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细胞株在病毒分离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鱼类细胞株1.鱼类细胞株鱼类细胞培养需要从水产动物体上获取组织,使用特定的培养液进行培养,最终获得细胞的稳定培养物,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个月以上,称为细胞的建株。获得的培养形态、特征一致的细胞称为细胞株或细胞  相似文献   

2.
<正> 草鱼出血病是我国淡水渔业中危害最严重的鱼病之一。国内鱼病工作者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对该病进行研究,已证实该病的病原是病毒。利用可长期离体传代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稳定而均一的鱼类细胞株培养病毒,是鱼类病毒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对病原和防治技术作深入的研究。我们于1979年培养成功草鱼吻端组织细胞株ZC—7901(以下简称ZC—7901)。经试验,该株细胞对草鱼出血病病毒具有敏感性。本文报道ZC—7901株细胞培养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3.
1 鱼类病毒病1.1 概述 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小的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的种类很多,它随生物进化过程同时存在,即进化过程中有多少个生物物种,即有多少种病毒。 世界上的鱼类,近56%的品种有病毒病。鱼类共有100多种病毒,对鱼类能致病的病毒有10多种。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诱变建立草鱼抗出血病病原病毒的AHZC88细胞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UV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病毒敏感的草鱼ZC 7901细胞株反覆诱变,获得了对出血病病原病毒具有抗性的AHZC 88细胞株。经生物学特性测定,AHZC 88细胞的染色体2n=48,温度适应范围4°~38℃,最适生长温度27℃,分裂指数在36小时时达最高值。经病原病毒的人工侵染等试验表明,AHZC 88细胞不受草鱼出血病病毒感染。在电镜切片观察中,细胞内不见病毒颗粒。LDH同工酶分析,比敏感细胞少1条酶带。  相似文献   

5.
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的细胞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玉环 《水产学报》1998,22(3):230-233
实验选用4种鱼类传代细胞,对首次发现的鳗鲡“狂游病”的病原-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进行了细胞分离与培养。本研究在鲤上皮乳头状瘤细胞中复制了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粒子,并经病毒细胞培养物的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法检查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V与RGNNV聚类在一起,与SJNNV、BFNNV和TPNNV等其他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说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XMNNV属于RGNNV基因型。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对病毒进行提纯,得到了纯化的NNV病毒。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毒粒子直径20~25 nm,结构为正二十面体,与已经报道的NNV结构一致。通过对XMNNV与其它RGNNV RNA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区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建立了RGNNV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达67 copies/μL。纯化的病毒对E11(条纹月鳢细胞系)和大黄鱼肌肉细胞进行感染,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感染这两种鱼类细胞。E11细胞被感染病毒后,细胞出现空泡化,并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死亡;大黄鱼肌肉细胞感染后,细胞变圆,慢慢从培养皿壁脱落,最终解体死亡。另外,对感染后细胞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进一步确定了分离的NNV具有感染这两种细胞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和PCR检测两种方法确定了患病石斑鱼携带NNV,通过对两种鱼类细胞的感染实验,确定了该病毒具有一定的感染能力。综上,本研究为石斑鱼NNV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石斑鱼NNV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危害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的传染性病原。NNV为单一正链、2节段RNA病毒,基因组由RNA1(3.1 kb)和RNA2(1.4 kb)组成。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会合成亚基因组RNA3。RNA1编码RNA聚合酶。RNA2编码衣壳蛋白,为病毒的唯一结构蛋白。RNA3编码B1和B2两种非结构蛋白。根据病毒衣壳蛋白的基因序列,神经坏死病毒可以分成4种基因型,分别为拟鲹、红鳍东方鲀、条斑星鲽和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但是,目前只发现A、B、C三种病毒血清型,A对应拟鲹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B对应红鳍东方鲀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C对应条斑星鲽神经坏死病毒和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病毒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传播途径,而且广泛分布于养殖和野生鱼类中。阻断病毒在野生与养殖鱼类之间的传播和开展新型鱼类疫苗研发是将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应用ELISA方法快速检测IHNV—B病毒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病毒性疾病,由于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简便等优点,已在医学和兽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鱼类病毒检测方面,Dixon,P.F.和Hill,B.J.用ELI-SA方法(1983)快速检测传染性胰脏坏死症病毒(IPNV)和(1984)几种鱼类弹状病毒,江育林等(1990)曾报道用此技术快速检测IPN病毒,1990年在我国本溪虹鳟鱼苗中分离出一株弹状病毒,暂称之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中国本溪株(IHNV-B),由于该病毒对虹鳟(rainbow trout)鱼苗危害极为严重,为预防和控制其蔓延,本文报道了应用ELISA方法对感染的鱼苗、鱼卵和细胞培养物中的IHNV-B病毒进行快速检测,可用目测或酶标检测仪来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9.
鱼类的组织培养,大约开始于五十年代。Wolf是建立第一个鱼类细胞株的学者,于1962年以虹鳟鱼性腺为材料培养成功了RTG-2细胞株。此后,各国科技工作者先后建立了约20多个鱼类细胞株,有的连续培养十年以上,传了300多代。  相似文献   

