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白细胞介素 4 (IL 4 )与总IgE水平的变化、相关及临床意义。方法 :哮喘患儿 30例分为 2组 :(1)发作期组 (n=15 ) ;(2 )缓解期组 (n =15 ) ;以及健康对照组 (n =2 0 )。分别用ELISA法和MEIA法检测血清IL 12、IL4和总IgE水平。结果 :哮喘患儿发作期组血清IL 12水平低于缓解期组 (P <0 .0 5 ) ,缓解期组又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哮喘患儿发作期组血清IL 4水平高于缓解期组 (P <0 .0 5 ) ,缓解期组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哮喘患儿发作期组血清总IgE水平高于缓解期组 (P <0 .0 5 ) ,缓解期组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哮喘患儿血清IL 12水平与总IgE呈中度负相关 ,哮喘患儿血清IL 4水平与总IgE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哮喘患儿血清IL 12水平降低 ,IL 4和总IgE水平升高 ,表明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 ,在缓解期仍需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血清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 IL- 2 R)、白细胞介素 - 8(IL- 8)含量对良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测定 64例肺炎性胸腔积液及 5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 s IL - 2 R和 IL - 8水平 ,并与 5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中s IL- 2 R含量显著高于肺炎性胸腔积液患者 (P<0 .0 1 ) ;肺炎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中 IL- 8含量显著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 (P<0 .0 1 )。结论 :血清 s IL- 2 R和 IL- 8检测对肺炎性、结核性胸腔积液的鉴别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恶性组,n=30)、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n=30)和正常妇女(对照组,n=20)外周血中VEGF水平。结果恶性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1),良性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术前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术后(P<0.01),良性组术前、术后的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Ⅲ、Ⅳ期患者的VEGF水平高于Ⅰ、Ⅱ期,低分化G3期的VEGF水平高于高中分化G1、2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清VEGF水平对上皮性卵巢肿瘤的诊断及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期、分级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发病期外周血中的Th 1/Th 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分别对哮喘患者发作期组 (n =15 )、缓解期组 (n =15 )及正常人对照组 (n =2 0 )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产生的Th 1/Th 2型细胞因子 (IL 2、IL 4、IL 10 )进行了测定。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PBMC产生的IL 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IL 4、IL 10水平均增高 (P <0 .0 5 ) ,缓解期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哮喘发病过程中Th 1/Th 2型细胞因子处于失衡状态 ,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IL 6)在癫痫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3 4例癫痫患儿和 2 3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TNT α、IL 6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癫痫患儿血清TNF α、IL 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抗癫痫药物对血清TNF α、IL 6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 :细胞因子TNF α和IL 6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6 (IL 6 )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5 0例窒息新生儿及 2 0例正常新生儿生后第 1、3、7天血清IL 6与IGF 1水平变化 ,并分析其与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结果 :窒息新生儿生后 3d内血清IL 6水平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生后第 7天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IGF 1生后 1周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头颅CT显示有脑损伤组IL 6明显低于CT正常组 ,IGF 1明显高于CT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 ,IGF 1与IL 6呈明显负相关 (r= 0 .6 38,P <0 .0 1)。结论 :窒息新生儿外周血IL 6水平明显降低 ,IGF 1水平明显增高 ,它们可能参与了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一氧化氮 (NO)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 (AGN)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AGN患儿 (急性期组 2 5例 ,恢复期组 11例 )和 1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NO和TNF α水平。结果 :AGN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NO和TNF α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急性期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组 (P <0 .0 1) ;且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NO水平与血浆TNF α含量均呈中度正相关 (P <0 .0 1,r=0 .6 7,P <0 .0 1,r=0 .6 9)。