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在新疆疫区牛感染的状况,从吐鲁番市周边散养户、和静县部分散养户采集了273份牛(牦牛)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血清样本进行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和静县部分散养户被检牦牛血清抗牛巴贝斯虫(B.bovis)抗体阳性率为18.68%(17/91);被检牦牛血清抗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抗体阳性率为9.89%(9/91)。吐鲁番市周边散养户被检奶牛血清抗牛巴贝斯虫(B.bovis)抗体阳性率为15.38%(28/182);被检奶牛血清抗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抗体阳性率为9.34%(17/182)。通过调查发现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均有混合感染的现象,其中和静牦牛混合感染率为6.59%(6/91);吐鲁番奶牛混合感染率为8.24%(15/182);不同品种牛均可感染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其感染程度及感染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次试验结果可为有效防治新疆疫区牛梨形虫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快速、敏感检测牛巴贝斯虫的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牛巴贝斯虫rap-1基因保守区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经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牛巴贝斯虫套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特异地检测牛巴贝斯虫,而对双芽巴贝斯虫、牛环形泰勒虫和弓形虫的检测均为阴性;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3×10~1拷贝/μL,是牛巴贝斯虫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的10倍,是常规PCR的1 000倍。对50只扇头蜱和微小牛蜱DNA进行检测,套式PCR、牛巴贝斯虫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和常规PCR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72.0%和0。本实验建立的套式PCR检测方法适用于牛巴贝斯虫病的早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蜱传牛巴贝斯虫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应用冷冻血清对1株采自自然感染的水牛牛巴贝斯虫进行了长达72d的体外连续培养,共继代20次,培养72h红细胞染虫率最高达14.1%,平均为8%~10%。培养20d和30d的牛巴贝斯虫经液氮保存复苏后,接种于去脾水牛犊均引发了严重的牛巴贝斯虫病,从而说明已建立了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且经培养后的牛巴贝斯虫致病力没有改变。本试验利用6头份的冷冻健康水牛血清同时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并非所有的健康水牛血清均适合于体外培养牛巴贝斯虫。这一发现对建立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和研究水牛牛巴贝斯虫病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奶牛焦虫病可分为牛双芽巴贝斯焦虫和牛巴贝斯焦虫病与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三种。奶牛和各品种的黄牛、肉牛、役牛等可被感染。  相似文献   

5.
牛巴贝斯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血液原虫病,是由牛巴贝斯虫感染引起、经硬蜱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据报道此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南部以及东南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曾有此病发生。在我国,主要发生于南方各省。本病的病原是巴贝斯虫,对机体的致病作用是由虫体及其产生的毒素刺激造成的,使  相似文献   

6.
将重组的牛巴贝斯虫棒状体相关蛋白(Bo-RAP-1)作为诊断抗原建立ELISA检测方法,对2016—2017年采自甘肃省陇西县的188份黄牛血清样品进行抗Bo-RAP-1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检出47份阳性,阳性率为25%,说明该地区牛群存在牛巴贝斯虫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牛焦虫病也叫巴贝斯虫病或梨形虫病,是由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卵圆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的血液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稽留、严重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迅速  相似文献   

8.
<正>奶牛焦虫病也称作牛巴贝斯虫病,是由数种巴贝斯虫引起的一种需经硬蜱传播的牛的血液原虫病。牛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是牛蜱。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又  相似文献   

