11.25 kg/hm2;红土壤及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化控间苗谷种的配比或播量应适当低于一般壤土地(含瘠薄地)。  相似文献   

17.
王怀树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6957-6959
[目的]研究河西绿洲不同灌溉条件下,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对植株叶片水分状况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方法]设5个处理,分别为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F1)、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0 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F2)、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0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灌浆水1 000 m3/hm2(F3)、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抽穗水500 m3/hm2+灌浆水500 m3/hm2(F4)、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灌浆水500 m3/hm2(F5),灌水总量分别为2 500、3 500、4 500、3 500、4 000 m3/hm2。[结果]抽穗期到开花期,各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20~40和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极显著相关;开花期至灌浆前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其中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显著相关;灌浆前期至灌浆中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但整个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未达到显著相关。灌浆中期的降雨提高土壤上层含水量,因此0~4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87~0.91);而灌浆后期,二者却表现出负相关(r=-0.55~-0.97)。[结论]该研究可为春小麦节水栽培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绿洲灌区留茬覆盖免耕储水灌溉在休闲期的节水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休闲期秸秆覆盖免耕储水灌溉的节水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休闲期,NTS(覆盖免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雨水蓄集和减少土壤的蒸发,具有明显的保墒作用;日均蒸发量和蒸发率随着储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NTS的蒸发率比CTS(秸秆还田)和CTB(常规耕作)分别减小22.58%和40.86%,其日均蒸发量比CTS和CTB分别减少38.53%和51.45%(P<0.01);储水定额750 m3/hm2的蒸发率比1 200、1 6502、100 m3/hm2储水定额分别减小了14.11%2、6.12%和41.13%;储水定额为750 m3/hm2的日均蒸发量比1 200 m3/hm21、650 m3/hm2和2 100 m3/hm2分别减少了32.83%、49.76%和65.04%(P<0.01);且储水定额为750 m3/hm2的条件下NTS的日均蒸发量比CTS和CTB的分别减少了71.43%和77.78%.所以,在NTS条件下适宜的储水定额为750 m3/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后移量对稻套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其中稻套麦10月25日播种,拔节肥按不同尿素施用量分5个处理:A:150 kg/hm2;B:225 kg/hm2;C:300 kg/hm2;D:375 kg/hm2;CK1:0kg/hm2。收稻后旋耕撒播小麦(茬后种麦)分2个处理,分别为CK2:于11月5日播种;CK3:于11月15日播种。稻套麦大田用种量225kg/hm2,茬后种麦大田用种量150 kg/hm2。[结果]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施用拔节肥225 kg/hm2后其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经济系数均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以及不施氮处理CK1。但与稻茬后撒播小麦相比,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稻套麦产量要低于适期茬后种麦水平,高于迟播小麦。[结论]该研究可为稻套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