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冷剑 《食用菌》1992,14(5):33-34
袋栽平菇收2~3潮菇后的菌袋,料内养分还未耗尽,尚有潜力可挖,我校从1989年4月起,对袋栽平菇脱袋后再高产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袋栽平菇时,一般都将塑料筒的两端套上颈圈塞上棉塞,也有将料筒两端用绳扎紧进行发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袋栽平菇两端颈口不塞棉塞效果更好。(一)试验方法:用纯棉籽壳生料拌0.2%的多菌灵,含水量约60%,用普通塑料袋装料接种。采用层播法,使料的两端和中间都有一层菌种。试验分成ABC 三组,每组25袋,共75袋。A 组,接好种的袋子,两端用绳扎紧;B 组,接好种的袋口,套上颈圈加  相似文献   

3.
塑料袋栽平菇工艺,是我们当地平菇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发菌阶段极易感染杂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发酵料袋栽平菇试验。  相似文献   

4.
袋栽平菇一般出完第三潮菇后的栽培料都已干缩,不再出菇,因此作为废料被处理掉。为了提高平菇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于1990年将其废料进行脱袋浸水后覆盖湿的阔叶树锯末进行栽培试验,30天后出菇,生物转化率提高24.0%~33.4%。 (一)试验材料 平菇中蔬10号,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阔叶树锯末,2.5%溴氰菊酯乳浊,50%多菌灵粉剂,石灰,石膏,出完第三潮菇的菌袋。 (二)试验方法 把出完第三潮菇的菌袋脱去,将菌块置于水中浸泡24小时。在阔叶树的锯末中加1%的石膏、2%的石灰、0.2%的多菌灵、0.1%的溴氰菊  相似文献   

5.
根据平菇"新科108"品种生长特点,从菌种培育、培养料发酵、菌袋制作、菌丝生长管理、出菇管理和病害预防6个方面总结玉米芯发酵料袋栽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取得较好的栽培效益和快速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前,平菇在农村种植比较普及,但生物效率不高.为此,我们进行了平菇袋栽与阳畦结合二次出菇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1986年春季至1988年冬季先后投料16250公斤,培植13000袋,共收鲜平菇63537.5公斤,生物学效率达391%.现将本项技术介绍如下:一、常规培植(一)配料、装袋和接种供试菌种为低温型平菇SZ-P117菌株和佛罗里达平菇.培养基配方为:棉子壳90%,玉米面6%,石膏粉1.5%,生石灰0.5%,多  相似文献   

7.
粉碎的玉米芯袋栽平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培生  蔡德华 《食用菌》1996,18(4):20-21
用玉米芯代棉子壳栽平菇,已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进行了许多研究,但以往多以发酵玉米芯和阳畦不覆土或压块栽培为主,产量不很理想。本文报道的是以粉碎的玉米芯生料袋栽平菇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借鉴香菇生产技术 ,将有关技术利用到平菇生产中 ,总结出机灌袋栽平菇新技术 ,现介绍如下 :1 菌袋制备配方 棉籽壳 88% ,麦麸 10 % ,石膏 2 % ,每kg干料加水 1 1~ 1 2kg。用香菇生产的专用灌袋机把料灌进 5 5cm× 15cm× 0 0 0 4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里 ,每袋装料湿重 2 1~ 2 3kg。然后 ,把料袋装进灭菌灶灭菌 ,温度上升到 10 0℃后 ,保持 10~12h ,趁热运至遮荫大棚内 ;待料温降到 30℃以下时 ,放到接种箱内接种 ,袋面打孔接种 4穴。2 发菌阶段管理在棚内地面撒一薄层生石灰 ,将接好种的料袋按堆柴式排放 ,堆高 6层 ,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袋栽平菇较为普及,成功的把握性也大,但生物学效率一般仅在80%左右.袋栽产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袋中央严重失水所致.因为平时喷水都只能喷在袋两头表层料面,袋中央长期得不到水分补充,这样势必造成后期出菇困难,影响产量.我们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补水器对中央部位进行补液,保证了中央部位的湿度,同时也给菌丝补充了营养,从而达到出菇快、多出菇、菇质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很多菇农,袋栽平菇料的含水量难以控制,常常水分偏多.接种后袋内出现明显积水,菌种萌发慢,甚至不萌发,若不及时处理,菌丝难以生长,料会腐烂.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先将地面扫净,再在地面上撒一层1~2cm厚的生石灰粉,然后把有积水的菌袋口呈自然状态.将开口端向下与地面呈70°斜立于石灰粉上,沥去过多的水分,若见石灰湿透呈块状或状,要及时加一层石灰粉,或移动菌袋位置,直到料中含水量适宜,菌丝生长良好时,再扎好袋口,常规发菌.此法处理积水菌袋,一方面石灰具有吸湿杀菌作用,取少出现因料过湿而发生污染;另一方面袋口打开增加了通气性.只要处理及时,不会延长发菌期.  相似文献   