结论 :NO和TNF α可能共同参与了AGN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患者血清和腹水中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肝硬化腹水 72例分为SBP组 (n =4 0例 )和漏出液组 (n =32例 ) ,采用Gress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和腹水的NO的变化。结果 :SBP组血清和腹水的NO水平明显高于漏出液组 (P <0 .0 1 ) ;SBP组腹水NO水平又明显高于血清中的NO水平 ,且随着感染的控制 ,腹水中NO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结论 :腹水NO的检测有助于SBP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和 IL- 6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6 4例老年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动脉血气分析、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T4 )、促甲状腺素 (TSH)(RIA法 )及 IL- 6 (EL ISA法 )水平 ,并与 30例心、肺功能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老年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 TT3、TT4水平均显著低于缓解期及对照组 (P<0 .0 1 ) ,IL- 6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 (P<0 .0 1 ) ;TT3、TT4 水平与 Pa O2 呈显著正相关 (r=0 .5 76 ,P<0 .0 1 ;r=0 .5 98,P<0 .0 1 ) ;IL- 6水平与 Pa O2 呈负相关 (r=- 0 .6 2 5 ,P<0 .0 1 ) ,与 TT3、TT4 水平呈负相关 (r=- 0 .30 1 ,P<0 .0 1 ;r=- 0 .374 ,P<0 .0 1 )。结论 :血清 TT3、TT4 和 IL- 6水平反映了老年人肺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性 ,检测血清中 TT3、TT4 和 IL - 6的浓度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铁蛋白(SF)和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2例良性胸腔积液(良性组)和26例恶性胸腔积液(恶性组)分别采用放免法(RAL)检测CEA、SF,连续监测法测定LDH,同时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结果良性组的CEA、SF、LDH水平明显低于恶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胸腔积液CEA、SF、LDH单项检测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9%、77.9%、73.5%,三项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性为88.2%。结论胸腔积液中CEA、SF和LDH联合检测可提高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 IL- 6)水平 ,并比较不同心衰程度间的血清 IL- 6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 ELISA)检测 45例心衰患者血清 IL- 6的水平 ,与 30例正常人 ( NC)血清 IL- 6的水平比较 ,并对心衰程度不同的患者血清 IL- 6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心衰患者血清 IL - 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1 ) ,且随心衰程度的增加而增高 ( P<0 .0 0 1 )。结论 :心衰患者血清IL- 6可能参与心衰的发生及病理变化过程 ,血清 IL - 6水平可作为判断心衰患者病情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 (CNS)感染性疾病患儿脑脊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对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和非CNS感染性疾病患儿脑脊液中的G CSF、TNF α、IL 8和sIL 2R水平 ,观察它们与粒细胞、蛋白含量和糖定量间的相关性并对它们在不同疾病组脑脊液中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 (CNS)感染性疾病患儿脑脊液中的G CSF、IL 8、sIL 2R与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P均 <0 .0 5 ) ;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G CSF、IL 8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组 (P均 <0 .0 1) ,而TNF α、sIL 2R与病毒性脑炎组的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病毒性脑炎组脑脊液中的TNF α、sIL 2R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而G CSF、IL 8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脑脊液中G CSF、IL 8水平对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13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3 (IL 13 )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 2 3例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中IL 13、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速 (PEF)占预计值 %及直接测定外周血嗜酸细胞 (Eos) ,并与 2 0名健康正常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哮喘患者PBMC中IL 13水平 ( 5 .5 4± 1.0 75 )、外周血Eos( 0 .3 98± 0 .115 )× 10 9/L水平高于对照组的IL 13水平 ( 3 .13± 0 .83 7)、Eos水平 ( 0 .15 5± 0 .0 82 )× 10 9/L(P <0 .0 1) ,哮喘患者PEF( 5 9.0± 10 .2 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EF( 87.2± 10 87%) (P <0 .0 1)。IL 13与Eos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88,P <0 .0 1) ,IL 13与PEF呈显著负相关 (r =-0 .75 ,P <0 .0 1)。结论 :哮喘发作时IL 13表达水平及Eos明显增高 ,提示IL 13可能通过对Eos的调节从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有或无血管合并症患者 6种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方法 :2例糖尿病患者 90例分为有血管合并症组 (n =5 1)和无合并症组 (n =39)及 30例健康人 (对照组 )均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 颗粒膜糖蛋白 14 0 (GMP 14 0 )、纤维蛋白原 (Fbg)、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等 6项血栓分子标志物 ,用ELISA和发色底物法检测。