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调查研究了雷州林业局唐家林场、龙门林场菠萝与桉树轮作对林木生长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菠罗与桉树轮作,有利于桉树生长,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和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林分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土壤养分和土壤结构状况也有改善2,作为农林复合经营的有益尝试,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调查研究了雷州林业局纪家、河头林场桉树人工林间种西瓜对林木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造林前空隙种一造西瓜或在桉树林地间种西瓜,均有利于桉树生长,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和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林分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土壤养分也有增加。作为农林复合经营的有益尝试,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试论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经营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在阐述农林复合经营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并对黄土高原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针对目前的治理状况,认为农林复合经营是治理黄土高原,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因而开展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核桃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复合经营对核桃园土壤肥力的影响,在贵州省威宁县核桃主产区选取了3种具有代表性核桃复合经营模式,即核桃-白三叶(J+T)、核桃-大豆(J+S)和核桃-玉米(J+M),以核桃清耕为对照(CK),4年后对4种核桃经营模式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肥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核桃清耕模式相比,三种核桃复合经营模式均降低了土壤p H值,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等;四种核桃经营模式土壤p H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等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三种复合经营模式土壤p H值大小依次是核桃-大豆模式核桃-白三叶模式核桃-玉米模式;三种复合经营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等含量高低均表现为核桃-玉米模式核桃-白三叶模式核桃-大豆模式。说明复合经营可以改善核桃园土壤肥力,且四种模式间的土壤肥力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施肥量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云阳县农林茶复合经营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云阳县部分茶场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行农林茶复合经营为贫困山区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砾石坡耕地农林复合经营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三峡库区砾石坡耕地采用水平阶整地方式 ,布设等高植物篱 ,实施农林复合经营技术。通过近 1年的实地观测 ,对此项技术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土方面的效益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发现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 ,降低土壤容重 ;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 ,复合经营小区的土壤流失量仅是对照 (CK)的1 1 .4 2 %。因此 ,在三峡库区值得推广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闽北山区坡地农林复合竖营生态模式,优化配置了杉木-胡枝子-食用苗和杉木-百喜草-黄花菜2种具有较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摸式,分析了其生态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经营具有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主要模式有:庭院复合经营,桤、柏混交林—粮间作,生物篱埂梯地复合经营,杉木—黄连间作,杜仲—茶间作,杉—粮间作等,复合经营是变土地资源单一利用为综合利用、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闽北山区坡地农林复合经营生态模式,优化配置了杉木-胡枝子-食用菌和杉木-百喜草-黄花菜2种具有较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模式,分析了其生态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农林复合经营的侵蚀控制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张家口郭家梁试验场的小区资料,建立了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以及植物篱侵蚀控制模型,并在GIS的支持下,从小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基于地块间水沙汇流网络,生态基于地块的水沙运移网络图,并将地块间的水沙汇流过程引入小流域侵蚀产沙的模拟中,实现了侵蚀产沙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深层次耦合,模拟出坡面水沙在小流域的空间运动过程。1995-1999年的青边口河小流域模拟结果表明:坡耕地,荒坡地,低覆盖的天然草地的平均侵蚀模数最大,是侵蚀控制的重点土地利用类型,在坡耕地,荒坡地,低覆盖的天然草地配置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8.2%的植物篱一农作系统(10m带间距的二年生紫穗槐植物篱),利用次降雨资料的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对径流的控制效果在8.1%-46.2%之间,对侵蚀模数的控制净利要在42.9%-50.2%之间,养分流失的模拟分析表明,在现有条件下有机质的损失较大,而通过配置植物篱-农作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养分的流失。  相似文献   

11.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总结长城沿线榆林风沙区现有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基础上,进行组装配套建立了前湾滩村风沙滩地农林复合经营开发示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经营是适合榆林沙区的一种高效开发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防风减灾,改善生态环境,缓减土地紧张压力,提高经济产值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榆林沙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榆林风沙滩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进行了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开发试验,建立了10种农林复合经营示范模式,总结分析了农林复合经营开发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紫色土农林复合经营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合川市紫色土区7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养分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对不同深度土壤的理化性状均有所改善,特别是20~40am土层;不同复合年限的系统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不同.复合4年的枇杷一西瓜复合系统效果明显好于复合2年的系统.前者0~20cm土层的全N含量比后者高41.67%,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比后者高43.23%,40~60cm土层的全K含量高23.41%;不同复合品种的系统同样也有不同的效果,柚子—苋菜系统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该系统土壤中的N素和P素含量高于柚子—粉葛系统,K素含量则低于柚子—粉葛系统,而柚子—玉米复合系统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总体上不如前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云阳县农林茶复合经营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云阳县部分茶场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行农林茶复合经营为贫困山区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黄土陡坡地农林复合经营设计与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在山西吉县以生态农业原理改革陡坡地种植模式的调查研究,介绍了黄土陡坡地隔坡水平梯田实行农林复合种植模式的设计与配置,指出这种种植物模式比单一农业种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果,对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资金产出率,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水肥条件有重要作用,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中,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园球  樊剑波  陈晏  陈长青 《土壤》2015,47(2):229-237
本文针对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现状、结构功能与结构演替规律;提出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五级分类系统;初步建立了红壤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对典型县域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优化调控措施以及资源持续利用对策,并对该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后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对于提高土壤水分运动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该系统内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其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时间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小流域生态农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应用景观生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设计四都溪小流域农林复合生态利用模式,简要分析其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应和可操作性探讨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系统是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