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小麦丛矮病(又称坐坡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小麦病毒病,近年来有回升蔓延的趋势。冬前和早春是灰飞虱传播小麦丛矮病毒的两个高峰期,而早春防治小麦丛矮病的重点是棉茬麦田和间作套种麦田。其主要防治措施为:  相似文献   

2.
师仰胜 《植物保护》1989,15(3):20-21
小麦丛矮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虫口密度、自然带毒率、毒源植物发病率、农田耕作方式以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气候条件对其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蔓延的,气温直接对灰飞虱起作用。根据1982—1986年对聊城地区的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灰飞虱是小麦丛矮病毒病的传毒介体。1969年yamada和Shikata报道过丛矮病毒可在灰飞虱虫体内繁殖。  相似文献   

4.
近年部分麦田小麦丛矮病有所回升 ,究其原因 :一是气候反常 ,小麦播种出苗期温暖干燥 ,有利丛矮病传播危害 ;二是套种麦田增多 ,带毒植物杂草和传毒昆虫灰飞虱多 ,传播机会增多。小麦丛矮病毒是杂草带毒和灰飞虱刺吸后而传播给麦苗的。所以只有通过防治带毒杂草和灰飞虱来达到防治小麦丛矮病的目的的。1症状及危害小麦丛矮病在小麦冬前苗期和春季返青期都能感染发病 ,但发生愈早危害愈重。麦苗感病以后 ,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植株矮化、分蘖明显增多 ,形成矮丛状。冬前感病的 ,严重植株冬前枯死不能越冬 ,感病较轻的植株 ,越冬后有的不…  相似文献   

5.
麦田越冬灰飞虱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pjax striatellus(Fallén)]是传播小麦丛矮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的罪魁祸首,近几年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江苏省苏北地区常规防治灰飞虱的时间主要在5月底6月初,以防治向水稻秧田转移的1代灰飞虱成虫和2代灰飞虱的若虫为主,很少见到对麦田越冬灰飞虱防治的报道.为此,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田越冬灰飞虱的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6.
王亚洲 《植物保护》1989,15(1):60-60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病原是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全国主要产麦区均有发生,1976年和1977年河北省发病严重,损失小麦达三亿多斤;东北春麦区以内蒙呼盟岭北地区病情最重,  相似文献   

7.
小麦丛矮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毁火性病害.我国特别是黄(河)、淮(河)麦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河南省周口地区为害尤甚.小麦患病后,一般减产30~5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防治小麦丛矮病,必须采取“防病先治虫”的策略和方法,即抓紧麦播期和秋苗期两个有利时期,狠治传毒媒介——灰飞虱,以达到“治虫防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东北春小麦丛矮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通过重病区的系统调查和流行因素定量测定,明确在灰飞虱是小玫丛矮病最主要的介体,占飞虱种群的95%以上。灰飞得在中肋地区1年发生3代,在麦茬、草根、土缝内越冬,老熟带毒若虫和成虫是次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其数量和带毒率与小麦全矮病发病率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回归求得如下关系:Y=0.1823Z1-5.7418X2-0.03099X3+1.1404X4。病情与小麦受侵洒时期密切相关。田间试验表明,三  相似文献   

