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本文详细列举了盘锦稻区种植品种及栽培因素、土壤特征因素、气候条件因素、水源因素等利于优质米生产的各种条件,并通过对比和辽宁稻区纬度基本相同的日本稻区提出了盘锦优质稻米改良发展方向;盘锦优质米应从垩白性状及蛋白质含量方向继续改良攻关。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我国审定通过的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10年通过国家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审定的粳稻品种资料为依据,对其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通过审定的粳稻平均产量有提高,但产量不稳;北方稻区产量比南方稻区产量略高,但差别不大;杂交粳稻相对常规粳稻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平均增幅4.83%,但杂交粳稻产量优势有逐年减小的趋势。这10年,通过审定的粳稻品种品质有稳步提高的趋势;北方稻区粳稻品质优于南方稻区,优质达标率高23.6个百分点,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性状两稻区相差不大,但外观品质性状北方稻区明显好于南方稻区;常规粳稻稻米品质要比杂交粳稻好,优质达标率高17.8个百分点,但两者的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都相对较低,是今后粳稻品种品质改良的重点,另外,杂交粳稻育种还应加强对透明度和精米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根据NY/T 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分析了中国近8 a(1998—2005)育成的267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其达标率。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米质整体较优,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接近优质3级外,其它全部达到或超过优质3级标准。优质达标率在75%以上的米质指标有糙米率、精米率、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等8项,其中前6项的优质达标率在90%以上。全部10项米质指标均达到优质的组合数占测定总组合数的45.4%。在地域上,北方稻区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平均值低于南方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比较,杂交粳稻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高7个百分点外,其它9项米质指标基本相同。改良垩白性状仍然是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北方粳稻主栽品种食味品质及水稻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并与日本、美国粳米的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及生产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比较。提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标准,科学制定育种目标及品种品质选育指标,选育和推广种植广、适性较好的优质食味品种,研究早世代材料食味鉴定筛选技术的有效性,建立完整的稻米产品产业链,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稻谷质量等提升粳稻食味品质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辽宁省常规粳稻新品系品质性状相互关系,对辽宁省近期育成的优质粳稻新品系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研究辽宁省优质粳稻新品系的粒型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粒宽与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而粒长与各品质性状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粒宽增大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改良营养食味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所增加。因此,通过本试验认为提高粒宽的同时降低垩白是提高辽宁粳稻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水稻的品质性状不仅与遗传背景有关,且与栽培措施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所得结果有待多环境条件下验证。  相似文献   

6.
北方杂交粳稻米质分布现状及超亲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所配组的100个杂交粳稻进行了13个米质性状的分布分析和超亲优势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杂交粳稻米质指标中整精米率表现出的差异较大,优质组合数相对较少,长粒品种少,宽粒品种多,长宽比差异不大,低垩白率、垩白度组合较多,大多杂交粳稻组合的食味指标较好,营养指标的差异不大。超亲优势分析表明:杂交粳稻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方面超父本优势所占的组合数比例要好于超母本优势所占的组合数比例,说明现有的杂交粳稻母本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优于父本,而在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方面现有的杂交粳稻父本要优于母本,在糙米率、粒宽、食味指标与营养指标中表现为超中亲优势的组合数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
依据国家优质稻谷新标准 ,对吉林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稻米品质主要指标进行分析 ,明确了吉林省粳稻品质改良目标 ,指出了今后优质粳稻的选育 ,应放在降低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的含量上 ,同时提出了选育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优质食用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食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6,自引:2,他引:86  
 对全国各地选送的78个优质米样品进行了食用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食味的相关性研究。其中理化指标包括: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蛋白质等9项指标。结果表明:(1)籼稻的粒长因子、垩白因子对食味有极显著正线性效应,粒形因子对食味有极显著负线性效应,对食味的重要性顺序为:粒长因子>粒形因子>垩白因子;(2)粳稻的透明度(级)与食味呈显著负相关系。并对农业部部颁“NY122-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中,籼、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的Ⅰ、Ⅱ级米的划分标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国家优质稻谷新标准与优质粳稻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国家优质稻谷新标准,对吉林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稻米品质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明确了吉林省粳稻品质改良目标,指出了今后优质粳稻的德育,应放在降低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的含量上,同时提出了选育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华招 《中国稻米》2013,(3):29-30,32
以2009-2011年寒地各积温区参试水稻为研究对象,统一取样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分析不同积温区间水稻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寒地四个积温区水稻品种品质普遍较好,糙米率和整精米率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碾磨品质各积温区差异显著,第一积温区与第四积温区差异极显著,随着积温的减少,糙米率和整精米率明显增加。外观品质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各积温区差异显著,第三积温区最高,第四积温区最低。蒸煮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第二积温区>第三积温区>第一积温区>第四积温区。食味值与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对食味影响最大,其次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以优质水稻不育系荃211S为母本选育的13个荃两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智能温室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分析品种的耐热性和高温胁迫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品种耐热性与其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荃两优系列杂交稻品种耐热性水平整体较强,其耐热系数与经过高温胁迫后品种的整精米率、碱消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经过高温胁迫后,品种的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普遍降低,垩白度普遍增加;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后,其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等主要米质指标的变幅小于高温相对敏感的品种。