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认真选地和整地大麦比小麦耐碱性强,黑龙江省可种植小麦的土壤,一般亦适于大麦的生长发育,并且能获得比小麦更高的产量。试验证明,大麦最适宜的土壤是中性和微碱性的粘壤土,酸性土壤不适于种植大麦。我国大麦主产区的江苏、浙江、大麦生育期降雨量一般为400毫米,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而黑龙江省,尤其西部地区,全年降雨量仅400毫米左右,且雨量主要集中在7-9月,而大麦需水肥的主要时间确在4-  相似文献   

2.
用“切穗鉴定法”分别对大麦1668个品种(二棱大麦435个品种、六棱大麦1233个品种)、413个品种和346个品种进行了大麦抗赤霉病鉴定,结果表明:二棱大麦的赤霉病抗性比六棱大麦强;来自温带湿润地区(日本、中国、朝鲜等国)的大麦品种比来自干旱地区(土耳其、非洲等地)的大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强;用方差分析法估算的大麦赤霉病抗性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9和0.52.  相似文献   

3.
大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切穗鉴定法”分别对大麦1668个品种(二棱大麦435个品种、六棱大麦1233个品种)、413个品种和346个品种进行了大麦抗赤霉病鉴定,结果表明:二棱大麦的赤霉病抗性比六棱大麦强;来自温带湿润地区(日本、中国、朝鲜等国)的大麦品种比来自干旱地区(土耳其、非洲等地)的大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强;用方差分析法估算的大麦赤霉病抗性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9和0.52。  相似文献   

4.
根据全国314个主要栽培大麦品种的书面材料和标本,鉴定出它们属于普通大麦种、二棱大麦和多棱大麦两个亚种,共82个变种,其中新变种28个。多棱大麦变种占83%,稞大麦多于皮大麦。变种中以稀穗、长芒、齿芒,穗和籽粒深色(黑、褐、紫、兰绿)、长毛小穗轴等类型占多数。二棱大麦以nutans和erectum,多棱大麦以pallidum,parallelum,pyramidatum,coelcste,revelatum和nudipyramidarum等变种分布较广。变种数、深色型变种和多棱大麦变种的分布频率都以青藏高原为最高。因此认为,多棱大麦是我国主要栽培类型,青藏高原可能是我国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5.
青稞属于禾本科大麦属作物,由于它的子实无外壳,故又称裸大麦、米大麦等。据《中甸县志》(现香格里拉县)记载,青稞在迪庆约有1500年的种植历史,主要栽培品种均属多棱大麦亚种,亚种内类型又以四棱大麦多于六棱大麦。迪庆地处云南滇西北高原地区,境内生态环境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区气候温和湿润,地被植物丰富。本文总结了青岛市地被类型及资源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国西南与ICARDA大麦品种类型间籽粒功能成分含量差异。【方法】对79个大麦品种籽粒4种功能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进行研究。【结果】大麦品种间籽粒功能成分含量变幅较大,即黄酮为16.39~108.39mg/100g、抗性淀粉为0.35%~4.17%、生物碱为6.36~44.63 mg/100g、γ-氨基丁酸为3.56~30.29 mg/100g;大麦不同品种类型间4种功能成分含量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差异较大。籽粒抗性淀粉含量中国西南大麦高于ICARDA大麦、二棱大麦高于多棱大麦、皮大麦高于裸大麦,其类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籽粒黄酮、生物碱、γ-氨基丁酸含量均为ICARDA大麦极显著高于中国西南大麦、裸大麦极显著高于皮大麦;籽粒黄酮及γ-氨基丁酸含量均为多棱大麦极显著高于二棱大麦,但生物碱含量多棱大麦与二棱大麦差异不显著。以大麦籽粒4种功能成分含量为指标将79个大麦品种聚类分为2类,第Ⅰ类50个品种,其中中国西南大麦35个和ICARDA 15个,分别约占该类品种的70%和30%;第Ⅱ类有29个品种,全部为ICARDA引进的大麦品种。【结论】ICARDA品种功能成分含量多样性丰富,可作为功能大麦育种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江苏东台市50年来大麦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特点,特别是90年代暖冬气候对大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大麦生产如何针对冬季气候变暖的实际,趋利避害搞好技术决策和抗灾补救,以促进大麦优质高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任贵军 《乡村科技》2020,(6):72-72,77
辽西地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以湿润为主的气候类型向以干燥为主的气候类型的过渡地带。当地自然植被较少,榆树刺槐混交林为萌生,通过对混交林林分结构的调查,掌握林分的形成机理、群落特征,达到对刺槐萌生林科学经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研究西藏高寒草甸气候湿润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西藏地区及其周边38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的日均平均温度、降水量资料,采用草原湿润度(K)指标,并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西藏高寒草甸40年来气候湿润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西藏高寒草甸平均湿润度呈条带状由东北部和西南部向西藏中部逐渐减小。(2)湿润度变化趋势的区域特征比较明显,昌都市、日喀则市局部区域湿润度指数呈增加趋势,气候趋于湿润化,其他地区湿润度呈减少趋势,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3)湿润度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西藏高寒草甸湿区面积由1990s占总面积94.61%,到21世纪初减少至83.24%,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研究区域气候干旱化趋势显著。(4)湿润度1.2等值线的位置发生了明显的位移,位置向西北方向推进,逐渐向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入侵。对于西藏高寒草甸分布地区,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过程中,对气候干旱现象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