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津稻1007是天津市水稻研究所从津稻521/武育粳3号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适应性广等特性,于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2.
水稻新品种通育263选育技术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育263是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水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审定。中晚熟品种,分蘖力中等,活秆成熟。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744.8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7.1%。米质符合四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适合在吉林省通化、吉林、长春、辽源、四平、松原、延边等中晚熟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精华208是郯城县种苗研究所用豫粳5号为母本,镇稻88为父本杂交后,经过系统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稳产性较好,米质优,适应性较广。2 a国家北方稻区京津唐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 206.0kg/hm~2,比津原45增产9.63%;1 a国家北方稻区京津唐粳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789.5 kg/hm~2,比津原45增产13.42%。于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精华20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应区域,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孟令启  薛志忠 《北方水稻》2013,(6):63+65-63,65
金穗9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培育的优质多抗高产水稻新品种,2013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135 kg/hm2,较对照津原45增产1.3%。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适宜在山东东营、河北东部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1999年全国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试共组织了豫粳6号组、津稻1187组、中丹2号组、秋光组和吉玉粳组5个熟期组的区试及豫粳6号组、津稻1187组、秋光组和吉玉粳组4个熟期组的生产试验。供试品种 (组合 )共计49个 ,试验点次62个。经过对试验资料的初步分析总结 ,有9个品种 (组合 )在区试和生产试验中比较突出 ,拟推荐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介绍如下 :(1)9A/C418 :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选育。1998~1999年参加国家北方水稻区试,两年平均单产622.1kg/667m2,较对照增产9.61 %。1999…  相似文献   

6.
绿优1号(皖稻121)是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用绿3A(皖稻123)与优质常规稻皖稻99配组育成的迟熟中籼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6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5027)。该组合在鄂、豫、皖、苏、浙、赣、闽等省种植,均表现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7.
津稻5号天津市水稻研究所育成。粳型。全生育期176天 ,株高110cm ,株型紧凑 ,叶片上举 ;茎秆粗壮 ,抗倒 ,属紧穗型品种。每穗总粒数133粒 ,结实率85 % ,千粒重25g,分蘖中等 ,成穗率高。后期熟色好 ,产量潜力高 ,丰产性和稳产性好 ,适应性强。抗穗颈瘟 ,中抗枝梗瘟病。1998、1999年参加天津市区试 ,平均单产588.93kg/667m2,较对照津稻1187增产12.3%。1999年参加天津市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553.3kg/667m2 ,较对照津稻1187增产11.6 %。2001年天津市审定的水稻品种@张存…  相似文献   

8.
新稻18号.中粳常规水稻品种.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该品种集超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1.并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2008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28,并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授权证书,品种权号:  相似文献   

9.
邯M263是转基因抗虫低酚棉花品种,201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田间无色素腺体株率达99.9%,棉花种子游离棉酚含量为0.009 2%。介绍了低酚棉品种邯M263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2003年2月 ,农业部发布公告 ,共有121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其中 ,水稻品种有31个。它们是 :博II优15、粤丰占、冈优1577、冈优527、D优527、汕优448、II优718、秀水13(原名 :丙95 -13)、清江1号 (原名 :辐优57)、秋优1025、博优938(原名 :博优9308)、博II优213、中津1号 (原名 :中作9714)、津粳杂2号 (原名 :津优9701)、垦稻98-1、垦育16号、雨田1号、辽粳288、沈稻8718、盐两优2818(原名 :GB028S/C418)、开粳3号 (原名 :开9502)、抚粳4号 (原名 :抚85101)、新生71、九稻27(原名 :九新152)、宁粳23号 (原名 …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2005年国家稻品种审定情况,并列出了已通过审定的品种名单,针对审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规范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中禾优1号是由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利用优质长粒粳稻三系不育系嘉禾212A与广亲和籼型恢复系NP001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在不同地区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2018年和2020年先后2次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年和2021年分别通过安徽省和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及黄淮粳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临稻18号系山东省沂南县水稻研究所2001年以京稻23作母本,临稻10号作父本,杂交后经过4年自交,并从其杂交后代中经过系统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10年3月该品种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2010021号。  相似文献   

14.
皖稻99(又名绿稻24) 品种来源:通过有性杂交,经7代自交,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水稻品种.亲本组合为:扬稻4号×中籼2490.200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北方水稻》2009,(5):I0007-I0007
品种来源:徐稻7号(徐20996)系徐州市农科院于1999年以98552为母本、以镇稻8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稻。于2008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徐稻7号(豫审稻2008003)。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跨省推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6~2008年我国水稻年推广面积在6.67万hm2以上的1565个(次)主栽品种的跨省推广情况分析表明,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推广平均跨省数为2.8个。总体上,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品种类型、南北稻区、审定级别之间差异明显,无论是推广平均跨省数还是单个品种年均推广面积,籼稻品种均明显大于粳稻品种,杂交稻品种均明显大于常规稻品种,南方稻区品种均明显大于北方稻区品种,国家审定品种均明显大于省级审定品种。  相似文献   

17.
天域稻1号是营口天域稻业有限公司以稻源21为母本、TYG0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代材料通过南繁加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等特点,适宜在辽宁省沈阳以南中晚熟稻区种植。总结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正>中棉所60(sGK中156)于2009年5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09002号),2012年通过天津引种认定(津准引棉2011002),2013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棉2013001号),201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14001)。1特征特性转基因抗虫常规春棉品种,生育期118.9d。  相似文献   

19.
中黄4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用科丰14作母本、科新3号作父本,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原品系号为中作50365-1。2007年分别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豆2007003、津审豆2007001: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09013。2009年10月山东祥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独家买断全国生产经营权。  相似文献   

20.
(1 )津稻 1 2 2 9 天津市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稻或麦茬稻品种。 1 997~ 1 999年参加天津市麦茬稻两年区域试验和两年生产试验 ,1 4个点次试验结果 ,平均单产 478.3 kg/ 667m2 ,较对照津稻 490减产 1 % ;中抗稻瘟病 ,品质优。(2 )津糯 6号 天津市原种场育成的糯稻新品种 ,在天津地区作一季春稻 ;1 996~ 1 998年两年区域试验和两年生产试验 1 6个点次结果 ,平均单产49 5.1 kg/ 667m2 ,较对照津稻 1 1 87减产 1 .9% ;抗倒 ,抗稻瘟病 ;稻米适口性好。(3)津香黑 38 天津市原种场育成的粳型黑米品种 ,有香味 ;1 997~ 1 999年两年区域试验和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