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草原与草坪》2007,(3):82-82
甘肃创绿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是进行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牧草种子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公司,有100hm^2的种子生产基地和成套的种子清选机械。公司大宗产品有:耐寒高产的甘农1号杂花苜蓿;适宜混播放牧和水土保持的根蘖型苜蓿一甘农2号杂花苜蓿;灌区或水肥条件较好地区的高产品种一甘农3号紫花苜蓿;早期生长快的高产品种一甘农4号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种混播人工草地生物量及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影响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人工草地的生物量及种间竞争,7月份的间行混播草原3号杂花苜蓿总生物量比同行混播高,为387.79g/m^2;混播影响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的根系分布,间行、同行混播缘毛雀麦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0cm处,与单播相比根系缩短,混播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根系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混播时.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缘毛雀麦的RTY值都小于1,混播牧草间具有拮抗关系;混播时,草原3号杂花苜蓿CRa值大于缘毛雀麦CRy值,并且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种间竞争率占据着优势。说明草原3号杂花苜蓿对光资源的竞争力强于缘毛雀麦。  相似文献   

3.
高寒牧区多年生豆禾牧草混播刈割草场建设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7-1999年利用经筛选的甘农一号苜蓿、甘农二号苜蓿、沙湾苜蓿和无芒雀麦进行混播示范在我省高寒地区皇城建立人工刈割草场。测试结果表明,人工草场每公顷鲜草产量达到30t,豆科牧草比例达22%。人工草场6年内平均每公顷可净增利润5448元。  相似文献   

4.
对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和甘农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Gannong NO.1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花苜蓿初花期、无芒雀麦抽穗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混播无芒雀麦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单播,但在光合"午降"期间差异不明显.牧草生育时期、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土壤水分)对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光合速率有明显影响,植物个体的生理生态特性与群落稳定性的维持有密切关系.研究单播与混播下的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群落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群落的稳定性,探寻种间竞争机理,科学地经营与管理草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  甘农一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Gannong NO 1)甘农一号杂花苜蓿是从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杂交后代中采用改良混合选择法,经多次抗寒筛选选育而成的苜蓿新品种。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抗寒、越冬性好,使苜蓿向更寒冷的地区推进,对解决寒冷牧区豆科牧草缺乏、蛋白质饲料严重不足、畜群春乏死亡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品种在甘南、肃南、青海等地的多点试验证明,其越冬率显著超过了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抗寒苜蓿品种。该品种1990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92年获甘肃…  相似文献   

6.
北方农区栽培牧草品种比较及营养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于2000-2001年进行了36种牧草的引种栽培试验。通过2年试验,间比淘汰,筛选出13种豆科牧草(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田苜蓿、草原1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美国苜蓿、俄罗斯苜蓿、公农1号苜蓿、科学院苜蓿、龙牧2号沙打旺、苦草、白花草木樨),2种禾本科(林肯无芒雀麦、公农无芒雀麦)和1种蓼科(杂交酸模)牧草。结果表明:16种牧草适应北方春早春寒气候,抗旱耐寒能力强,其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高,达6134.0kg/hm^2。由此认为,筛选出的牧草品种是吉林省建立人工草地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种植方式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系特征及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粗、根系长度、根体积等都有影响,不同种植方式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的粗细顺序为:间行混播>单播>同行混播,根长的大小顺序为:同行混播>单播>间行混播;草原3号杂花苜蓿间行混播时根颈粗其地上生物量相对少,草原3号杂花苜蓿同行混播时根颈细,其地上生物量相对多;间行混播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粗、根系体积大,根长度相对短,同行混播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细、根体积小,根长度相对长;间行混播使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变粗,同行混播使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变细,地上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地区优良牧草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于2000-2001年在大兴安岭进行了10种多年生牧草和6种一年生牧草引种栽培试验。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间比淘汰,优选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4种豆科牧草(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田苜蓿)和1种菊科牧草(苦荬菜)。结果表明:5种多年生牧草的越冬返青率、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均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而升高,年度间产草量差异显著(P<0.05),一年生牧草均适宜当地种植。由此认为,筛选出的牧草品种是大兴安岭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地区优良牧草引种和栽培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兴安岭通过引过进10种多年生和6种一年生牧草的栽培试验,间比淘汰,优选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4种豆科牧草(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田苜蓿).结果表明,4种多年生牧草的越冬返青率、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均随栽培年限延长而升高,年度间产草量差异显著(P<0.05),一年生牧草均适宜当地种植.由此认为,筛选出的牧草品种是大兴安岭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兴安岭的草地资源状况和畜牧业生产特点,进行了9种多年生牧草、1种二年生饲料作物和6种一年生的饲料作物的引种栽培试验。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间比淘汰,优选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4种豆科牧草(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田苜蓿)和1种菊科饲料作物(苦荬菜)。结果表明:4种多年生牧草的越冬返青率在87%以上,第2年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均比第1年高,年度间产草量差异显著(P<0.05),一年生饲料作物均适宜当地种植。筛选出的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是大兴安岭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11.
矿区排土场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及入渗特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政  王冬  刘玉  朱元骏  武高林 《草业学报》2015,24(12):29-37
本研究以露天煤矿排土场新土体上建植的不同人工草地为对象,分析了不同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及土壤入渗性能。结果表明,不同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灌木和草灌混播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比单一草种草地高,冰草+沙蒿和沙打旺+沙蒿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单一种植冰草和沙打旺的草地高40.84%~47.88%和27.31%~53.49%;不同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20~30 cm层土壤含水量花棒草地最高;不同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水分的累加值呈负相关关系;草灌混播草地的平均土壤初始入渗速率比单一草种草地高44.2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矿区排土场新土体改良和植被恢复建设中应以草灌混播人工草地为主,可有效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和入渗性能,利于植被生长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草多年生栽培草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不同类型退耕还(林)草多年生栽培草地的土壤养分,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不同类型栽培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土壤全磷的变化幅度较小。退耕还(林)草不同类型栽培草地与其各自对照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在0~101、0~20 cm土层上多呈现显著差异(P0.05)。总之,退耕还(林)草多年生栽培草地的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均低于其对照的土壤,并且都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  相似文献   

