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花器性状和柱头外露特性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个水稻三系不育系和7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为材料,研究水稻不育系的花器性状和柱头外露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个两用核不育系的平均颖花长度长于三系不育系的平均颖花长度;平均颖花宽度窄于三系不育系的平均颖花宽度;平均颖花长宽比大于三系不育系的平均颖花长宽比,说明两用核不育系的粒形较三系不育系的细长.相关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与柱头外露率关系最密切的花器性状有颖花长、颖花长宽比、柱头跨度和子房长度,其中颖花长宽比对柱头外露率的作用最大,说明颖花长度和颖花长宽比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柱头外露率,因此在高柱头外露率不育系的选育中应加强粒形的选择,细长粒形的不育系其柱头外露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田书军;张城;张雪;王彦荣;孙驰;李春凯 《辽宁农业科学》2024,(3):53-56
在水稻发育过程中,柱头是接受外来花粉的重要器官。水稻高柱头外露率可以改良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提升杂交稻的制繁种产量,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中从遗传效应、QTL定位、基因克隆、育种应用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阐述了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旨在为育种家们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切花菊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了解目标性状在基因型中的遗传变异特性,可以对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a目标性状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调查了52个切花菊品种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度、广义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等相关遗传特性。结果表明,表型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28.66%(花径)至82.63%(舌瓣数)。遗传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28.20%(花径)至82.10%(舌瓣数)。就单个性状而言,表型变异系数略大于遗传变异系数。5个花器性状遗传力均较高(〉96%),其中舌瓣数和管瓣数的遗传力最大(分别为99.36%和99.07%),而且具有较高的遗传进度(分别为168.59%和149.42%),表明舌瓣数和管瓣数为加性遗传基因控制,可以在早世代进行直接选育。另外,相关性分析表明,5个花器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凌祖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9,(1):23-28
1983年调查了4个组合 F_2的柱头外露率。IR36/6209-3F_2群体不呈正态分布,6209-3的高柱头外露率为完全显性,表现质量性状遗传,容易通过杂交而转育。其余组合 F_2接近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IR36/6209-3F_2的柱头外露长度和宽度,都接近正态分布,也属数量性状遗传。柱头外露率,外露长度和宽度在 F_2群体中都有超高亲个体出现,都可在选育不育系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天津农业科学》2017,(11):55-60
虽然杂交稻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产量,缓解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但是杂交种的生产却制约了杂交稻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雄性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是提高杂交种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对在天津地区种植的一些核心亲本进行调查,对影响柱头外露率的相关性状进行测量分析,以期找到影响柱头外露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柱头及花柱长度对柱头外露率影响较大,且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长柱头和花柱的后代可以提高柱头外露率。通过引入长柱头的亲本,成功地对不育系及保持系的柱头外露率及异交性状进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杂交稻的制种产量。进一步对以罗2和II-32B构建的F2代群体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柱头及花柱总长的分布存在两个主峰,说明这个性状有可能是少数几个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7.
8.
控制水稻柱头外露率的数量性状基因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柱头外露率的遗传机理,用柱头外露率低的粳稻品种糯5号与柱头外露率高的籼稻品种优ⅠB构建包含190株的F2群体.在长沙对各单株进行柱头外露率调查,并用均匀覆盖水稻整个基因组的92个SSR标记构建连锁遗传图谱,进行控制柱头外露率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柱头外露率的3个QTL为qPES-2、qPES-5、qSPES-8,分别位于第2染色体的RM1285~RM12595、第5染色体的RM17952~RM18114、第8染色体的RM8020~RM7080,QTL的LOD峰值分别为3.54、4.79、3.85,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0.1%、11.1%、9.0%,增效基因皆来源于高柱头外露率的亲本优ⅠB.研究并发现控制单边柱头外露率的QTL与总外露率的完全一致,第5染色体检测到的QTL是1个新的座位. 相似文献
9.
