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孙寰研究员是文革前从沈阳农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我大学同班的一位同学也考入沈阳农学院,与孙寰同为著名的耕作学教授徐天锡的学生,徐教授留美回国,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20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时到沈农。他主张平作,而东北农学院的秦家熹教授主张垄作,有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校假期我回沈阳曾到沈农去看我的同学,当时沈农的研究生有专门的自习室,门上还有某年级某班学生负责研究生自习室打扫卫生的牌子,可见当时沈农的研究生学习条件是很好的。  相似文献   

2.
杨庆凯教授是我大学和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同窗好友,1958年秋我们同时考入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分在同一个班,又住同一个宿舍。本科毕业后又一同考取王金陵教授的研究生,八年同窗,朝夕相处。杨庆凯教授非常聪明,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很好。我们在校学习期间正遇上三年困难时期,生活十分艰苦,他默默忍受,用心读书。研究生毕业,他留校任教,我服从分配,  相似文献   

3.
<正>王义谅和张仁双这两位育种家一位是我的师兄师弟,一位是我的好友。王义谅于1957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我是1958年考入东北农学院农学系,1964年他又考取了王金陵老师的研究生,而我是在他之前读研究生的,故他既是我的学长又是我的师弟。读研期间在一起近两年时间,他比我们年长,又有工作经历,处处照顾我们,他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张仁双则是在工作中相识,他为人诚恳,仗  相似文献   

4.
《茶叶科学》2002,22(1):61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成立于1952年,1957年开始招收国外留学生,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和2002年分别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为本校园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本学科点在茶树重要基因克隆和遗传转化、茶树育种、茶树生理生态、茶叶抗氧化剂作用机理和产品开发、名优茶加工工艺开发、生物技术在茶饮料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以及茶叶经济和文化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 欢迎本专业考生报考和其它专业考生跨专业报考,跨专业报考的考生可以考…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大豆研究近50年,同许多前辈、同辈及后辈都有交往,有的是良师益友,有的是知心朋友;有的传授给我许多知识,有的给我很多帮助。长辈中如马育华教授、张子金先生、卜慕华先生等已经故去,他们都曾给我不少的教导,受益良多;同辈人如我一样多已退休,不过还有人仍然活跃在大豆科技前沿,如刘忠堂研究员、孙寰研究员,尤其盖钧镒院士为发展中国大豆产业,仍在积极呼吁和推动,也为大豆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后辈人如邱丽娟研究员、韩天富研究员、年海教授、喻德跃教授等一批优秀的大豆科技人才,成为大豆科研战线的主力军,他们知识新,勇于创新和研究,又赶上了科研的黄金时代,正是大有作为、一展身手的大好年华。我很想把有关大豆专家、同行的点滴回忆记述下来,提供给从事大豆研究的年轻人参考。在2010年9月份举办的北大荒大豆节期间,与《大豆科技》常务副主编杨秋萍谈话中说到此事,她鼓励我写下来,在《大豆科技》上做介绍。这事说起来比较容易,但要形成文字发表就难了,故迟迟不能动笔。最近秋萍又来电邮催促,正遇上我的老师王金陵教授九十五岁生日,赶忙写一篇短文,回忆王老师对我的教导,以兹祝寿。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选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到国外学习或进修。当时的农业部科技司对外交流处资助农业科技人员以访问学者身份出国进修,做大豆研究最早派出的有盖钧镒和孙寰。我是1984年初到Illinois大学作访问学者的,选择Illinois大学是因为著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学家Richard L.Bernard博士在该校,实际上Bernard教授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ARS USDA)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初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湖北农科院两单位从事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的科技人员成为该所的主要研究骨干,所长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王国勋先生就是从北京到武汉工作的,他在油料所主持大豆研究工作。我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油料所工作,因此与王国勋先  相似文献   

8.
王立 《茶叶》2019,45(1):7-7
正我深切怀念我的导师庄晚芳先生。2018年是先生诞辰110周年,恩师对我教益匪浅,趁此良机,表示我对恩师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感恩。1962年我有幸考取先生首位茶学研究生。在三年多的学习生涯中,先生对我言传身教,关怀备至,尽管他当时教育和社会活动相当繁重,但对我的学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当时从茶树生物学和茶树生理学入门,引导我探求茶树修剪的技术依据。在先生奠定的现代茶学的基础上,使我在茶树修剪领域中,继续开拓前进,取得了一定业绩,至今久久  相似文献   

