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7年稻飞虱是继2006年大发生之后的又一个大发生年,发生面积40万hm^2,其中第2代8万hm^2次,第3代20万hm^2次,第4代12万hm^2次,防治面积达到100万hm^2次,每667m^2平均挽回水稻损失176kg,19.53万hm^2水稻共挽回水稻损失5.16亿kg,折合挽回经济损失8.25亿元。为保障我市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2007年稻飞虱是继2006年大发生之后的又一个大发生之年,发生面积40万hm^2(次),其中第2代8万hm^2(次),第3代20万hm^2(次),第4代12万hm^2(次)。防治面积达到100万hm^2(次),每hm^2平均挽回水稻损失2640kg,19.53万hm^2水稻共挽回水稻损失5.16亿kg,折合挽回经济损失8.25亿元。为保障我市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农药》2005,(3):45-47
预计200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仍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蝗虫、草地螟、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麦蚜、水稻迁飞性害虫、水稻螟虫、玉米螟等一些重大病虫将偏重或严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农田草鼠害和草原虫鼠害将偏重发生。全年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3亿多hm^2次,需要防治面积3.8亿多hm^2次。  相似文献   

4.
吴铭 《湖北植保》2006,(4):10-10
2006年度,小麦赤霉病在南漳县严重发生,发生面积1.87万hm^2,防治面积1.67万hm^2,造成损失600t。在近15年中,其发生危害程度仅次于大发生的2003年。  相似文献   

5.
2006年武汉市水稻稻飞虱特大发生,虫量之大、来势之猛、面积之广、程度之重、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发生面积13.8万hm2次,防治面积54万hm2次。其发生特点:一是迁入早。5月25日见虫,较常年偏早7~10d;二是面积大。第3代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第4代、第5代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0  相似文献   

6.
2005年广西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稻飞虱是广西水稻的主要害虫,全区各稻区普遍遭受其危害,2005年全区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部分稻区发生为害严重,个别田块出现了“落窝穿顶”现象。据统计,全区年发生面积达140·4万hm2次,占种植面积67·7%,防治面积154·8万hm2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63·5万t,实际损失6·6万t。与常年相比,稻飞虱迁入期属偏早年份,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面广虫量多,田间主害期增多,虫口密度高,晚稻后期发生面积广、密度高,为近年所罕见。1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1·1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广西稻飞虱年发生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约为120万hm2次,90年代中后…  相似文献   

7.
谢茂昌 《广西植保》2006,19(1):28-29
广西农作物种植种类多,复种指数高,气候温暖适宜,有利于各种病虫的发生与为害。据统计,200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0·16亿hm2次,防治面积为0·15亿hm2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765万t,实际损失120万t;其中稻飞虱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面广,量多,田间主害期增多,虫口密度高,晚稻后期发生面广,密度高,为近年所罕见。土蝗发生早而且面广、来势猛;局部地区东亚飞蝗发生早、密度高,为害重。根据我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结合病虫源基数、气象因素及历史资料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稻飞虱、稻纵卷…  相似文献   

8.
稻瘟病是我市水稻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发生面积较大,2000~2005年早、晚造发生面积达0.88~1.55万hm2,占种植面积14.5%~26.98%;以常规稻、优质杂交稻种植区,及历史病区连片发生面积最大.发生程度重,6a 12造达到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有7造,其中达中等局部中等偏重的有4造;达中等偏轻局部中等至中等偏重的有2造;历史病区发生较重,常年达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9.
大豆细菌性叶斑病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是东北主要栽培作物之一,总产量位居全国之首。但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加重。特别是细菌性叶斑病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时常发生,并已经成为大豆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2004年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叶斑病大面积爆发.造成大豆大幅度减产.仅牡丹江市受害面积就达10多万hm^2.占大豆播种面积的60.7%.其中减产3成以上的成灾面积7.27万hm^2.绝产面积达到0.7万hm^2,大豆平均减产2~3成,给农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左右。2005年虽然未构成威胁,但局部地块仍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襄樊市是湖北的小麦主产区,全国优质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2004年小麦种植面积18万hm^2。小麦条锈病是影响襄樊市小麦产量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全市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14.67万hm^2,防治面积36万hm^2次。在2004年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严峻态势下,襄樊市把小麦条锈病防治作为实现2004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来抓,“测报主动、行政推动、广泛发动、样板带动、上下联动”,经过3月中旬至4月上旬3次战役连续作战,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夏粮总产达10.11亿kg,占全省部产的35.6%;增产1.86亿kg,占全省增量的75%;小麦单产331.5kg,比2004年增46kg。  相似文献   

