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间太平洋沿岸西北部地区小麦上普腥及基本上得到消灭被看作是植物病理学对这一地区农业上的重大贡献。这个显著成就是由于栽培保持对黑粉病有高度抗菌的小麦品种及有效的使用六氯苯作种子处理的结果。在太平洋沿岸西北部地区用六氯苯作  相似文献   

2.
矮腥菌和普腥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好几方面不同。矮腥侵染几乎都是以土壤带菌为侵染原的,而普腥侵染可以从土壤里或带在种子上的孢子起始的。矮腥孢子在商品麦田的土壤里,不种麦子也至少可存活7年,而完整病颗里的孢子,在试验小区的土壤里可以保  相似文献   

3.
矮腥病菌致病性的改变,这可从它对原来抗病的小麦品种的侵染看出来,由于这个改变使太平洋沿岸西北部地区的小麦继续受到分散发生但局部非常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矮腥在太平洋沿岸西北部地区冬小麦生产上是个久未解决的问题,由于十年前突然出现新的小种使原来抗病的商品小麦也受侵染,而变得更加复杂了。这件事发生的意义可以从蒙他拿州东部,爱达荷州南部及犹太州北部等局部地区相继发生矮腥而看出来。矮腥伸展到华盛顿东部及爱达荷相邻地区是  相似文献   

5.
由矮腥病菌引起的矮腥黑穗病于1952年在安大略省首次发现。由于病原菌是土壤带菌也是种子带菌的,这病即刻引起安大略冬小麦种植者的关心。关心带病种子会污染原来没有这病的田块,最终将使正个省内冬小麦地都受污染。  相似文献   

6.
美国防除小麦印腥的计划和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印腥(Tilletia indica Mi-tra)是严重威胁小麦、黑麦及禾本科牧草的病害,1909年在巴基斯坦首先报道,1930年在印度首次被正式记载。70年代以后每隔2-3年就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地区暴发一次。病菌侵染后小麦子实产生腥臭味,因而当小麦受害率达3%时做为粮食就不能食用。 一旦小麦植株受到印腥的侵染,就没有好的措施阻止该病的发生。种子处理和喷布杀菌剂仅起一定的作用,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种植非寄主作物和利用检疫手段阻止  相似文献   

7.
普腥病菌的一个新的小种于1963年从爱达荷州东南部所收集孢子材料中鉴定出来。这个新种,定名为L—16属于Kendrick分类法Omar组的小种,它侵染具有Martrn,Turkey及Hussar联合抗病因子的小麦,且对Ri-  相似文献   

8.
环氧乙烷熏蒸小麦矮腥黑粉菌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环氧乙烷熏蒸进口小麦矮腥黑粉菌取代干热灭菌法获得成功,为进口小麦灭菌处理开辟了新的途径。试验表明环氧乙烷熏蒸小麦矮腥黑粉菌的有效剂量为175—200克/米~3,熏蒸期间粮温15—25℃,密闭熏蒸3—5天。同时还对矮腥黑粉菌有一定的持续效果。每立方米用150—200克的环氧乙烷熏蒸小麦,对种子的生活力有影响,不宜用于少量引种繁殖材料的熏蒸,只能作进口小麦灭菌处理。  相似文献   

9.
小麦矮腥黑穗病 Tilletia controverla Kuhn 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检疫对象。每年我国在进口粮中经常截获小麦矮腥病瘿以及通过种子的洗涤检验的方法来检出小麦矮腥厚垣孢子。本方法是通过对被测的矮腥厚垣孢子的染色处理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1、矮腥孢子发芽与光照、温度及氧有关。 2、关于光源,不论是天光或用涂有发光物的水银蒸气灯持续光照都可以。但没有光照不能发芽。 3、温度作相当变化时,对发芽无影响,在无光中的试验,温度变化从 6℃到 14℃发芽仍很好。 4、在持续光照下,在冷藏箱中温度在 5℃发芽良好。 5、经光照活化的土壤绿色植物设想可作为氧源,高锰酸钾证明也可作氧源。 6、在天光照射下的试验,孢子发芽约在四周后开始,于7到8周后达到最高。在人造光照射下,发芽约在3周后开始,在4到5周后达到最高。 7、在实验室中对矮腥孢子的种子处理试验,可用下法进行:将染病的用药剂处理过的麦粒,分散放在粘土培养皿中,置于合适的光照与温度的环境下。 8、土壤消毒药剂可在实验室里用下列办法得到证明:在涂有矮腥孢子的粘土培养基上用供试药剂在大的罩子下喷粉,置于适当的光照及温度之下培养。  相似文献   

11.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Kuhn)]在美国,苏联广大地区,在巴尔干,在德国地势较高的小麦栽培地区,是为害小麦的真菌。由于小麦栽培的精耕细作及随之产生的轮作的“减少”,在许多栽培地区,地上厚垣孢子的污染,明显增加。矮腥孢子在地里可以存活几年。麦苗受侵染几乎都是从土壤引起的。所以显然用种子处理剂很少能获得预期的结果。所以对矮腥的防治问题还没有满意的解  相似文献   

12.
矮腥在病土田里不时发生是受许多物理的和生物的因子影响的。经过一个冬季的接种试验,显示小麦植株在苗期以后一个很长时期是感病的。从雪及各种人为的冬季遮盖物对诱发矮腥发病的影响,显出侵染可能发生在冬季。purdy等证明侵染确在冬季发  相似文献   