10.
鱼类细胞株(系)的保存问题,是鱼病、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等实验室的一件重要工作,本文报告了液氮冻存鱼类细胞的二种方法。(1)倒去要保存细胞的培养液,加入预冷的冰冻保护液,用自制的小橡皮头将细胞从瓶壁上推刮下来,吹打分散、计数、然后分装到安瓿内,封口后普通冰箱  相似文献   

11.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性腺细胞系(GCO)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草鱼出血病研究时建立的一株细胞系,迄今已传至300多代,在中国鱼类病毒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细胞核型分析、细胞凋亡检测、电镜观察等方法,对GCO的生长特性及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在该细胞中的增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CO细胞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M199和MEM等细胞培养液中均能较好地生长,培养液中最适的胎牛血清浓度为10%.测定了GCO细胞系对SVCV病毒的敏感性,发现与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瘤细胞系(EPC)、肥头鲤(Pimephales promelas)细胞系(FHM)、大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tshawytscha)胚胎细胞系(CHSE-214)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和各检测实验室常用的鱼类细胞系相比,GCO细胞系对SVCV表现出非常高的敏感性.生长盐线、电镜观察和凋亡实验显示,SVCV能引起GCO细胞系出现明显而稳定的细胞病变,引起GCO细胞系出现凋亡,并在细胞质中大量增殖.结果表明,GCO细胞系适用于SVCV病毒的分离、检测以及病毒致病性的有关研究.GCO细胞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8℃,这一特点将使它可以广泛地用于多种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细胞周期蛋白B(Cyclin B)是影响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基因。文章构建了PmCyB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和慢病毒包装复合物在293T细胞中包装成慢病毒颗粒。利用包装好的慢病毒颗粒,感染干扰了Cyclin B1基因的Hela细胞,研究了PmCyB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siRNA干扰细胞自身的Cyclin B1后,转染对照组病毒液的Hela细胞增殖减缓;同时,干扰后转入含有PmCyB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Hela细胞增殖速度明显要高于转染对照组病毒液的Hela细胞的增殖速度。这一结果表明,PmCyB基因的过表达能补偿Cyclin B1缺失导致的细胞增殖减缓的现象,说明PmCyB基因具有细胞周期调控功能,是细胞增殖与分化的重要调控基因,且功能可能与人类的Cyclin B1相似。人类的Cyclin B1是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基因。由此可以推断,PmCyB基因可能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发育成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程顺峰 《水产学报》2006,30(4):544-548
以牙鲆淋巴囊肿病毒(LCDV)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而后将小鼠脾细胞与P3U1骨髓瘤细胞融合,以囊肿组织冰冻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筛选杂交瘤细胞,阳性结果显示特异性块状荧光信号集中在囊肿细胞的细胞质边缘部分,且多个荧光信号相连呈现链圈状,有限稀释 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三次克隆后获得4株稳定产生抗LCDV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1A8、1D7、2B6、2D11)。应用Western-blotting法分析单抗识别蛋白的分子量,结果显示,单抗1D7 和2B6均能特异性结合一条分子量116 kD病毒多肽;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定位单抗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结果发现胶体金颗粒集中吸附在病毒粒子衣壳周围,且背景清洁,无散在的金颗粒或其他污染物。实验结果说明分子量约为116 kD的蛋白多肽为LCDV病毒衣壳蛋白,且具有线性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14.
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在不同鱼类细胞中的增殖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GCRVⅡ)是当前导致草鱼出血病流行和暴发的主要基因型,本研究拟通过分析GCRVⅡ代表株HZ08在不同鱼类细胞中的增殖情况来筛选GCRVⅡ的敏感细胞系。首先以不同浓度的HZ08株接种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和草鱼鳔细胞(GSB),以确定病毒接种的最佳浓度;然后以最佳接种浓度同时感染PSF、GSB、草鱼肝细胞(L8824)、草鱼卵巢细胞(CO)等10种鱼类细胞,接毒后每天观察细胞状态,用荧光定量PCR(q PCR)方法定量分析HZ08在各种细胞系中的增殖量,并在感染5 d后用间接免疫荧光定性分析病毒在各种细胞中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HZ08感染细胞的最佳接种浓度为1.0×104拷贝/μL,该毒株接种的10种鱼类细胞均无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q PCR分析病毒感染5~8 d后的结果显示,HZ08在GSB、L8824、PSF、草鱼鳍条细胞(CF)、CO、草鱼脑细胞(CIB)、锦鲤吻端细胞(KS)7种细胞中均能增殖,其中在GSB、L8824和PSF细胞中的增殖量较大,最大分别为1.14×107、5.90×106和6.30×104拷贝/μL。而在鲤上皮细胞(EPC)、锦鲤脑细胞(KB)、鲫脑细胞(Cc B)中不增殖,免疫荧光定性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检测结果相吻合,在GSB、L8824和PSF中的荧光信号较多、较强,其他细胞中则较弱或没有荧光信号。研究表明,GSB、L8824和PSF是GCRVⅡ较为敏感的细胞系,该研究结果对今后Ⅱ型GCRV的研究和防控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健康养殖     
(续2004年第1期)   2鱼病防治   (一)鱼类出血性败血症   1.病原   鱼类出血性败血症始于草鱼、青鱼.1978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首先证实是由病毒引起,属于呼肠弧病毒,并定名为草鱼呼肠弧病毒(简称GCRV),武汉病毒研究所和长江水产所协作组定名为鱼呼肠弧病毒(简称FRV),两种病毒相似.……  相似文献   