13.
薛世明  匡崇义 《青海草业》2005,14(2):37-38,26
从云南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分析总结了云南草业科技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主要是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牧草育种,牧草在种植业结构中的研究及应用,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应用,生态环境治理,草坪业发展中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  相似文献   

14.
草田是人类和动物等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生态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和维持地区可持续发展等作用。目前气候变化、人口增加、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短缺等对国际草田资源带来严重威胁。为了提高土地生产力,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近几十年大部分国家将半自然状态草地转变农耕地,农耕地管理引起动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植物群落栖息环境碎片化、退化和消失等。如果国际草田实施粮草轮作、粮草畜协同发展、科学放牧和饲养管理、粮草同等种植优惠政策等,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引种牧草造成杂草入侵的原因:难以科学地评价牧草的潜在入侵风险性,造成盲目引种;牧草具有入侵杂草的生物学特征;引种气候相似性原则利于牧草成为入侵杂草;缺乏天敌控制利于牧草成为入侵杂草;种植制度利于牧草成为入侵杂草.  相似文献   

16.
2000~2001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牧草中心在海南儋州开展了种草集约化养羊技术研究示范推广,该项目通过建植高产优质牧草人工草地和开展人工草地放牧试验和舍饲养羊试验研究,把种植牧草新品种和养羊新技术紧密结合,立足于山羊集约化生产发展目标,在山羊饲养方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实现了热区山羊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为发展种草集约化现代养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退耕后的还林和还草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柴发熹 《草业科学》2001,18(4):36-38
易水土流失的陡坡地退耕后的还林和还草应遵循:首先符合当地天然植被分布、生长发育规律、其次符合自然生态进展演替的规律;第三、符合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需要。第四、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建立超前持久的产业经济。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生态效益优先,促使 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云南数百万亩坡耕地的科学利用措施,在云南宣威15°坡耕地上设置试验小区,连续两年系统研究了9m、13m、17m三水平草带间距与水土保持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坡耕地上种植草带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草带间距越小越有利于水土保持,但从控制水土流失和有利种粮耕作两方面综合考虑,草带间距以13m为宜。  相似文献   

19.
陕西知识密集型草业的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及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陕西知识密集型草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7年以来,全省每年人工种草都在20万hm2以上,建立牧草种子繁殖基地0.67万hm2,牧草种子包衣处理、旱作种草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封山禁牧、设施养畜全面推行,草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并形成了以草兴畜、以畜促草、草畜联动等草业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炳武  张新跃 《草业科学》2013,30(2):259-265
本研究综述了我国南方主要牧草种植系统,其中包括粮草轮作系统、高大禾本科牧草种植系统、多年生混播草地种植系统及饲用玉米(Zea may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植系统。针对饲用玉米-黑麦草系统在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畜禽转化及时空配置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了归纳,并提出了高效牧草种植系统在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中的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