11.
广西2006年农作物重大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为1 688.8万ha次,防治面积为1 604.0万ha次,占发生面积94.9%,经防治后挽回损失909.1万t,实际损失135.7万t.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南宁市稻飞虱发生面积的历史资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早稻稻飞虱的发生面积GM(1,1)预测模型,经对模型的残差分析,作出了长期预报。回测精度97.24%,预报精度98.71%。  相似文献   

13.
秀山县2006年稻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稻飞虱是秀山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大发生频率高,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严重。秀山县稻飞虱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褐飞虱.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2006年,稻飞虱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加之栽培管理条件及气候条件适宜.秀山县白背飞虱大发生.发生面积达3.0万hm^2.是继2001年之后连续第6个大发生年份。褐飞虱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达1.0万hm^2,是1998年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14.
陈景成 《广西植保》2005,18(1):33-33
稻象甲往年主要在晚稻零星发生,但近年来,逐渐在早稻开始发生为害,每年发生面积一般为666.7~2000hm^2幅度。而2004年发生比往年早,为害比较普遍,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是历年来未见有的,初步统计发生面积达2.24万hm^2,占早稻种植面积16.78%。博白、陆川、北流、福绵等县(市)区有相当部分乡镇成虫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农作物病虫基数、品种布局以及气侯趋势,结合病虫历年发生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四川省植保站近期预计2012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8亿亩次。其中,小麦病虫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油菜病虫害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200万亩次;水稻病虫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玉米病虫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1900万亩次。以条锈病、赤霉病、麦蚜、油菜菌核病、稻瘟病、稻曲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玉米螟和西藏飞蝗等为主。  相似文献   

16.
广西200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实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200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总体为中等偏重程度发生,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为1552·8万hm2,防治面积为1 462·6万hm2,占发生面积的94·2%,经防治后挽回损失757·0万t,实际损失118·5万t。水稻病虫为偏重局部大发生,与上年持平,发生面积577·4万hm2,防治面积618·9万hm2,占发生面积的107·2%,经防治后挽回稻谷损失193·5万t,实际损失26·5万t。主要病虫是: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等。玉米病虫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面积67·1万hm2,防治面积55·4万hm2,经防治后挽回损失13·2万t,实际损失2…  相似文献   

17.
病虫害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宏观上研究其发生与为害特征的报告不多。基于我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水稻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至2010年11年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2.85亿亩次和7.26亿亩次,其年均防治面积分别为7.28亿亩次和14.72亿亩次;11年期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程度均波动增加。防治水稻病害、虫害后,分别挽回稻谷为1114.49万t、2288.27万t,其挽回损失量在11年期间分别增加了38.34%、37.51%,表明水稻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诸多因子,导致2000年到2010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造成的实际稻谷损失量仍分别为206.52万t与291.35万t,说明水稻病虫害的防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全国各省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发生分布较广的省份有东北区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区域的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华中区域的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区域的广西、海南;西南区域的四川。为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损失,应加强全球变化下区域性稻田生态系统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建立相应的防控新对策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淮安市2004年玉米种植面积8.53万hm^2.有30个左右的玉米品种,以农大108、澄海11号、郑单958、登海9号、白玉109、掖单4号为主体种植品种。2004年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1.9万hm^2.占种植面积的55.36%,其中春玉米40%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5.6%,夏玉米61.5%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15.9%。以农大108、登海11号、郑单958及西玉3号抗病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枣阳市200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枣阳市小麦种植面积为7万hm2,受2005年秋播持续阴雨,全市小麦播种期比常年推迟10~15d,特别是2006年4~5月上旬遭受了特殊气候(多雨、大风、高温、高湿)的影响,造成我市200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达4·3万hm2。笔者对其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1发生面积及危害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荔波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2005年的稻纵卷叶螟在荔波县大发生危害,发生程度是历年来最重的一年,导致部分田块全田枯死。通过对其发生原因及危害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发生年份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