9.
我的相册里有一张20世纪80年代与刘忠堂、黄承运两位研究员在合江农科所办公楼前的合影。当时刘忠堂研究员担任黑龙江农科院合江农科所所长,黄承运研究员担任黑龙江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两位所长都在大豆育种上有所建树。我和刘先生交往多年,在大豆研究和产业发展上有共同语言,我很敬佩他在大豆育种上的成就,也对他掌握农业生产领域的能力印象深刻。我在担任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组长时,每当我想了解黑龙江大豆和农业生产状况,我会向他请教,他便是我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稻米》2012,(4):F0004-F0004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两翼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188人,其中本科生791人、博士研究生111人、硕士研究生286人:有教职工118人,其中有院士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神农学者”讲座教授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0人。  相似文献   

11.
无公害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卜  黄爱斌  史峰  傅俊范 《杂粮作物》2003,23(2):114-115
针对无公害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出了以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大豆生产中只要把好土壤和种子关,就可以基本上控制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当大豆蚜虫和食心虫发生时,再采用保护天敌和生物的方法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于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现为国家科技部与安徽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所属茶学学科为农业部和安徽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欢迎茶学及相关专业学生报考本实验室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32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10人,留学回国6人。拥有液-质联用仪、毛细管电泳仪等先进仪器设备,总值1320万元。与国内外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目前承担着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及安徽省各项重大科研项目28项。安徽…  相似文献   

13.
正现在从事大豆研究的青年一代,抑或中年一代,可能了解江苏大豆专家费家骍先生的人不多,费先生对江苏大豆研究,无论是育种、栽培,还是发展大豆生产方面都有很大贡献。我认识费先生是在1966年,当年我在江苏徐州郊区铜山县大庙公社(现大庙镇,现在徐州农科院试验园区就在大庙镇)蹲点,费先生和他的同事在灌云县蹲点。当年我们从徐州经连云港到灌云,与费家骍先生、凌以禄先生一行进行大豆生产考察。费先生心直口快,平易近人,易于交流。1981年我  相似文献   

14.
凯亚 《茶叶》2006,32(1):4-7
一不久前,张天福教授在电话中跟我说,“我想出一个题目给你”。无奈张老说的是福建方言,不大听得清楚。我想,待到打听清楚之后,再着手表达自己的一些拙见罢。幸而元月7日来函中,张老特地附文列举数例,详于述明前次所指的题目是:陆羽《茶经·一之源》中关于“茶之为用”这段文字,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释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张老再次嘱咐我就这个题目,写一写自己的看法。说是只要大家来探讨一番,则必会取得合理的共识,云云。上述函示拜读后,不由我思忖良久,心情怪不平静的。试想,已然是九十六岁高龄的张天福教授,迄今…  相似文献   

15.
大豆轮回亲本回交效应的研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所栾晓燕,陈怡,杜维广,张桂菇,满为群,谷秀芝在大豆育种中,种质资源和亲本选配是大豆育种的基础。再加上适宜的杂交方式,就为有效选择提供了可能性。随着育种工作的不断深入,大豆育种家们已经认识到引用外来资源...  相似文献   

16.
欧洲大豆原料及大豆食品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很多地方都在发展大豆产业,这里主要介绍欧洲的大豆食品、大豆产业的一些情况。我在欧洲做了十五年的生意,多年的工作经历给我的感觉是欧盟情况和中国相比略有不同。我先简单介绍一些欧洲大豆产业联盟、大豆蛋白产品和大豆产品、市场机遇(创新及消费者趋向、源头和可追溯性、健康交流)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杂志》2012,(4):257-257
沉痛讣告,王凤义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7月4日17时20分与世长辞,享年54岁。 王凤义教授1958年2月8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1982年和198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农业科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东北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气候箱内分析测定了接种体密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干土中分别接种0、10、50、100、200、300、400、500、600、700个游动孢子,发病率逐渐升高,每克干土中接种400个游动孢子时发病率达到最高,浓度再升高发病率开始下降。在饱和土壤含水量(40%)条件下,土壤温度在10℃~25℃范围内,发病率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加, 25℃时发病率达到最高,温度再升高发病率降低。在最适温度(25℃)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在15%~40%之间变化时,发病率逐渐升高,当土壤含水量40%时发病率达到最高,土壤含水量再升高发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应阿肯色大学教授陈鹏印博士邀请,于2011年9月7~9日,参加了为期3天的2011年美国南方大豆考察活动.通过此次考察活动,了解到美国南部,特别是阿肯色州大豆育种、生产概况以及美国大豆考察的组织形式,加强了与美国大豆育种同行的交流.现将有关情况与体会介绍给国内同行:  相似文献   

20.
《茶叶》1986,(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6年8月25日批准浙江农业大学为茶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这是我国在茶学学科建立的第一个博士点。这个博士点是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申请建立的。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茶学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为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张堂恒先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