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利技术     
竹根字画及其制作工艺专利号:94102735.X本发明涉及装饰艺术领域,具体讲是属于用竹根制成的立体画及其制作工艺。现有技术中,有人公开了竹画、竹屑画等有关技术,如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竹屑画》和《中国竹画》,前者主要是充分利用竹制品生产中的边角料,它...  相似文献   

2.
植树爱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今许多有名的文人、学者喜欢根据环境和个人志趣,在居室和书斋周围植树种分,并以此给居室、书斋起个富有深刻内涵而又雅致的室名,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么北宋名画家文同,以爱竹画竹著称,他在故乡和任职地,无不种竹画竹。在邓州今四川邓味)任通判时,他的城南官邱东院,周围遍植修分,并命名其院为“竹轩”。明胡正言也是因在书斋种竹十余棵.故名其室曰“十分表’,无名画家黄冕,隐居浙江绍兴九里山,桂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书屋”,自本“梅花屋主”。晚清文人周庆云游杭州灵峰不见昔日梅林…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市紫竹院公园八宜轩景点为例,阐述了竹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5种表现形式:竹的自然特征、园林楹联匾额、建筑构件、竹画、景观小品;分析了竹文化在八宜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所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上海古猗园竹造景与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上海古猗园与竹子关系的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其园内竹种植造景、园林建筑竹造景及最近两届竹文化节表现出的丰富竹文化特色:2007届主要表现竹雕与竹画、竹乐、主题竹编、竹石盆景;2008届主要表现国宝级竹艺、苏浙沪竹子及"海宝"世博元素.  相似文献   

5.
未名 《湖南林业》2008,(4):34-34
一枚厂币只有两面。她却向空中抛了无数次。分手?不分?最后她决定,去见他一面。 一年前的情景犹在跟前,他去边区支教,两人在车站拥抱分别,他说好一年后回来。可是,一年后,他的消息渐淡,说起归期,他也总是支支吾吾。她的心里,隐隐作痛。  相似文献   

6.
绿色 和谐     
《国土绿化》2009,(11):1-1
在西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个男人迷失了方向。他走啊走啊,当他觉得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眼前突然一亮,他远远地看到了一只鸟飞过头顶。顺着这只鸟飞去的方向,他发现了一棵树。顺着树的方向去找,他在树下边找到了水和可供充饥的野菜。之后,他就在这里生存下来,又与来到这里的女人结合生下了后代。从此,这里就有了一大群生命,有了一大片森林,有了一长串故事和一页页欢歌笑语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河南林业》2000,(1):32-32
1976年,对于美国医学家和病毒学家盖都塞克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因为他在这一年获得诺贝尔奖。当他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他依然牵挂着那些被病毒折磨着的人们,他回想起了导致他获奖的那段奇特而又心酸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神奇的红土高原,孕育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生物学家,为她奋斗,为她奉献。其中,竹子与自然保护专家杨宇明就是这样一位高原之子。 1970年,刚刚年满15岁的杨宇明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西南林业勘察设计总队第四森调大队。那时,他还是个孩子,对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根本不懂。开始派他当泥瓦工,他干得满带劲。木工师傅看中了他,要去当学徒,推刨、锯木,他样样干得有板有眼。渐渐地他熟悉了这里,大山的气息强烈地吸引了他,他渴望背上爬山包,扛着测量杆,倘佯在茫茫林海之中。在他不断地请求下,半年后,他终于如愿以…  相似文献   

9.
<正>他曾是一位乡村邮递员,在上个世纪末,骑着绿色自行车,往返于各个乡村之间。精兵简政时,他离开工作岗位,开启了自主创业之旅,最终选择了一条治沙造林、发展经济林的人生之路,与生态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立足家乡这片热土,不断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找到一条林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他一心奋斗在沙地里,  相似文献   

10.
水仙花是福建的省花、漳州的市花,水仙花在漳州有个美丽的传说:在明朝景泰年间,有一个漳州圆山人叫张光惠的,他为人正直,在河南汲县当个小官吏,由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腐败,因此就辞官返乡了,这一天,他乘船经过一个湖,绿绿的湖水与青青的远山让他心旷神怡,不知不觉沉浸在恬静的梦境中,这时他恍惚看见一位美丽的仙子,向他迎面飞来,他十分惊讶地站起来。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个平凡的人,平凡得让你见到他一次后很难在茫茫人群中将他认出。他干的工作是很平凡的工作,整天与山林为伍。可正是在这平凡之中,他描绘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蓝图,让绿色之花在祁东这块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推灿夺目。也正是在这平凡中,他赢得了几十万父老乡亲的信任和赞许。1993年元月,时任县农委副主任的他走马上任县林业局局长。他在农委分管林业工作5年,对林业工作的酸甜苦辣深有感触,对大山的那份眷恋至深至深。接到任命书,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在自己的任期内将祁东的林业搞上去,使之上个新台阶。上任不久,人们就发现他“失…  相似文献   

