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是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作物品种之一。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种皮含量极少;80%-90%异黄酮(Isoflavones)存在于子叶中,浓度约为0.1%-0.3%;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约为1%-2%,但由于胚只占种子总质量的2%,因此尽管浓度很高,但所占比例却很少,只有10%-20%。  相似文献   

2.
大豆异黄酮 (SoybeanIsoflavones)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 ,80 %~ 90 %异黄酮存在于子叶中 ,浓度约为 0 1 %~ 0 3 %,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 ,约为 1 %~ 2%。由于胚轴只占种子总质量的 2 %,因此 ,尽管浓度很高但所占比例却很少 ,只有 1 0 %~ 2 0 %  相似文献   

3.
以野生天蓝苜蓿种子发育5~7d无菌苗的子叶、下胚轴和种子苗叶片为外植体,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基本培齐与外源激素组合和浓度配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子叶、下胚轴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宜的基础培养基分别是MS、B5和SH;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对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因不同的外植体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子叶、下胚轴以MS+NAA(0.5~1.0mg/L)+6-BA(0.7mg/L)效果较好,叶片以SH+NAA(0.5—1.0mg/L)+2,4-D(1.5~5mg/L)十6胡A(0.7mg/L)较好,少量下胚轴在MS+NAA(0.5mg/L)+6-BA(0.7mg/L)和MS+NAA(0.5mg/L)+KT(0.5mg/L)的培养基中直接分化出胚状体,并成功发育成植株。在培养基Whb5上,子叶、下胚轴和叶片的分化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分化率分别为43%、57%、40%,15~30d后都能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4.
正大豆黄酮是一种大豆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天然大豆黄酮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尤其是成熟的大豆种子中的含量特别高[1]。大豆黄酮是天然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研究发现它具有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脂肪分解与合成、调节血脂血压等作用[2]。大豆黄酮这种非常有效的饲料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中。1大豆黄酮的来源及其理化性质天然大豆黄酮的主要来源是大豆及其他豆科植物。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合称为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主要存在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种皮中含量很少。大豆黄酮化学名称为4,7一二羟  相似文献   

5.
以红三叶真叶、子叶、上胚轴和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根据愈伤组织形态分为A型、B型和C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外植体来源和类型的愈伤组织内异黄酮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初代培养中,来自真叶的愈伤组织异黄酮含量最高(1.562μg/mL),其次是子叶(0.904μg/mL)和下胚轴(0.885μg/mL),上胚轴的最低(0.774μg/mL);继代培养1次后,上胚轴的含量升高(0.941μg/mL),真叶,子叶和下胚轴的含量均下降;3种愈伤组织类型,均以B型的异黄酮含量为最高,其次为A型,C型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GF254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大豆异黄酮酶解产物中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进行快速鉴别,同时用HPLC法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薄层板上与标准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荧光斑点对应的位置.大豆异黄酮酶解物有色泽相同的荧光斑点,Rf分别为0.3、0.6,该方法斑点明显、重现性好、专属性强,能对转化结果进行准确的定性判断。采用HPLC法测定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样品的浓度和吸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均大于0.99),HPLC图谱清晰、峰形稳定,保留时间较为理想,各个组分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且精密度高,加标回收率在99%以上,能同时测定大豆异黄酮4组分的含量。大豆异黄酮酶解物中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染料木素的含量分别为:0.129%、4.101%、0.028%、1.442%。  相似文献   

7.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SIF)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其结构与雌二醇相似,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大量试验证明,适量的大豆异黄酮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繁殖力、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胴体品质等作用。本试验以樱桃谷鸭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  相似文献   

8.
KT对白花草木樨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改良H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白花草木樨不同外植体和KT(激动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无菌苗子叶、下胚轴和幼根为外植体,下胚轴出愈率为100.0%,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子叶和下胚轴出愈率随KT浓度增大呈抑制作用,在1.0mg/L2,4-D+0.1mg/LKT时出愈率分别为98.00%和100.00%,为最佳激素浓度配比;幼根出愈率随KT浓度增大先促进后抑制,1.0mg/L2,4-D+0.3mg/LKT时出愈率为99.33%,为最佳激素浓度配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营养与医学研究表明,大豆不仅是非常优良的营养源,而且因其富含许多微量生理活性物质,已被誉为“功能性食品”原料库。目前大豆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加以开发。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也把“大豆行动计划”列为重要任务。本文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生理活性功能、制造方法及其开发应用情况综述如下。一、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分布于大豆种皮、胚轴、子叶内,与糖结合成甙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物,一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见表1)。大豆异黄酮及其衍生物主要为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源,染料木黄酮。表1 大豆各部分异…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脾脏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不同浓度的大豆异黄酮[0.00(对照)、0.25、1.00、5.00、25.00和100.00μg/mL]与淋巴细胞于37℃、5%CO2下分别共育4、24和48h,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干扰素γ、白介素2和白介素4的浓度,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脾脏和肠系淋巴结的淋巴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1)0.25和1.00 μg/mL的大豆异黄酮与脾脏淋巴细胞共育一定时间后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和白介素2的浓度(P<0.05或P<0.01),48 h后,5.00和25.00 μg/mL大豆异黄酮能显著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干扰素γ和白介素2分泌(P<0.05).2)1.00和5.00 μg/mL大豆异黄酮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共育一定时间后干扰素γ和白介素2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0.25 μg/mL大豆异黄酮趋于增加二者浓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48 h后,25.00 μg/mL大豆异黄酮抑制了干扰素γ(P<0.05)和白介素2(P<0.05)的分泌.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脾脏淋巴细胞白介素4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而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白介素4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 <0.05或P<0.01).4)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脾脏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介素4,但趋于降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介素4.5)大豆异黄酮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奶牛脾脏和肠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量(P<0.05或P<0.01),且二者间存在正比的剂量关系.总之,大豆异黄酮能够促进奶牛脾脏和肠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和白介素2,提高干扰素γ/白介素4,促进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降低白介素4浓度;低剂量(0.25~5.00 μg/mL)的大豆异黄酮能够获得较好免疫促进效果,而高剂量(25.00~100.00μg/mL)更能促进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