青海大豆荚粒性状遗传变异和遗传相关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丰富,是选育适应青海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原始材料。为了有产地利用这些品种资源,本文研究:(1)大豆英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以验证从引进品种(系)中进行系统选育的效果;(2)测定英粒性状之间遗传相关,为进行间接选择适应青海地方品种积累科学资料。结果证明,在我省引进的大豆品(系)中,进行系统选育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11.
7对早籼不育系、保持系按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的不育杂种在田间进行天然异交试验。双列联合分析了天然异交率和14个花器性状。其中柱头宽、子房长和柱头角度的基因型差异不显著。与常规稻比较,不育系花器构造无显著改良,但开花习性有利于异交。花器构造诸性状与异交率呈遗传负相关,开花习性诸性状则相反。柱头单边和总外露率与异交率的关系最密切。遗传决定异交的最佳性状组合为高柱头外露、大柱头和小颖花。通径分析了各性状对异交的加性、非加性、表型和环境效应。讨论了现有不育系种质利用的途径和通过4个花器性状的改良提高不育系异交率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值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单株平均病斑长与病原菌接种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值遗传相关与回归关系,遗传相关系数rg=0.866。酶活性变化值随病斑长变化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51.517+18.778x-0.879x2。这表明,感病越强的遗传型,酶活性升高值越大;但高抗病的遗传型,酶活性反而因病原菌侵染而降低。通过病斑长对酶活性变化值作间接选择,相对效率Q=0.910,无助于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水稻倒伏指数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研究表明,基部挫折重、光合速率、生物产量等性状对水稻倒伏指数具有较大的负效应,株高、鲜重等性状则具有较大的正效应,其中以基部挫折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按基部挫折重大,光合速率和生物产量高的方向选择,有利于抗倒伏性和产量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5.
对 1 9个加工黄瓜品种的 7个果实性状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可溶性总糖含量、果实长度和果肉厚度的遗传力较高 ,对其进行早世代单株选择有较好的效果 ;遗传变异系数以可溶性总糖含量和果实鲜重较高 ,选择潜力较大。性状间遗传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果实长度的选择 ,可实现对果实鲜重、果实干重性状的间接选择 ,而对总蛋白质含量的选择可通过对果肉厚度的间接选择而实现。 相似文献
16.
广东籼稻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东省172个栽培稻品种10项米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评分与角质率,胶稠度,米饭品尝评价,整精米率,粒长和糙米率呈很显著的正相关,与垩白粒率,粒宽和直链淀粉含量呈很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总评分贡献最大的为角质率,其次为粒长宽比,米饭品尝价,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雍胶稠度;在间接作用中,角质率通过整精米率对总评分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7.
Chen Yuejin Fu Jun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1,(1)
本文选用26个品种(系)研究了矮秆早中籼稻米粒垩白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米粒垩白与产量、生育期、株型、米粒形状和大小、直链淀粉含量、食味等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我国南方5省黄麻地方品种与产量和品质有关的12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进度与选择指数及其相对效率。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选择强度下,通过分枝高度间接选择单株干皮重的遗传进度最高,相对效率超过对单株干皮重的直接选择。对纤维支数的间接选择,仍以分枝高相对效率较高,但间接选择的效率不如直接选择的高。按单一性状选择指数计算单株产量的遗传进度,结果与相关遗传进度的研究完全一致;2个或2个以上性状选择指数计算的单株产量遗传进度都大于所含的单一性状;当选择指数方程包含了分枝高和单株干皮重后,即使再增加选择因素,其相对效率提高甚微。 相似文献
19.
12 个菜用夏大豆品种的12 项粒荚性状和其他农艺性状的 G C V( 变异系数) 、h2( 遗传率) 和 G S( 遗传进度) 分析表明,粒荚性状的这些参数均高于其他各种性状。对粒荚性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鲜、干状态下,荚皮面积和重量的遗传参数高于百粒重和荚重。相关系数表明粒荚性状间各性状关系密切,荚皮面积大,荚皮的重量也重(0 .9 * * ) ,百粒重则大(0 .88 * * ) ,荚的重量就重(0 .89 * * ) 。粒荚性状与产量表现为不显著的正相关。应当注重菜用大豆的粒荚性状特别是荚皮性状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