结果 :2型糖尿病无论有或无血管合并症的患者的VWF、GMP 14 0、PAI、Fbg均较健康人组高 (P <0 .0 1) ,而有合并症较无合并症组亦显著增高 (P <0 .0 1) ,但t PA相反 ,对照组与无合并症组显著升高 (P <0 .0 1) ;AT Ⅲ在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血管合并症的发生、发展与高凝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IL-6、IL-8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 EL ISA法对 32例HSP患儿和 2 3例对照组儿童血清 IL - 6、IL - 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HSP患儿的 IL - 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6 1.38±99.84 ) vs(4 8.84± 2 7.2 1) ng/ L(P<0 .0 1) ,IL- 8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92 .73± 36 .6 3) vs(5 4 .84± 2 2 .87) ng/ L(P<0 .0 1)。结论 :HS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IL- 6及 IL- 8与 HSP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化疗联合沙培林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并胸腔积液患者76例,均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术,抽取积液后行药物腔内灌注化疗;其中观察组35例在此基础上加沙培林胸腔内注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Karnofsky评分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中CR 5例、PR 18例、SD 10例、PD 2例,对照组中CR 3例、PR 14例、SD 15例、PD 9例。两组间的客观有效率分别是65.7%和41.4%;疾病控制率分别是94.2%和58.5%,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KPS评分症状改善率分别是77.1%和63.4%,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中未出现3度以上的毒副反应,对照组中有1例卵巢癌病人出现3度白细胞减少症,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出现2度肝功能衰竭。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胸腔化疗联合沙培林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全身状况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37例HIE患儿和12例对照组新生儿血清TNF-α、IL-6水平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轻、中、重度HIE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IL-6水平较恢复期明显增高(P<0.05-0.01),并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0.01),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恢复期重度HIE组血清IL-6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轻、中度HIE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儿恢复期血清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结论:TNF-α、IL-6参与HIE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动态观察HIE患儿血清中TNF-α、IL-6水平的变化,对了解HIE脑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TEN)早期角质形成细胞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9例TEN、5例Ⅱ度烧伤患者疱液和血清中可溶性IL 2受体 (sIL 2R)、IL 1α水平。结果 :TEN患者疱液中sIL 2R水平显著高于烧伤患者 (P <0 .0 0 1)及TEN患者血清 (P <0 .0 0 1) ,而烧伤患者疱液中IL 1α水平显著高于TEN患者(P <0 .0 5 )及烧伤患者血清 (P <0 .0 5 )。结论 :TEN患者疱液中高水平sIL 2R可能与局部免疫介导的细胞毒反应下调有关 ,进一步支持活化的T淋巴细胞在TEN早期水疱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到42例CHF患者血清TNF、IL—6和IL—6R水平,以30例正常人作比较,分析不同病情的CHF患者间血清TNF、IL—6和IL—6R水平的变化及CHF患者血清IL—6水平与IL—6R之间的关系。结果:CHF患者血清TNF、IL—6和IL—6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不同心衰程度的CHF患者间血清TNF、IL—6和IL—6R水平均差异有显著性(F分别为290.36、134.15和109.86、均P<O.01),并随心衰的加重而增高(P<O.O02--O.O01)。CHF患者血清TNF水平与IL—6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O.786,t=8.041,P<0.001),IL—6水平与IL—6R亦成正相关(r=O.744,t=7.045,P<O.O01)。结论:TNF、IL—6和IL—6R可能参与CHF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1GF)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检测56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中P1GF的表达水平,根据胸部C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胸膜增厚组17例和未增厚组39例,分析胸腔积液中PIGF含量与胸膜增厚、胸水吸收时间及患者一般资料的关系.结果 胸膜增厚组胸腔积液中P1GF水平为(1114.59±120.69) ng/L,明显高于胸膜未增厚组的(878.61±116.5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积液吸收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胸水吸收时间<2周18例,2~4周30例,>4周8例,P1GF水平分另别为(945.56±92.46)、(1080±152.43)、(1138±218.38) n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腔积液中P1GF表达水平与患者胸水总蛋白量呈正相关(r=0.269,P<0.05).结论 在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P1GF表达水平与胸膜增厚、胸水吸收时间及胸水总蛋白量关系密切,机制可能是P1GF通过刺激胸膜血管生成和渗透性增加而促进结核性胸膜炎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