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台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9年3月20—21日吉林省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极涡冷空气的东移南下,极锋锋区加强,锋区上的偏西急流和中纬度地区的西南气流交汇后向东移动,进入新疆北部,因冷暖空气交绥剧烈,为强降雪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低层辐合及高层辐合的配置使得整层上升运动不断加强,再加上地形和锋面强迫抬升,使得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强,为强降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在吉林省强降雪天气出现的过程中,西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强度加强,再加上水汽的持续维持,使得降雪强度不断加大;在降雪天气还没有出现之前,偏东急流是主要的触发机制,在提供水汽供应的同时,还提供触发条件,再加上低层偏北气流的影响,使得不稳定条件较强,有强烈的扰动出现,为强降雪天气的出现了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面暖锋是造成吉林省此次强降雪天气的主要原因,中低层锋生过程明显,锋区朝着东北方向倾斜,在地形的影响下使得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强降雪天气出现时段同中低层暖锋锋生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2.
2019年3月20-21日吉林地区出现了6年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雪,同时伴随着大风和寒潮,经研究分析发现:有利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整层上升运动强,在地形和锋面强迫抬升下垂直上升运动进一步增强,为暴雪产生提供动力抬升机制;强降雪时段与中低层暖锋锋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α中尺度辐合线、切变线及涡旋对强降雪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赤峰市暴风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赤峰地区2007年3月3日暴雪天气过程从高低空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配置和云图特征几方面分析了此次暴风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分析表明,欧亚中纬两脊一槽形势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主要的影响系统是500h Pa深厚的冷槽东移,低层西南涡东北上,赤峰市位于地面倒槽顶后部和蒙古高压底前部东北风气流中,这是降雪的主要地面形势。低空急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水汽输送和动力抬升作用。雷达产品特征明显,径向速度产品图上出现了清晰牛眼型对称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0年1月17~18日发生在霍尔果斯口岸的寒潮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欧亚大陆呈两脊一槽型且经向环流度较大、西伯利亚低槽、中低层低空急流及切变线是此次降雪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西南低空气流及低层偏东气流为降雪提供了丰富的水汽,高辐合、低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以及潜在的不稳定能量的共同影响都是此次降雪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2017年2月20至21日鄂托克前旗暴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高低空配合、物理量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锢囚锋,低空急流为此次降雪的水汽输送提供了必要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降雪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7-26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4—7日河南省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团交锋,从而产生次级环流和锋生强迫,由于锋后的冷空气垫阻挡,导致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北上爬升,在锋区上界形成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河南省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豫北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产生的"抽吸"机制,有利于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强降雪产生的动力作用。冷锋在河南的合并、锢囚,黄河以北700 h Pa切变线的存在,为豫北暴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辐合抬升动力条件。前期边界层925 h Pa的水汽辐合是豫北超历史极值的降雪的一个有利条件;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与降雪的量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850 h Pa温度的-4℃线对预报降水相态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ncep 2.5°×2.5°6 h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8年6月13日~14日汕头地区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低层环流配置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条件;高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是此次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中尺度对流云团是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低空正负涡度柱和正负散度柱的耦合是产生暴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齐义君  李延江  葛红萍  周耘翁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09-10215,10344
利用Micaps、物理量场剖面及海岛自动站等同步资料,对2009年11月8~12日发生在河北区域性大暴雪高影响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雪成因为3个不同时空尺度系统影响所致:8日降雨与强锋区弱切变南压及前期大雾抬升有关;9~10日暴雪是在天气尺度锋区的特定环流背景下,不同层面的温、湿场的"三支"气流辐合区恰好覆盖河北东部;11~12日中-大雪为环流快速调整后新生低槽东移所致;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9~10日石家庄地区强降雪时段850 hPa以下为下沉气流即升压降雪,渤海至太行山区偏东风和比湿大值区从8日持续到10日;11~12日新一轮低值系统垂直速度大值区中心为-10.0 hPa/h,12 h后倾45°,中心值为-7.0hPa/h,明显系统降雪时比湿中心高度达600 hPa,移到河北东部降雪时高度回落至700 hPa,与850 hPa的高比湿区形成上下叠加的形式,并随着系统快速东移入海,到20:00河套冷空气已进入太行山区西部降雪逐渐停止,低值系统迅速东移至华北东部出现中-大雪天气。华北东部降雪前渤海大于16 m/s偏东风维持时间大于18 h,950 hPa以下渤海中心区域主导风向水汽输送对强降雪落区动态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相对不同地区衍生的灾害性天气与持续降雪、持续低温及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9.