13.
辛惠普 《植物保护》1980,6(5):16-18
小麦根腐病(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P.K.et B)又名黑胚病,主要发生于东北、华北、西北、内蒙等地。带菌种子播种后,往往造成缺苗或幼苗弱,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过去用赛力散等汞制剂拌种。汞制剂禁用以后,五氯硝基苯、菲醌、六氯苯等药剂虽可代替赛力散用于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秆黑穗病等;但试验证明这些药剂解决不了根腐病问题。1972—1979年期间我们针对根腐病,用了二十多种杀菌剂进行室内、外筛选试验,从中得出几种有希望的药剂。 在培养基上抑菌试验 每一培养皿中倒入25毫升马铃薯洋菜蔗糖培养基,凝固前将稀释好的小麦根腐病菌  相似文献   

14.
使小麦产生矮腥黑穗的技术试验,揭示出几种能产生高比例的侵染方法。其中多数方法是把Tilletia contro versa萌发的孢子放在种子上与之接触,然后使种子在控制的温度下萌发。有时把萌发的孢子施用到麦苗上,然后把苗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下,侵染就发生了。初秋浅播后,在土壤上喷布孢子,使感病的小麦品种产生均匀的高比例的矮腥黑穗病。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小麦矮腥病菌某些近似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入小麦中经常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禾本科杂草种子,扩大了小麦矮腥病菌的传入寄主,也增加了某些禾草腥黑穗病随同传入的可能性。根据小麦矮腥病菌与某些禾本科腥黑穗病菌在动态方面的近似,以及在冬孢子萌发生理、寄主范围等方面的共同点,结合进口检验中禾本科杂草种子的出现频率,提出 Tille-tia caries,T.secalis,T.decipiens,T.fusca,T.elymi,T.lolii 等六种禾本科植物腥黑穗病菌为小麦黑腥病菌的近似种。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利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和Alexa Flour 488(AF 488)标记的麦胚凝集素(WGA)分别对小麦子房细胞和小麦矮腥黑粉菌进行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系统获取小麦子房的三维立体图像。该技术可获得清晰的小麦子房细胞图像,并观察小麦矮腥黑粉菌在小麦子房中的侵染状况。该方法将为研究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的分布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腥黑粉菌属中的一些种被认作是寄生在太平洋岸美国西北部的禾谷类和杂草上的其中著名的是小麦上的普腥和矮腥,常使这个作物受到严重损失。太平洋边美国西北部大多地方的有与冬小麦相似的生活史的杂  相似文献   

18.
南通口岸截获小麦印腥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4月 ,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南通港办事处检疫科在对印度籍“高尔 (GOA)”轮实施登轮检疫时 ,发现该轮食品库中带有少量原产印度的小麦面粉 ,取样进行实验室检疫 ,并经江苏局技术中心植检实验室鉴定复核 ,确认该批面粉中携带我国禁止入境的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indicaMitra。南通局已对这批带菌面粉进行了除害处理。这是南通口岸首次截获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南通口岸截获小麦印腥病菌$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林何燕 @阎升$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张士才$南通出入境检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优化了小麦矮腥黑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结果表明:小麦矮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在土壤浸提液固体培养基中萌发后转接入T19液体培养基,培养45d,以菌丝作为酶解初始材料,用1.5%崩溃酶+1.5%溶壁酶+1.5%蜗牛酶复合酶液28℃酶解2.5h原生质体的获得率最高;以1.2mol/L的氯化钾为渗透压稳定剂,所得原生质体数量最多,且释放的原生质体能均匀分散分布,不聚集成堆;小麦矮腥黑粉菌的原生质体在TB3培养基上能长出较多的单菌落。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丝黑穗病是白城地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病率为3—5%,重者高达30%以上,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其症状以正常型为主,有时出现矮化型、矮化丛生型和多分蘖型等特异症状。病株以雌穗为黑穗、雄穗为健穗及雌雄穗皆为黑穗者居多。病穗上自然脱落的厚垣孢子萌发率高,病穗内的萌发率明显降低。此病为系统侵染病害,种子及土壤均可带菌传病,以土壤带菌为主,属土传病害。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三年,土壤带菌量越多,菌土覆盖种子越厚,发病率越高。丝黑穗病菌侵染玉米幼苗时间较长,从种子萌芽到四叶期最易侵染,五叶期后,侵染明显下降,八叶期后不再侵染。在幼苗叶片上接菌不能侵染致病。玉米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梁。高梁丝黑穗病菌能侵染玉米,但侵染率甚低。侵染玉米后的病菌,不再侵染高梁,只侵染玉米,且致病力明显增强。两菌是同一菌种的不同生理型。用来自九个省、市的丝黑穗病菌接种于不同抗性的自交系鉴定寄主,其致病力不同,陕西和新疆的致病力弱,辽宁和吉林的致病力强。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了二百余份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抗病性,品种间有明显差异,高抗的近于免疫,高感的发病率在90%以上。抗病性遗传规律表现为双亲高抗的,其后代亦抗,以母本的抗病性起主导作用。选百余种农药处理种子,筛选结果:个别药剂防效有高达70%以上者,但年度间效果不稳定,多数药效稳定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