9.
马文元 《植物保护》1982,8(3):18-18
玉米粗缩病是由粗缩病毒(MRDV)所引起的一种病毒病。主要发生于意大利、捷克、以色列等国。这种病毒病与日本发生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RBSV)所引起的玉米病毒病极其相似。两者都可以侵染小麦、大麦、玉米、谷子和稗草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而且症状也相似,传毒昆虫也都是以灰飞虱为主。但一般认为玉米粗缩病毒,不能侵染大多数水稻品种,虽然有的水稻品种可以表现出某些症状,但是以有此症状的水稻为毒源,再回接玉米,并不能使病毒复原。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则能侵染大多数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0.
徐州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的原因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重大灾难性病害,是由媒介灰飞虱吸毒获毒带毒感染发病而难以控制的病毒病。水稻黑条矮缩病也是江苏地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徐州地区近5a发生较轻,而2008年发生比较严重,一般田块株发病率10%~30%,严重田块高达80%以上,致使水稻减产严重,给徐州地区13.33万hm^2水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上海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大发生态势。准确监测该病传毒媒介灰飞虱对防控条纹叶枯病非常关键。以往灰飞虱的测报主要是采用测报灯,而测报灯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导致数据缺失,影响测报的准确性。为此,于2007年至2011年开展了灰飞虱的黄板测报技术研究。5年试验结果显示,黄板对灰飞虱诱集能力强,在灰飞虱高峰日预测与测报灯结果一致,可应用于1代灰飞虱的测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四省小麦丛矮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流行性和暴发性,可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小麦丛矮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化,形成明显的丛矮状.冬前感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冬前未显症和早春及拔节后感病植株上部叶片显条纹,一般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有的能抽穗,但穗小籽粒秕瘦,对产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1-3].小麦丛矮病在我国分布较广[4,5].为了进一步明确小麦丛矮病病原发生、分布及其变异,2010年4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省多地采集标样,采用RTPCR方法对各地标样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以期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65-1977年水稻病毒病主要是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毒昆虫传病特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灰稻虱传播。灰稻虱能把病毒自水稻传到水稻、大小麦、玉米,但难以把病毒从玉米传到其它寄主上。已证实田间早熟禾可以作为黑条矮缩病无症带毒寄主。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通过灰稻虱(Laodelphaz striatellus Falén)在病株上吸毒和在介体内注射病毒证实能传本病。除灰稻虱外,是否还有别的介体?灰稻虱的传毒特性又怎样?本文是1979~1981年对这方面研究的总结。材料和方法毒源是在1979年8月从浙江省临安县上溪公社高山夏播小麦典型病株上,用无毒灰稻虱反复饲毒和接种所得的病株。虫源是在杭州室内分离的灰稻虱无毒虫。供试寄主用感病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浙麦1号,二棱裸大麦(Hor  相似文献   

15.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暴发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灰飞虱在宝应县发生严重,且传播病毒,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探讨分析灰飞虱在宝应县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暴发原因,为今后更好地防控灰飞虱、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麦秋播期间病虫防治不仅是控制地下害虫的最佳时期 ,也是防治土传病害和系统侵染病害如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秆黑粉病等防治的关键时期 ,还是除治灰飞虱预防小麦丛矮病以及控制蝗虫、麦蜘蛛等苗期虫害的重要时期。1 农业措施(1)播种前彻底灭茬 ,铲除田间地头杂草 ,以减少土蝗、灰飞虱及多种病害菌源栖息场所和滋生地。(2 )深耕、细耙 ,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 ,增施磷钾肥 ,合理安排茬口 ,实行轮作换茬 ,以减轻黑穗病 ,秆黑粉病、纹枯病、全蚀病的发生。另外 ,对全蚀病重病区还要稳定小麦玉米 1年 2熟制 ,促使全蚀病自然衰…  相似文献   

17.
东海县2005年灰飞虱越冬数量创历史新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在东海县能够安全越冬,越冬数量直接影响翌年灰飞虱发生程度。2005年是灰飞虱在本县越冬数量是有记载以来最高年份。灰飞虱在本县连续3年大发生至特大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玉米粗缩病近2年均表现为大发生,经省农科院专家鉴定,本县小麦个别品种(如烟农19)出现零星小麦条纹叶枯病病株,因此形势越来越严峻。东海县植保植检站于2005年11月15日对全县6.7万hm2小麦田灰飞虱进行普查,全县加权平均14167.2头/667m2,比2004年大发生年份多10565.4头/667m2。其中稻套麦田灰飞虱数量高达32890头/667m2,其主要原因是稻套麦田中高留稻桩为灰飞虱安…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丛矮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对研究小麦丛矮病的发生规律以及测报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湖北植保》2006,(5):50-50
冬油菜是长江流域主要冬季作物之一,常年种植几千万亩左右。油菜田禾本科杂草是来年水稻矮缩病传毒媒体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有效地减少灰飞虱的越冬场所,控制灰飞虱越冬虫口,对来年水稻病毒病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油菜田化学除草意义重大。冬油菜田杂草的种群结  相似文献   

20.
 已知小麦丛矮病由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但对灰稻虱的传毒特性了解较少。兹将我们1979~1981年的研究结果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