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小麦吸浆虫在我县大面积发生,1986年达20多万亩,1987年控制到10多万亩。为合理确定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指标,指导大田及时、准确、经济,有效地搞好防治工作,我们从1985年开始,连续两年进行小麦吸浆虫防治指标的试验和示范。取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44个品种83块麦田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的测定,明确小麦纹枯病可引起小麦显著减产。病级1~4级,穗粒数降低依次为3.39%、4.68%、5.97%、15.99%,但差异并不显著。千粒重降低依次为2.15%、5.74%、10.53%、18.66%,减产依次为7.21%、12.22%、25.05%、37.72%,千粒重降低是减产的主导因素。同一病级的为害损失,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耐病和敏感的不同,稻茬小麦损失大于玉米茬小麦。小麦群体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与产量损失率(L)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L=0.2072X_1-8.0747×10~(-5)X_1~2-1.4937(n=67,R=0.7181),L=0.4346X_2-3.4835×10~(-4)X_2~2-0.8787(n=67,R=0.7530)。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3月15日前后。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商榷为病株率15%,或病情指数4%。  相似文献   

3.
张新华 《植物保护》1985,11(6):43-44
小麦吸浆虫五十年代末基本得到控制以来,20多年未发生明显为害。 但1984—1985连续两年,在扶风宝鸡峡干渠沿岸和渭河川道地区,又发生大面积为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发生范围涉及15个乡镇。据今年在成虫发生期和幼虫为害期组织调查,发生面积达250,450亩。而以宝鸡峡干渠沿岸和渭河川道地区发生较重;以冯家山新灌区和沿山干旱地区发生较轻。重点发生区分布在川原灌区的太白、召公、杏林、城关、法门、上宋、降帐、揉谷8个乡镇的38个村。发生区内一般10复网捕到成虫30—150头,最多的300头以上;拨麦目测检查,一眼可望见成虫5—40头,  相似文献   

4.
玉米全蚀病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山东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区玉米全蚀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自然发病田、人工接种田为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玉米受害后果穗千粒重下降,秃顶率增加;对产量的影响:1级减产20%左右,2级减产40%左右,3级减产50%以上。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结合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及经济效益,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大田验证,可以有效地指导更换品种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5.
麦田地下害虫在小麦一生中以秋苗期为害最重,拔节期次之,乳熟期为害轻。受害率随田间虫口数量的增多而增加。每亩虫口在2000头以上时药剂防治比较经济。  相似文献   

6.
王明魁  贾浩 《植物保护》1991,17(3):12-13
麦田地下害虫在小麦一生中以秋苗期为害最重,拔节期次之,乳熟期为害轻。受害率随田间虫口数量的增多而增加。每亩虫口在2000头以上时药剂防治比较经济。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1960年以来,关于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的应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玉米产量损失允许水平不同,且由于研究地区、玉米品种和生育期以及玉米螟发生世代各异,防治指标也不尽相同,建议进行防治的产量损失阈值介于1%~7%。鉴于当前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的要求,以对应产量损失率为3%、3.75%为阈值,提出了春玉米种植区(1—2代区)和夏玉米区种植区(2—3代区)的化学防治指标为虫口密度200头/百株、250头/百株;建议虫口密度分别低于200头/百株、250头/百株的田块,尽量不用药剂防治。如果采用白僵菌、玉米螟卵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技术手段,防治成本则会较大幅度地增加,且防治效果较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会有所降低,防治指标应分别提高到300头/百株或400头/百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冬麦区金针虫类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俊 《植物保护》1995,21(1):28-29
冬麦区金针虫类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王新俊(甘肃省平凉地区病虫测报站744000)金针虫是冬麦区为害较重的一类地下害虫,主要以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latus(Fal-dermann)和褐纹金针虫MelanotuscaudexLewis发生...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0.
麦圆叶爪螨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麦圆叶爪螨对小麦的为害有秋、冬季和春季两个明显时期.秋、冬季为害和春季为害均随着麦圆叶爪螨发生数量的增加,而使小麦产量下降.产量损失率(秋、冬季为害产量损失率y4',春季为害产量损失率ys)与麦圆叶爪螨发生数量(秋、冬季为x1;春季为x2)均呈极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关系武分别为y4'=0.030 0x1-0.882 5,y8=0.016 2x2-0.275 7.拟定350 kg/667m2产量水平下,小麦越冬期和春季麦圆叶爪螨的防治指标分别为33cm单行长小麦上螨口112头和170头.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0~1993年调查研究和探讨,玉米螟为害玉米,随虫量增加,产量下降、千粒重降低。因玉米螟钻蛀造成玉米茎秆折断,下部折断比上部折断损失重,当百株玉米有玉米螟卵22块时可成活玉米螟幼虫20头,其造成的为害与上部茎秆因玉米螟为害20株折断或下部茎秆6株折断,所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相仿,都与防治所需费用相等。高于这个标准就应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棉蚜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蚜在淮北棉区为害1~3叶期棉苗卷叶5~12天,除株高、真叶数、叶面积指数、根系长度等都受抑制外,现蕾期推迟12天,蕾数减少59.8~77.3%,9月17日有效铃减少4.04~8.33,与不受害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3~6叶期棉苗受蚜虫为害卷叶5~12天,对株高、叶面积有明显影响,蕾数减少10.9~17.1%,9月17日有效铃数与不受害的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棉苗受蚜虫为害后本身有一定的调节和补偿能力,经一定的恢复时间能补偿损失赶上正常棉苗甚至不受损失。棉苗苗龄大容载蚜量大,恢复力强补偿作用明显。以棉蚜危害指数作防治指标准确简便,苗龄在1~3叶期指数为250;3~6叶期指数为350~400时进行防治,可以将棉蚜为害控制在蕾害损失5~10%以内,有效铃不受损失,按这个指标在淮北棉区防治棉蚜次数比常规方法减少50%左右。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为了解该虫的为害与产量损失情况,掌握各代防治指标,克服乱打农药现象。1983~1984年,省农牧渔业厅植保站组织了新建、都昌、修水、丰城四县的测报站对上述内容  相似文献   