9.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属的原虫寄生于牛的血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主要特征为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在我国,引起牛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体有3种,即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该病的发生呈一定的地区性、季节性。2009年7月23日我县某养牛户饲养黑白花母牛9头,其中4头突然发病,1头死亡,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牛巴贝斯焦虫病是由牛巴贝斯焦虫感染而引起的一种需经硬蜱传播的血液寄生虫病。据有关资料表明,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报道过本病的流行,欧洲大部份地区都有此病,我国主要发生于南方各省,是一种世界性的血液原虫病。本病病原体(巴贝斯焦虫)由于对血液中红细胞的破坏和其毒素对机体的刺激,使患畜产生高热、贫血、排血红蛋白尿等病症。但此前我县未曾有过此病发生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
牛巴贝斯虫病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巴贝斯虫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可导致红细胞裂解从而出现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导致牛的死亡。该病的流行情况与其传播媒介硬蜱的消长、活动规律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流行性,对于世界的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能够及早地检测到巴贝斯虫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牛巴贝斯虫病的诊断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牛巴贝斯虫病的检测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奶牛焦虫病是由孢子虫纲、梨形虫亚纲的巴贝斯科和泰勒科原虫寄生于血细胞内引起的疾病.本地主要是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俗称焦虫)感染牛发病.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从牛巴贝斯虫病症区采集的镰形扇头蜱叮咬和皮下接种液氨保存的含虫血两种方法,感染去脾和未去脾犊牛,证实了牛巴贝斯虫可以感染水牛犊并使去脾水牛犊发病,但不能使未去脾水牛犊发病。连续注射氢化泼尼松可收提高去脾水牛犊的红细胞染虫率。本试验还详细观察和探讨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虫体在病牛血液中的消长规律、血液学变化及病理解剖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牛巴贝斯虫病的诊断进展概况周金林,沈杰(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牛巴贝斯虫病(BSbeSIOSIS)是由巴贝斯虫(Babes!asPP.)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动物原虫病。目前,已经报道的牛巴贝斯虫有8种[‘’,但被公认的只有...  相似文献   

15.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属(Babesia)的多种寄生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我国已报道的牛巴贝斯虫有3个种: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和卵形巴贝斯虫(B.ovata)。前2个种流行广泛,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危害较大;后1个种只在河南局部地区发现,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6.
孙明 《中国动物检疫》2020,37(10):99-103
为建立一种灵敏、特异、快速的牛巴贝斯虫检测方法,针对牛巴贝斯虫Rap-1a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构建重组质粒制作标准品,经过优化反应体系、绘制标准曲线,建立了牛巴贝斯虫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灵敏度、特异性及稳定性检测,同时利用该方法对37份田间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牛巴贝斯虫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方程式为y=-3.362×Log(X)+43.32,相关系数R2=0.999,扩增效率为98.4%。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0×102 copies/μL,是普通PCR(1.0×104 copies/μL)的100倍。该方法对牛双芽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等7种常见的牛梨形虫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组内和组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5%,37份田间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67.5%。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牛巴贝斯虫TaqMan荧光定量PCR灵敏度高,且特异、稳定,适用于牛巴贝斯虫的诊断,从而为其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对一株采自人工感染的去脾脏水牛犊的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进行了80天的连续体外培养·继代26次,累积增殖6.51×10~((?))倍;累积稀释2.19×10~(35)倍。培养24小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2.63±0.50%;48小时为7.18±1.39%;72小时为20.78±4 52%。最高红细胞染虫率达33.50%。体外培养的牛巴贝斯虫与采自病牛血液内的牛巴贝斯虫形态一致,说明已建立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对影响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几种因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显著地影响虫体的繁殖,最适的体外连续培养的pH为7.2;合适的血清浓度为40%;血清灭活后,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明显降低;脱纤血分离的血清和自然凝固血析出的血清用于培养的效果相同;RPMI-1640和TCM-199培养液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牛巴贝斯虫病旧称为牛焦虫病,是由数种巴贝斯虫引起的一种需经硬蜱传播的牛的血液原虫病,以急性型为多见。  相似文献   

19.
牛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其流行范围广,呈全球性分布。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严重时可导致牛死亡,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牛巴贝斯虫病的病原种类、传播媒介、流行概况、诊断与防制等,为牛巴贝斯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梨形虫巴贝斯虫科巴贝斯属的多种巴贝斯虫寄生在牛红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