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曹阳  徐兴耀 《蚕业科学》1997,23(4):202-206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病时间比只注射病毒对照组延迟2~3d,随剂量增高,发病死亡率下降,蚕蛹生存率上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镜检3种诱变剂处理组蛹的血淋巴,发现部分病蛹中出现5%~20%的异常形态多角体,说明蛹体内部分BmNPV的基因可能被诱变损伤。试验结果符合模型分析第一阶段的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2.
滕勇 《中国奶牛》2002,(6):32-33
153头健康经产中国荷斯坦牛分为3组,用3种方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1组注射1次氯前列烯醇;第2组注射2次氯前列烯醇;第3组注射促排3号-氯前例烯醇-促排3号。结果表明:第1,2,3组发情率分别为32.65%(16/49),45.59%(31/68)和91.30%(42/46),第3组发情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  相似文献   

3.
家蚕品种资源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原始材料,为了减少每年对多化性家蚕品种的保育代数,减少劳动强度与保育成本,探讨了滞育激素对多化性品种蚕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无滞育期多化性蚕品种的蚕蛹注射微量滞育激素(DH),可以使蚕蛾产下滞育卵,翌年解除滞育后,恢复无滞育期多化性状,且主要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都保持不变.滞育激素最佳注射时期为化蛹后24~ 86 h,蚕蛹注射DH的最佳剂量为2.0μg/个.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2~3个世代的人工饲料饲育,为无滞育期多化性蚕品种的保存提供了安全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2×5因子设计,即两种日粮:“玉米─豆粕─花生饼”型(A型)与“玉米─花生饼”型(B型),5个色氨酸水平:0、0.02、0.04、0.08和0.16%。选用一日龄AA肉用雏鸡600只,分10个处理组(A1─A5和B1─B5组),下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A1─A5组日粮色氨酸水平为0.22、0.24、0.26、0.30和0.38%;B1─B5组日粮色氨酸水平为0.20、0.22、0.24、0.28和0.36%。试验结果表明:①0─2周龄肉用雏鸡在日粮代谢能为3100大卡/公斤,粗蛋白为22%时的色氨酸需求参数为0.24%;②不同类型日粮,色氨酸需求量不同。饲喂A型日粮肉用雏鸡的色氨酸需求量为O.24%─0.26%;饲喂B型肉用雏鸡的色氨酸需求量为0.22%─O.24%。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设计,研究了乳酸菌,酵母菌混合物饲料添加剂“活清”对不同生长阶段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288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分别为抗生素组,无抗生素加活清(0.3%)组,无抗生素加活清(0.5%)组,抗生素和加活清(0.3%)组,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重复9只鸡。结果表明,抗生素加活清(0.3%)组的鸡死亡率最低;0-3周龄,4-6周龄,第7周龄,0-7周龄各时间的日增重,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抗生素加活清(0.3%)组0-3周龄与4-6周龄的日增重及料肉比均有高于其它3组的趋势。由此可见,在肉仔鸡生产中,活清可以作为抗生素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初,对西藏藏北54头3~12岁受体母牦牛实施了同期发情试验,外源激素分别采用促排卵素LHRHA3结合孕马血清PMSG处理法和氯前列腺素(PGF2α)两次注射处理法。结果表明:LHRH—A3+PMSG法处理6-9岁和10~12岁牦牛时发情率(可移植率)分别为93.3%(40%)和60%(20%),二次PGF2口法处理3~5岁、6~9岁、10~12岁牦牛时发情率(可移植率)分别为61.1%(5.5%)、70%(40%)和50%(16.7%)。结论:LHRH—A3+PMS(;法和二次PGF3α法都是成功的同期处理方法,受体在6~9岁时同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许梓荣  魏克强 《中国兽医学报》2005,25(6):588-590,593