2009年10月31日吉林省暴雪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颖  王晓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24-15727
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2009年10月31日吉林省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由地面低槽、高空槽和贝加尔湖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大降落区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强辐合区。高低空急流的相互配合、耦合触发产生强大的上升气流是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2016年2月7—8日普兰县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为例,从降雪的概念、降雪形成过程、产生降雪的条件入手,主要依托Micaps系统对EC 500 h Pa环流形势、水汽条件、流场、地形等进行了客观分析,找出了产生这次降雪的影响因子,并对降雪服务情况进行了说明,为今后准确预报我国西南部降雪过程提供了又一案例。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实况资料和NCEP FNL 1°×1°资料,对2012年12月13日华北大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发生在高空环流较平直的形势下,西风带低槽东移,引导地面冷空气从西北路侵入地面暖倒槽中,与暖湿气流交汇而产生降雪的;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大到暴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雪中心位于低层2个水汽通量轴线交汇的南侧;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动量下传是低空偏南急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低空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的耦合加强,不仅为此次大雪提供了水汽和热量输送,还加强了抬升运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暴雪区上空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雪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江西西部一次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点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回波特征方面,诊断分析了2014年5月24日08∶00—25日08∶00江西西部局地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对流性暴雨是在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较大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扰动气流的背景下,中低层低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为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动力条件;中低层有大的水汽积聚和水汽输送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水汽条件;大气层结不稳定、存在产生较强对流的有利条件、高能量区与中低层湿区和急流配合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热力条件。这次暴雨过程在雷达回波上以对流性回波为特征,出现2个主要降水时段(24日20∶00—25日01∶14、25日01∶24—09∶00),其中第2个降水时段维持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是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主要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3.
利用Micaps高空环流、自动站和卫星云等常规资料,对2017年2月20—23日出现在西藏日喀则市南部边缘易漏报的降雪(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上高原南压、南部低海拔辐合,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冷暖空气在南部边缘一带交汇是出现此次雨雪天气过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杨文艳  任智勇  赵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16-9617,9628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盘锦小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降雪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雨雪相态转换时间为着眼点,探讨了降水相态转换时间对该次降水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流调整,极涡东移南下,冷空气活动频繁是影响盘锦2月份降水明显偏多的主要因子;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时间维持,西南急流提供充分的水汽条件,是造成盘锦强降雪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齐杰  王浩  高松影  孙连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35-9638
针对2009年2月相隔时间较短的两次降雨和降雪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中低层温度层结特征、数值预报产品应用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判断冬季降水形态是雨还是雪,除了要细致分析温度垂直分布状况外,还要准确预报冷空气入侵时间、气温下降的速度,尤其是雨雪分界线相配合的高低层气温临界值更是做好雨雪预报的关键点;降水前高空地面温度不同是照成降水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6~9日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水汽及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从形势上分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冷锋和南支槽;乌山阻高的形成有利于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以及冷空气的堆积。地面冷空气呈东路不断渗透南下影响九江地区,导致该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倒春寒。此次过程冷空气以中路路径为主,冷空气从蒙古经我国华北补充南下,冷锋在南岭停留3d后南移出海,贝加尔湖以西的高压脊稳定维持,为低涡后部冷空气南下提供通道,使得冷空气可以持续下滑至江南,形成倒春寒。垂直结构分析显示,这次过程中低层辐合中心和高层辐散中心基本垂直且与强降水区相对应,说明辐合辐散场的垂直配置有利于产生较强或较稳定的降水;且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和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持续南侵也为湖南连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11年7月25-26日呼伦贝尔市强降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对流天气是呼伦贝尔市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中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最为常见。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1年7月25日8:00时至26日8:00时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发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南北向的低空急流将日本海和东海的暖湿空气带入该市,其次低空急流左侧强烈的风速和风向切边,有低压生成发展,并在流场上形成辐合,从而造成急流轴左侧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再次西风槽带来的干冷西北气流与之配合形成不稳定层结,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极有利的天气条件。  相似文献   

18.
吕作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66-171
利用单站气象要素逐小时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常规资料,从过程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等方面,对2012年7月13日20:00~14日00:00发生在三门峡市区及附近的短时局地强降水过程的形成机制及预报难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短时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整个过程冷空气活动均非常活跃;三门峡站气象要素演变对降水开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过程的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在降水开始前6 h左右仍然不利于产生降水,直到降水开始前2 h左右才逐渐转化为有利条件。过程预报中存在气象参考资料时空分辨率不足以及水汽条件与当地暴雨预报指标不一致两大难点,业务中需要在不断完善当地暴雨预报指标的基础上,着重从短时临近角度进行分析预报。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月中下旬,宁夏出现连续降雪、持续低温的极端天气事件.从1月11日到31日,宁夏各气象站降雪天数达10~18 d,21日气温开始明显下降,大部分地区创1993年以来最低气温,到31日气温持续较低.利用天气学原理对这次持续阴雪天气及21日后出现的极端低温天气的天气形势、主要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得出:在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即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稳定,鄂霍次克海低涡稳定,中亚到西亚地区的低槽或低涡稳定等大的环流背景下,高原槽活跃,南支锋区强而稳定,波动活跃,造成了连续的降雪天气;又由于冷空气以扩散、渗透形式南下,所以宁夏维持长时间的低温和阴冷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