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研究三垟湿地不同底泥疏浚量对水体的影响,采用STELLA软件,构建了三垟湿地水体TP变化的生态模型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若不疏浚,水体TP会进一步增加;若将1/4的底泥清除,可维持现有水质不再恶化;若清除3/4的底泥,会对水质起到改善作用,第13个月TP浓度可接近Ⅴ类水标准,3年后达Ⅳ类水标准。模拟注入Ⅳ类水,不进行底泥疏浚,TP浓度会迅速增加,1个月后增加到407.09mg.m-3,超过Ⅴ类水标准;若清除底泥的1/4,水质也迅速恶化,2个月后为433.50mg.m-3;若清除底泥的1/2,TP浓度会缓慢上升,3个月后仍好于Ⅴ类水,但水质仍缓慢趋于恶化;若清除3/4的底泥,则TP浓度缓慢下降,具有维持和净化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STELLA软件,构建了三垟湿地水体TP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并通过此模型模拟了消除外源污染前后引水水体TP的变化。结果表明,内外污染源共存时,当前水体TP会进一步增加,水质继续恶化,即便引入较好的水质,TP含量也将继续增加,富营养化状况得不到彻底解决;若消除外源污染,对当前水体TP含量的迅速增加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但因内源污染的作用,引入不同的水质,TP仍会增加。因此,仅通过引水来解决三垟湿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方面分析了温州三垟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影响因素根据其重要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温州三垟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健康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温州三垟湿地维管束植物进行调查和鉴定,研究其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并与杭州西溪湿地、绍兴镜湖湿地作比较,评价其健康性。结果表明:1)温州三垟湿地共有259种野生维管束植物,隶属于187属73科;2)有湿地植物66种,包括沉水植物2种,漂浮植物3种,浮叶生根植物3种,挺水植物25种,湿生植物33种;3)有国家保护植物4种,建议列入保护的易危植物1种,同时有外来入侵植物28种;4)相比于杭州西溪湿地、绍兴镜湖湿地,温州三垟湿地物种丰富度不高,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所占比例偏低,国家保护植物种类少,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多,表明其健康性较差;5)从维管束植物体现出三垟湿地的湿地植物生长环境已受到破坏,尤其是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而极易受损,亟待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5.
采用路线调查与样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花马湖湿地、北马坊沟湿地、八字洼硝池湿地、苟池西畔湿地和哈巴湖湿地鸟类进行监测调查,并进行种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记录到湿地水鸟38种,隶属于7目13科,其中鸭科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种类占所有调查总种数的44.73%;骨顶鸡的数量最多,为1 229只,占调查总数量的30.96%;其次是灰鹤,为1 000只,占调查总数量的25.19%。调查5个地点中,花马湖湿地的物种数最多,其次是哈巴湖湿地。花马湖湿地的个体数最多,其次是北马坊沟湿地。多样性指数花马湖湿地最高,其次是苟池西畔湿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态浮床-简易湿地处理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床技术相组合的研究及污水、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生态浮床-简易湿地组合成复合的生态浮床-简易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在该系统内种植黑麦草,研究该组合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CODMn、BOD5、NH4-N等指标的净化效果。[结果]在冬季,生态浮床-简易湿地组合系统处理效果相当好,其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CODMn、BOD5、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5%、74.3%、41.8%、65.5%和37.8%以上。[结论]生态浮床-简易湿地组合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明显较单一的生态浮床或简易人工湿地系统要好。  相似文献   

7.
李燕子  赵运林  董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95-396,399
湖泊湿地富营养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普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富营养化模型能够较有力地研究水质动态变化,可将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应用到具体的湖泊中。重点阐述了3类湖泊湿地富营养化模型,指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对于以后开展对湖泊湿地富营养化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温州三垟湿地本底生境及植物资源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州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区东南角,西面为浙江省温州市重要水系温瑞塘河,东南紧接大罗山,北面与瓯海化工区邻接.根据<拉姆萨公约>的湿地分类系统,三垟湿地属于M型湿地,即内陆河流湿地.三垟区域总面积为11.41 km2,由160多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0.2%,水域面积为3.4 km2,占29.8%.  相似文献   