利用家蚕一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蚕蛹体内表达的重组病毒囊膜蛋白rVp28制成的疫苗,口服免疫克氏原螯虾,观察了其对白斑综合征病毒人工感染的保护作用。对试验虾分别进行了2%rVp28、2%普通蚕蛹液(阳性对照)和普通饲料(阴性对照)等3个处理,持续口服免疫75d。免疫35d后口服攻毒,20d内rVp28组的累积死亡率为36.67%,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危疫保护率(PRP)达59.26%;注射攻毒后20d内.rVp28组的PRP为49.99%。免疫后55d对存活虾再口服攻毒,20d内rVp28组的累积死亡率为36.84%,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PRP为63.16%;2次注射攻毒后.rVp28组的PRP为31.25%。结果表明,重组囊膜蛋白rVp28免疫后.对口服感染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对注射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鼠卵母细胞氯化锶激活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昆明小鼠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氯化锶(SrCl2)浓度,激尖处理时间以及卵龄对卵母细胞SrCl2孤雌活化的影响。hCG注射后18h的小鼠卵母细胞在1.6,5.0,10,20mmol/L SrCl2的激活液中处理10min,各组间的激活率(原核期卵母细胞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20mmol/L SrCl2组发育至2-,4-细胞期比率(59.26%,20.37%,63.79%,20.69%)同于1.6,5.0mmol/L 组(20.63%,9.26%,47.06%,7.84)(P<05)。只有20mmol/L组的少数激活卵母细胞(3.45%)发育至桑椹胚阶段。10,20mmol/L SrCl2组处理20,40,60min,2组间的活化率无显著性差异。处理40min,20mmol/L组的桑椹胚和囊胚发育率(64.44%,22.22%)均显著高于10mmol/L组(30.36%,11.61%),处理60min,10mmol/L组的桑椹胚和囊胚发育率(84.68%,46.77%)均显著高于20mmol/L组(67.46%,28.57%),10mmol/L SrCl2处理,20,40,60,180,360min,其活化率和2-细胞的发育率无显著性差异。60,180min处理组的囊胚发育率(49.58%,47.59%)差异不显著,但2者均显著高于20,40,360min组(4.50%,12.24%和35.53%),后3者组间差异显著。随卵龄的增加,活化率显著增加。hCG注射后16h卵母细胞的活化率(77.78%)显著高于14h的卵母细胞(29.63%),而hCG注射后18h卵母细胞的活化率(49.19%)又显著高于16h的卵母细胞,hCG注射后18,20h卵母细胞的活化率差异不显著(94.19%,85.90%)。hCG注射后14,16,18h卵母细胞激活后的囊胚发育率(6.71%,27.78%,47.67%),各组间差异显著。但hCG注射后20h卵母细胞激活后的囊胚发育率(39.74%)显著低于18h的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应用不同投药途径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LH)和促排3号(LRH─A3)等激素对150例患有卵泡囊肿的奶牛进行了疗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静注HCG5000单位(试验1组)的治愈率为94%(49/52),比肌注HCG5000~10000单位(试验2组)的治愈率50%(15/30)高44%(p<0.01);静注LH200单位(试验3组)的治愈率为90%(18/20),比肌注LH200单位(试验4组)的治愈率50%(10/20)高40%(p<0.01);卵泡囊肿侧的阴唇粘膜注射LRH─A31000μg(试验6组),其治愈率为85.71%(12/14),这种方法不仅比每日肌注一次LRH─A31000μg,连续注射2次(试验5组)的治愈率64.29%(9/14)高21.42%,而且注射次数和用药量均为肌注法的1/2。  相似文献   

10.
蚕蛹油ω-3型不饱和脂肪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缫丝后新鲜湿蚕蛹通过酶法制取的蛹油,经气相色谱分析,不饱和脂肪酸以α-亚麻酸(C18:3ω-3 35.72%)和油酸(C18:1 ω-9 33.38%)为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C16:0 21.49%)为主。用冷冻分离和碱金属盐沉淀相结合的方法,使蛹油中的ω-3不饱和脂肪酸显著增加,特别是α-亚麻酸,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蚕蛹油可作为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广泛来源。  相似文献   

11.