本研究为选育耐高温优质水稻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宁省近年来审定的112个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品质性状总体较好,达到优III级以上的比例在88.4%~100%,但不同品质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所研究的品质性状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变异系数最大,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供试品种中达到优质的占全部比例为79.5%,其中优I级占到8.9%,优II级占到45.5%,优III级占到25%。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加工因子、垩白因子、蒸煮因子、透明量因子的特征根累计贡献率达69.63%。建立与理化指标分值回归方程:y=84.54+2.60 I1-0.15 I2+0.67 I3+1.74 I4。表明,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蒸煮性状、提高透明程度是辽宁省今后水稻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以2010年辽宁省盐碱地研究所试验点省区试中晚熟组部分水稻品种为试材,测定稻米品质及水稻群体光合速率,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稻米品质及群体光合速率均存在差异,齐穗后14 d左右时水稻群体光合速率与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稻米品质性状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近年来辽宁省审定的61个水稻品种为试材,对品质性状的现状及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水稻品种间品质性状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外观、营养、蒸煮品质的部分性状上,加工品质性状制约了品质性状的进一步提升。在性状的关系上,外观品质与蒸煮品质优质性状结合能力较强,透明度与垩白粒率优良性状的结合能力相对好。在全部品质性状中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籽粒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碱消值是影响稻米品质表现的主要性状,在部分品质性状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为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近年新育成水稻品种米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辽宁省近几年新育成并参加省区域试验的品种中,早熟品种的米质状况最好,中熟和中晚熟品种的品质相对较差。在主要品质性状中,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有90%以上的品种能够达到国标一级标准,但垩白粒率、垩白度高,整精米偏低仍然是导致辽宁省稻米品质国标一级达标率低的主要原因。从趋势上看,近两年育成的品种的米质壮况较以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水稻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晗 《北方水稻》2011,41(2):7-9,13
对辽宁省2006年~2009年审定的41个水稻新品种进行性状分析与系谱分析,结果显示,41个水稻品种多数性状上差异不大,品种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有效穗数、总粒数、垩白度、胶稠度等性状及性状结合的不同上.同时41个品种可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有43.9%的品种归为一类.63.4%的水稻新品种具有日本品...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机插稻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超级稻宁粳3号和常规粳稻镇稻11号为材料,在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施氮量(0、90、180、270、360 kg/hm2)对粳型超级稻主要米质性状及淀粉粘滞谱(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两个品种的稻米加工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淀粉RVA谱3个曲线峰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淀粉RVA谱其他特征参数的影响因不同品种而异;增加施氮量使两品种外观品质变差。随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精米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而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淀粉RVA谱曲线峰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增施氮肥在提高粳型超级稻和常规粳稻加工和营养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稻米食味品质,并使稻米淀粉粘性变劣。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优质水稻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伯伦 《北方水稻》2009,39(4):1-5,16
依据稻谷的质量指标,分析了我国优质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关键是减少垩白,提高食味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优质水稻的发展思路:采用遗传改良方法选育新品种,利用现代技术改进栽培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污染,利用先进设备提高加工水平,制定优质稻米标准、实施名牌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丰 《中国稻米》2022,28(5):107-116
本文针对华南广东、广西优质杂交稻育种的两个阶段进行了综述。第1个阶段为中等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发展阶段,育成了粒型较好、心腹白较少、透明度好的博A、秋A、美A、粤泰A、天丰A、五丰A、荣丰A和吉丰A等8个不育系,并利用其配组育成博优998、天优998、五优308等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杂交稻品种149个通过审定。此外,还利用两系不育系培矮64S配组育成培杂双七、培杂泰丰等9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两系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第2个阶段为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杂交稻发展阶段,育成了粤丰A、泰丰A、野香A、广8A、丰田1A等15个优质不育系,并利用其配组育成泰丰优208、野香优莉丝、丰田优553等低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品种212个通过审定。同时,利用五山丝苗、粤农丝苗、五山油占等8个高产抗病兼用型优质常规稻作恢复系和优质恢复系华占与丙4114配组育成175个低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从2015年开始,在每年的全国年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中,由华南直接育成或利用华南亲本合作育成的杂交稻品种占到一半以上,为我国优质籼稻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后还讨论了当前华南优质杂交稻存在问题和今后育...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水稻长穗大粒RILs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自育的一个水稻长穗大粒品系FJCD与籼型三系恢复系IR24配制杂交组合,单粒传法构建含有178个株系的RILs群体(F11)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和沙县2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其相应的统计方法,研究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除了精米率呈多基因遗传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精米率、米粒长、米粒宽、米粒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相似的遗传模型;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表现不同的遗传模型。由主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整精米率、米粒长、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由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米粒宽和米粒长宽比。环境因素对碱消值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有82.22%的比率表现较为一致,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相关性。因此,在稻米品质选择与鉴定时需对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多个特定环境中进行,才能提高育种效率;对由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性状需分别采用不同选择方法和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