14.
稻水象甲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是一种重要的地下害虫,在山东东营市部分稻区发生较重,可造成20%左右的稻谷损失,严重地块甚至绝产,对水稻生产为害极大。此虫扩散能力强,适应范围广,为害损失重,是一种很难控制的检疫性害虫。为了制定其适宜的防治指标,1999~2002年在发生区内,我们就稻水象甲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1研究方法1999~2002年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内选有代表性的稻田(水稻品种中国91),每年均于5月10日插秧,同时罩笼(1m×1m×1m),每笼内植稻16墩。供试稻水象甲从周围越冬场所采集,放入成虫密度分别为每墩0…  相似文献   

15.
16.
眼子菜是稻田的恶性杂草之一,在我国广大稻区均有分布。1991年,对其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眼子菜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十分明显,当密度在0—24株/m~2,每3m~2小区产量由1.289公斤下降至0.958公斤,相关系数r=-0.9467。但在0—10株/  相似文献   

17.
小区接卵测产试验表明,荻蛀茎夜蛾(Sesamia sp.)卵块密度与校正损失率之间呈幂函数正相关,卵块密度(x)与校正损失率(y)的回归式为(?)=0.2713x~(0.9529) r=0.9955~(**),计算经济阈值为每亩30块卵,以防治收益超过防治费用1倍计,防治标准应定为每亩60块卵,达到这个标准的田块,于卵孵始盛期喷撒25%杀虫双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小区接卵测产试验表明,荻蛀茎夜蛾(Sesamia sp.)卵块密度与校正损失率之间呈幂函数正相关,卵块密度(x)与校正损失率(y)的回归式为(y)=0.2713x0.9529 r=0.9955**,计算经济阈值为每亩30块卵,以防治收益超过防治费用1倍计,防治标准应定为每亩60块卵,达到这个标准的田块,于卵孵始盛期喷撒25%杀虫双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豆天蛾(Clanis binineata Walker)是我区豆上的一种主要害虫。1982年对其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进行了试验。 不同接虫量对产量的影响 在长势均匀的夏播豆田,设5个处理小区,每小区100株,在大豆始荚期,分别在5个小区内接豆天蛾三龄幼虫6头、10头、17头、22头和零头(对照)。至大部幼虫接近老熟,调查叶面积被害率,9月26日测定产量和百粒重。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20.
经1981—1984年研究,明确了棉花苗期棉蚜为害对棉株生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程度,依棉株卷叶(指卷曲半圆或全卷,下同)数的增多而加重。卷叶蚜量与苗龄、卷叶指数与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卷叶指数与减产率均呈直线正相关。由卷叶指数(x)与减产率(y)的相关式:2叶期y=0.2445x+0.3772、4叶期y=0.1826x+0.0142和卷叶指数(x)与卷叶株率(y)的相关式:y=1.5223x+5.0058,结合当地棉花生产水平和防治水平,即可求得以卷叶株率为受害标志和不同产量水平下各苗期的防治指标。并于1985年进行了防治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