16.
三种水生动物病毒感染鱼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奇亚 《水产学报》2001,25(6):576-578,T001
近年 ,从我国患病的水生动物中已发现和分离到不同的病毒病原[1,2 ] ,并通过透射电镜对部分水生动物病毒作了形态学研究 ,包括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结构、病毒在感染鱼类细胞内的复制和装配、病毒引起宿主细胞内超微病变及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等[3 -6] 。但对病毒引起宿主细胞表面病变的研究不多[7] ,尤其是借助扫描电镜对水生动物病毒进行深入观察与比较的报道就更少[8] 。在本实验室已确定鲤乳头瘤细胞 (Epitheliomapapulosumcyprini,EPC)、草鱼性腺细胞 (Grasscarpovaries ,GCO)和草鱼鳍条细…  相似文献   

17.
Clark和Soriano曾报导了一些有趣的工作。他们描述了IHN病毒及两种其它鱼类的病毒(SVC和VHS)在非鱼类细胞培养物中的复制现象。这些病毒能在人体两倍体细胞株WI—38,在BHK/21以及一种或多种爬行类动物的细胞系中杂制,并产生CPE。SVS和VHS病毒在BHK/21细胞中复制的最适温度与在变温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物中测得的结果相一致。作者们指出,  相似文献   

18.
《水产科技情报》2022,(2):119-120
<正>蛙病毒(Ranavirus)是一类能跨种感染全球各地变温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的核质大DNA病毒(NCLDVs)成员,但其复制和转录机制在较大程度上仍属未知。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病毒学学科组基于建立高效蛙病毒重组、基因复制及功能测试系统,以及从鱼类细胞新生DNA中分离特定蛋白、重组病毒亲和层析和纳米荧光素酶Nano Luc互补及质谱分析技术,鉴定并揭示了蛙病毒复制和转录机器的组织架构及相关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鱼类的干扰素系统及干扰素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系统是机体对抗病毒感染的一道重要防御系统,它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其他非特异性免疫协同作用抵抗病毒的侵染。在干扰素系统中产生的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其作用是通过对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抗病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将对鱼类的干扰素系统及干扰素功能作综述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11,(11):67-67
9月下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病害研究室与鱼类养殖与育种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前期成功分离大鲵病毒性出血病病原——大鲵虹彩病毒的基础上,又成功研制出大鲵病毒性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这项研究已经建立了细胞大规模培养、病毒大量增殖、病毒灭活的方法,灭活疫苗已经通过细菌检验、细胞培养安全性试验与鱼体安全性试验。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