前文报道环境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9 氨基吖啶(9 AA)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多角体形态有明显的诱变作用。本文进一步报道形态变异的BmNPV多角体在继代实验中的仍保持相对稳定的比率[(213±428)%~(300±485)%],说明诱变的异常多角体能较稳定地遗传到次代,MMC及9 AA诱变的BmNPV DNA,经EcoRⅠ、BamHⅠ和BglⅡ酶切的电泳图谱与野生型对照株相比较,出现某些DNA泳带的增加或丢失。显示诱变的BmNPV基因组可能发生了多处高频率的碱基热点序列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化学诱变的BmNPV对家蚕细胞和虫体感染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文报道化学诱变剂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多角体形态有明显的诱变作用 ,诱变的BmNPV基因组对某些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电泳谱发生变化。本文研究进一步表明 :诱变BmNPV感染家蚕Bm N细胞的病变特征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不同 ,但形成不定形超大多角体的空斑时间延迟2~ 3d;诱变BmNPV感染家蚕幼虫后 ,病蚕体内各组织病变损害的感染程度 (易感性 )与对照基本相同。研究结果提示 ,诱变的BmNPV对家蚕培养细胞、虫体组织的感染性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病毒多角体提取方法,对BmNPV和PcrNPV的多角体进行了提取,提取出的多角体分别用光学和电子扫描两种显微镜进行观察并拍照.同时从提取出的BmNPV多角体中提取其基因组DNA并电泳检测.发现DNA纯度较好.结果表明,可以用此方法大量制备病毒多角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四元杂交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o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的抗性遗传规律,对苏、菊、明、虎母种、交原种及四元杂交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各母种对BmNPV的抗性存在差异,抗病性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虎、明、苏、菊,各交原种的抗性高于母种,四元杂交种的抗性高于交原种,表现出较明显的杂交优势。研究结果为理解四元杂交种对BmNPV的抗性遗传规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提高苏·菊×明·虎的抗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家蚕脂肪酶Bmlipase-1在家蚕中肠组织特异性表达,具有抵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的活性。以对BmNPV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6个家蚕品种为材料,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Bmlipase-1基因在不同家蚕品种5龄期健康幼虫中肠组织的表达水平及感染BmNPV后的5龄期幼虫中肠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探究该基因表达水平与家蚕对BmNPV的抗性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间Bmlipase-1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抗性较强的品种,其表达水平较高,6个供试品种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Bmlipase-1表达水平依次为NIL.LVR>P50>CVDAR18>nsd.NIL>892>306,抗性较强品种NIL.LVR 5龄期的平均表达量约为抗性较弱品种306的8.2倍;BmNPV能够诱导Bmlipase-1的表达,但不同品种间该基因的诱导表达差异显著,仍表现为抗性较强的品种该基因的诱导表达水平较高,NIL.LVR经BmNPV感染诱导后Bmlipase-1在5龄期的平均表达量约为抗性较弱品种306平均诱导表达水平的12.4倍。推测Bmlipase-1的表达水平与蚕体自身对BmNPV的抗性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PCR突变的方法 ,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前S2序列的 5’端融合了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5’端的 12个碱基 ,获得了融合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基因 (HBMp) ;通过同源重组将其插入到BmNPV基因组多角体启动子后 ,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BmPAK HBMp。用重组病毒BmPAK HBMp和BmPAK HBM(带有非融合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基因 )感染家蚕细胞及蛹 ,对两种病毒的表达产物用ELISA进行了跟踪检测 ,结果表明融合蛋白比非融合蛋白HBsAg活性提高了 6 0 %~ 80 % ,作为HBsAg构成部分的PreS2抗原性提高了 8~ 10倍 ;并且HBsAg和PreS2 Ag表达的时相曲线不同 ,PreS2 Ag的表达量比HBsAg早 1~ 2d达到最大值。ELISA检测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 ,多角体基因序列的存在更有利于中蛋白全基因 (PreS2 +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线虫 Caenorhabditis elegans在甲基磺酸乙酯(EMS)中的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渤 《中国动物检疫》2004,21(12):24-26
基于C.elegans这种非寄生线虫,在生物遗传变异研究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EMS(甲基磺酸乙酯)这种生态毒物,常用来作为生物实验中的诱变试剂,二者常常被同时选择作为生物基因遗传领域研究的对象。为定量了解EMS对线虫C.elegans的毒性作用,设计本实验,通过线虫的培养、线虫在EMS溶液中24h暴露、实验结果观察和分析这三个步骤,经过反复实验,摸索实验条件,进行浓度优化,从大量的数据汇总得到了其LC50的数值。为进一步对C.elegans的生物、生态、基因、遗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通过线虫的生物理解来破解我们人类对自己物种的生物理解做前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EMS诱变处理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种子的最适条件,获得化学诱变性状稳定的突变系和育种后代。本试验以淮扬金花菜种子为材料,EMS为诱变剂,采用5个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浓度(0.1%,0.3%,0.5%,0.7%和0.9%),3个处理时间(3h,6h和9h),分别对诱变后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度、移栽成活率及相对越冬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EMS诱变处理对淮扬金花菜发芽率和胚根伸长有抑制效应,且EMS诱变浓度抑制效应大于诱变时间;EMS处理对淮扬金花菜移栽成活率影响较小;低浓度EMS处理后淮扬金花菜保持了较高的越冬率,但高浓度EMS抑制金花菜的越冬。0.7%EMS 9h组合和0.9%EMS 6h组合的发芽率均接近50%,最终确定0.7%EMS诱变处理9h和0.9%EMS诱变处理6h的组合为金花菜种子最佳诱变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地区现有的84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2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间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7532(B)的发病率最低,为21.46%;Z6、中黄4、9497等品种的发病率高达100%;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中绝大多数为日系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的抵抗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抗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