9.
乡土景观保护研究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选取温州三垟湿地乡土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借鉴与运用景观破碎度分析研究方法对2012、2017年乡土景观的空间构成特征、空间构成变化、景观破碎度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环境更新与产业转型是引发乡土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破碎度时空演变的主因。(2)总体景观破碎度由0.006 3降至0.005 9,城乡绿地、现代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田地这4类斑块是主要驱动因素。(3)内核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趋势比外环区域更显著,现代建筑空间、传统建筑空间、田地、水塘是内核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城乡绿地、现代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传统工业用地是外环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营造良性社会基础、延续空间构成特征、监测空间构成变化、调控主要驱动因素4个方面,提出快速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下三垟湿地乡土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鸭绿江水体污染对水丝蚓生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丝蚓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监测的指示生物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鸭绿江丹东段由于受到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影响,水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本文通过分析鸭绿江丹东段的不同排污站点的水丝蚓的生态结构,反映水丝蚓的生物密度与富营养化水平呈正向趋势。  相似文献   

11.
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当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土壤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境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需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预测及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适应性管理策略。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及亟需重点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主要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消纳排放,针对这种尾水排放方式的生态安全性问题,以层次分析法和压力状态响应(PSR)理论为依据,构建基于城市资源环境压力、人工湿地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类别的尾水湿地生态消纳安全评价模型。以中国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常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湿地消纳为例,以该市资源环境压力、人工湿地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等指标为权重,得到人工湿地安全值S=2.179 6,属于安全状态,即采用人工湿地消纳该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从生态学角度是安全的,但仍然需要持续追加环保设施的投资,提高污水处理运行效率,强化对人工湿地的日常管护水平,确保人工湿地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在试验场地进行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磷的降解及湿地不同部位基质和植物中磷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沿床体方向,基质中磷含量逐渐增加,植物各器官中磷含量逐渐降低,磷在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的降解是沿床体方向逐渐增强的.因此,可通过优化配比表面流人工湿地不同部位的基质和植物来提高人工湿地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试验场地进行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磷的降解及湿地不同部位基质和植物中磷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沿床体方向,基质中磷含量逐渐增加,植物各器官中磷含量逐渐降低,磷在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的降解是沿床体方向逐渐增强的。因此,可通过优化配比表面流人工湿地不同部位的基质和植物来提高人工湿地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15.
水生植物对N、P的富集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水生植物对N、P的富集能力在富营养化湿地的生态修复中非常重要。对温州三垟湿地18种水生植物生物量及其对N、P的吸收与积累能力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种类单株生物量差异极为显著,蒲苇、美人蕉的单株生物量最大。不同植物种类地上部分含N量为23.52~55.00 g/kg,地下部分含N量为14.36~50.50 g/kg;地上部分P浓度为0.53~8.1 g/kg,而地下部分含P浓度为0.46~6.08 g/kg,物种间差异显著。不同物种各自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N和P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382和0.833,相关极显著。不同植物单株含N量为0.356~3.951 g/株,不同植物单株含P量分别和0.014~0.324 g/株之间,种间差异显著。其中含N量最高的植物单株为美人蕉、千屈菜和蒲苇,单株含P量最高的为千屈菜,其次为薏苡、水烛和菖蒲。美人蕉、水竹芋、水芋、水烛、菖蒲、伞草、细叶莎草、千屈菜、薏苡等对N、P具有较强的吸收与积累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建议在湿地修复中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汉石桥湿地浮游植物调查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对北京汉石桥湿地水系进行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指标的评价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由蓝藻、绿藻、硅藻、隐藻、裸藻和甲藻构成,平均密度为2.4&#215;10^8个/L,其中绿藻占55.7%。湿地水体4项指标透明度、全氮、全磷、化学需氧量的卡尔森营养指数分别为87.80、88.70、98.15和98.69,水质明显富营养化,夏秋季水面有微囊藻藻胞层(微囊藻藻水华)。V形水道水域夏秋季水面也出现裸藻水华。  相似文献   

17.
以宁夏中卫市美利湖湿地公园为例,从美利湖沙区湿地生态状况出发,提出沙漠湿地公园规划原则,探索沙漠湿地生态保护方法,提出营造融合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沙漠湿地旅游区的规划思路,以实现沙漠湿地保护与防沙治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加强湿地保护,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生态需求的迫切需要.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分析,我国在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行为、生态责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保护湿地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自律行为;二是加快建立湿地生态文明制度,强化湿地保护的制度安排;三是加强湿地保护的科学研究,提升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四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共同发展;五是加强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提升湿地保护的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