11.
所谓袋栽平菇后期断植法,是将已出过2~3潮菇的菌筒从中间截断栽植在阳畦内,使其继续出菇。采用此法还可采收3~4潮菇,比常规袋可增产1.5倍,总生物效率可达250%,现将做法介绍如下:(一)作畦:选土质较好,近水源的林荫地,东西向做畦,畦深40厘米、宽90厘米、长度不限,畦沿高出地面10~15厘并要前低后高。四周开排水沟,畦底整平,并用石灰消毒。  相似文献   

12.
平菇作为我国主栽食用菌种类,由于其所需栽培设施简单,栽培技术易于掌握,且营养丰富,市场销量大,所以备受菇农和消费者的青睐。平菇的栽培模式自2 0世纪70年代生料栽培成功以来,历经床架栽培、阳畦栽培、到目前的袋式立体栽培,由于袋式栽培占地少、空间利用率高且易于管理和控制,所以广为菇农所采用。我地区平菇袋料栽培以生料为主,所以从播种到出菇的发菌期管理是制约平菇栽培成功与否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与指导农户的生产过程中,就袋栽平菇发菌期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简述如下。1 播种后菌种萌发慢,菌丝生长缓慢、长势差…  相似文献   

13.
豆秸袋栽平菇高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棉子壳货紧价扬,许多菇农改用豆秸栽平菇,但生物学效率低且不稳定。为了提高豆秸袋栽平菇的产量,我们于1991年开始在魏家乡等地进行了豆秸袋裁平菇高产技术研究,获得了生物学效率稳定在150%以上的好效果。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原料处理 将豆秸晒干,用孔径1cm的锤式饲料机粉碎,栽培料配方:豆桔100kg,玉米粉7kg,石灰粉2kg,50%多菌灵200g,恩肥30ml,水150kg。先把玉米粉和豆秸拌匀,堆成梯形,拍实,将石灰粉和恩肥倒入少许水中,搅拌成悬浊液泼在料堆表面,再将多菌灵加入所需水中揽匀,泼在料堆上,15分钟把料拌匀。 (二)堆积发酵 把拌匀的栽培料做成宽1.4~1.5m、高1.2~1.3m,长度不限的堆,堆料时要松散不  相似文献   

14.
平菇袋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栽培平菇的方法很多,有床栽、畦栽、菌砖、袋栽、与蔬菜或农作物间作套种等。 袋栽是把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接入菌种培养直到出菇的一种栽培方法。这是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栽培方法,有许多优点:一是原料易得(植物秸秆、糠麸、壳皮等农副产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袋栽平菇的成品率,确保高产稳产、降低成本,笔者近年来对现行的平菇袋栽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在推广中深受农民欢迎. (一)改生料或发酵料为熟料因为生料或发酵料中仍存在一些杂菌,尤其是在高温季节,往往污染严重而失败。熟料袋栽,因原料经高温灭菌和无菌操作,接种成功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田袋栽香菇已成为发展香菇生产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栽培方式的生产工艺,最难掌握的是脱袋转色,可以说是大田袋栽香菇成败的主要关键。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的体会与看法,供同行参考。一、脱袋转色的作用香菇菌丝达到一定菌龄,在营养与外界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即从营养生长阶段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此时将菌袋剥离,促使菌柱表面接受空气,温、湿差和光线的刺激,以加速生理成熟的进程。随之,菌柱表面开始出  相似文献   

17.
一般袋栽平菇,都是在出现原基后解口再行出菇管理。可是有些发满菌的菌袋进入菇房后给了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却迟迟不现原基,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点滴经验,现介绍如下:把发好菌的菌袋轻轻松动袋口塞(但不解开),改善供氧条  相似文献   

18.
露地袋栽香菇,脱袋转包后即进入出菇期管理。本文分秋冬菇和春菇管理两个阶段进行介绍。 (一)秋冬菇管理从11~1月间长出的菇称为秋冬菇。秋季和冬季因菌筒营养丰富,早中熟品种一般脱袋后8~10天即可出菇(边转色边出菇),俗称“开袋菇”。  相似文献   

19.
李庆利 《食用菌》2006,28(1):29-29
食用菌种植比较普遍,以平菇熟料袋栽为多,在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过程中,或多或少有部分料袋水分偏多,接种菌丝萌发后就被料内多余水分阻止生长,造成菌丝易染杂,严重的可使部分菌袋报废,此现状困绕了许多种植户。笔者种菇多年,对接种后菌袋水多偿试过多种方法,由于袋内水分多少不一,因袋而宜从中选用了三种方式来解决袋内多余的水份,提高菌袋的成品率。具体介绍如下,供菇友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半地窖袋栽平菇,采收2~3潮后,脱去塑料袋,排在阳畦中覆土继续出菇,比常规栽培可增产46%左右. (一)阳畦建造阳畦春建在背阴处,秋建在向阳处。选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畦长10m、宽lm、深30cm,两畦相距90cm,挖好排水沟,畦底夯实,先喷100。倍液敌敌畏灭虫,再用5环石灰水溶液消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