12.
《湖南林业》2008,(3):21-2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某高官曾许钱钟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钟书一口拒绝不要。我认为在联合国任职很理想,为什么一口拒绝呢?钟书对我解释:“那是胡萝卜。”他不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受“大棒”的驱使。我认为他受到某高官的赏识是命。但他“不吃胡萝卜”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自由意志。因为在那个时期,这个职位是非常吃香的。要有他的聪明、有他的个性,才不加思考一口拒绝。  相似文献   

13.
大松只有十一岁就到了晨光林场,今年三十一岁了。他每天晚上睡在瞭望台,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有没有地方失火,有没有人砍树……别人说他是千里眼,顺风耳,因为他从没失过事。白天,他在林中走来走去,为幼苗除草、灭虫、整枝……别人说,林场就是他的家,树木就是他的命。不错,只要有人砍了他一株树,或搞掉一块树枝,不和是什么人,他都会要他赔偿损失,承认错误,提出保证……他二十六岁时,谈了一个对象,就是这林场附近的,叫春艳。这春艳个子不高不矮,脸上白里透红,既漂亮,又能干,一到秋末冬初时,松树上的松毛子掉落下来,通…  相似文献   

14.
他曾是一名国家干部,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怀揣理想和追求,离开故乡,投身商海;他从不足三十平米的小店铺起家,三迁门店,不断壮大。他是蒋文标,带领着他的普农家电公司走过20多年风风雨雨,如今依然屹立在三衢大地上,占据着家电市场的半壁江山,并跻身于全国私营企业500强。  相似文献   

15.
山祭     
这永不消融的皑皑白雪,是他纯洁而不死的忠魂吗?这伟岸挺拔的劲松,是他伟大而孤傲的精灵吗?哦,这激越奔放婉转动听的松涛.在为他呜奏一曲高亢雄浑、真挚豪迈的赞歌。我们来到大山,虔诚地祭奉一个虽死却犹生的亡灵。他是一个老军垦,尽管风华正茂,普普通通,却不同凡响;他平平凡几,却是这方人崇拜的偶像。那年山洪爆发正是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洪流中抢救国家财产,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军魂之歌》。他那样的爱山,春夭,他在岩石上种植红月亮;夏天,他在岩石上耕耘蓝星星;秋天,他在岩石上收获绿太阳;冬天,他在岩石上站成黄新…  相似文献   

16.
中午在饭厅门口终于“逮到”了我国著名的野生动物专家。有“熊猫之父”称号的潘文石教授。69岁的他与其说是一位老者,不如说是一名学者。因为他谈吐总是充满着热情和洋溢着激情。一进房间,他就脱去外套穿上台湾朋友送他的T-shirt,文化衫上印着野生动物在台湾的分布图,他笑笑说:“一切尽在不言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走近他,你会感觉到他有一种超过同龄人的成熟,多年的户外工作经历,也让他有了一副饱经沧桑的面孔,让人不相信他只是一个35岁的青年。他朴实无华,具有兴安落叶松那种苍劲挺拔、顽强向上的性格;他带着一身荣誉从部队回到地方,用勤劳、执着、坚韧、无私的奉献精神奋战在防火防汛工作的第一线;勇敢坚毅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扎根兴安、奉献防火事业”的誓言。他就是牙克石市牧原镇防火办主任郑树利同志。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位不断奋进的拓荒者。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创业精神,他带领职工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坡开垦成名列全省十强的苗圃场。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由于积劳成疾,他把短暂而美好的生命永远融入了绿色事业中,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入党誓言。他就是湖北省通城县上坳苗圃场场长李维。一李维与林业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他出生在林场,从小就与林木为伴。林校毕业后,他分配到通城县林业局,一干就是20多年。1997年2月的一天,县林业局领导找他谈话“你有专业技术,又年富力强,局党委决定任命你为上坳苗圃场场长。”带着局党委的重托,李…  相似文献   

19.
不知岁月流过了多少条小溪不知时光走过了多少道小路倾洒的两,纷飞的雪是他默默趟过的脚步离别绿洲,是什么诱惑了他有人看见他骑着一匹马进了山谷有人传说他去淘金去寻定了因为,他肩上扛着一把闪亮的大锄他的身姿被山的阴影罩住他围着山转,盯着探石驻足一片被盗伐被遗弃的荒芜流着血他黯然泪下,失声痛哭这泪水,淌成了一条水渠这哭声,开垦出一块苗圃他把心播进了渴盼着希望的泥土他把幼苗栽到山上精心得象给婴儿喂奶的少妇树一点点长高了,他一天天变老胡须和树枝一起在风中飘拂当小树郁闭成林他却静静地躺倒在绿色的天山上一匹马立在…  相似文献   

20.
提起祁绍荣这名字,永顺县人没有不知晓的。他现任水顺县林业审判庭庭长,十年来他审理各种林业案件759件,永顺县的46个乡镇处处都有他走过的足迹。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林业审判工作当中,就象一只啄木鸟辛勤地医林护林。祁庭长年过半百,患有高血压和残喘病。然而他没有因病请过一天假,住过一次院。为工作他坚毅地忍耐病痛,克服了困难。一次他在保坪乡办理盗伐大青山国有林木案,白天上山点蔸勘查,晚上深入到各家各户调查取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由于过度劳累,他头昏脑胀,三四天米油一粒米饭,可他仍然坚持到把最后一起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