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麂海区深水网箱适养鱼种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网箱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水鱼类养殖设施,已在我国沿海渔区逐步推广。然而,各地的产业化实践表明,如何找到若干种既能适合当地海区养殖,又能适销的深水网箱养殖鱼类品种,已成为决定深水网箱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挪威经过10年多的探索研究,终于成功实现大西洋鲑(三文鱼)的网箱养殖,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为此,我们专门在南麂海区开展了深水网箱适养鱼种筛选试验,从分析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特点着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计水深分别为0.60~1.80 m(SD1)、1.80~3.00 m(SD2)和3.00~5.00 m(SD3)3个水层组,每组设3个平行笼,研究了养殖水层对浙江南麂海区虾夷扇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SD3组的壳高、体质量、相对壳高生长率、相对体质量生长率、日增壳高、日增体质量、壳高特定生长率及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SD1和SD2组(P0.05),而SD1和SD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水层对死亡率影响显著(P0.05),依次为SD3SD1SD2。试验期间,各组体质量与壳高呈幂函数关系;体质量与生长时间呈二次多项式曲线;SD1与SD2的壳高与生长时间呈逻辑斯谛曲线,SD3的呈二次多项式曲线。分析结果:养殖水深1.80~3.00 m为适宜水深。  相似文献   

3.
姜存楷 《海洋渔业》1983,5(6):276-276
<正> 鲍鱼,是珍贵的海产单壳贝类。肉细嫩,味鲜美,营养价值比海参高,列为“海珍之冠”。其壳是名贵的药材,有平肝明目和消炎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并搜集有关资料后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南麂列岛的贝藻种类非常丰富,共有贝类403种,藻类194种,分别占我国贝类、藻类总数的30%和20%。在保护区核心区,贝类的个体大小、种类和密度显著比其它非核心区大,说明保护区这几年的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调查资料,将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虾类生物量各季节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32358.0 g)、秋季(13033.0 g)、冬季(3938.6 g)、春季(3635.6 g);(2)虾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明显,且岛礁区偏外的开阔海域虾类生物量比较高;(3)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春季优势种为日本鼓虾、鲜明鼓虾和细巧仿对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秋季优势种为中华管鞭虾、细巧仿对虾和哈氏仿对虾,冬季的优势种为细巧仿对虾、脊尾白虾、鲜明鼓虾和日本鼓虾;(4)水深对虾类生物量分布影响明显,各季节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关系变化较大。结论认为,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种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生物量夏秋两季明显高于冬春两季,可能是因为大量虾类冬春季离开该海域去其他海域越冬繁殖,而到了夏秋季则回到该海域产卵、育肥和栖息;在夏、秋、冬季沿岸区虾类生物量高于岩礁区,可能因为虾类一般生活于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优势种更替显著与主要优势种生长周期与虾类个体大小特征有关;南麂列岛海域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复杂与该海域多变的温度盐度、复杂区系特点有关;虾类生物量分布随水深变化分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相似文献   

6.
魁蚶海区底播增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魁蚶[Arca(Anadara)inflataReeve],俗称赤贝,是一种海水营埋栖生活的经济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北部。魁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大连金州新区濒临黄海北部,过去是魁蚶主产地。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专业船队进行魁蚶采捕,日获量达百余吨至数百吨。由于对魁蚶资源过度采捕,致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几  相似文献   

7.
南麂列岛铜藻增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藻藻株高大,枝叶繁茂,是中国暖温带浅海区珍贵植被。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在南麂列岛进行铜藻增殖试验。结果表明:1、向目标增殖区投放种藻和喷洒幼孢子体水都可以达到幼苗附着、生长、繁殖、形成野生种群的增殖效果;2、在大干潮线以下浅海区礁石上生长的铜藻幼苗是形成具有自繁能力,向周边拓展的野生种群主体。笔者认为:大型海藻人工增殖是妙用生物技术方法。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并形成自然生长种群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人工增殖对于恢复受破坏的海藻资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万东 《渔业现代化》2007,34(4):33-34,37
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Born)]是海产经济贝类,俗称“花蛤”、“油蛤”,贝壳较薄,呈长椭圆形,壳表面有美丽的棕褐色花纹和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线。壳缘光滑,贝壳内面中央呈紫红色,小月面细长,披针状。韧带长梭形稍突出,铰合齿三个,进出水管分开,斧足黄色、发达,前端稍尖。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除了供食用外,还可加工成干品、罐头、蛤油等。1材料与方法巴非蛤采自东山湾云霄海区,采用蛤耙,后套网袋,由机帆船拖捕。试验方法采用海区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活潮区及底质的观测,按经纬度定点取样分析;对海水密度适应性观测,…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南麂岛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及其演替状况,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8月,共4次对南麂岛的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并对软体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优势种变化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软体动物种类63种,隶属于3纲113目34科52属,其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为506.5个/m2和801.54 g/m2;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是4个季节共有的且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软体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冬季(1.73)春季(1.69)夏季(1.58)秋季(1.40);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其物种数及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研究表明,南麂岛岩礁潮间带的软体动物发育较好,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远高于邻近的其他岛屿,但与此前调查结果相比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
南麂列岛人工鱼礁生态休闲渔业设计与初步实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求得南麂列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作者提出了建立人工鱼礁生态休闲渔业设计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原则、建设方案和主要研究课题,并介绍了初步实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南麂海藻资源状况堪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全球大环境发生变化,南麂列岛底栖海藻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引起众人的关注。作者为此提出建议,组织多学科专家召开研讨会,探讨、分析海藻多样性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铜藻Sargassum horneri藻株高大,枝叶繁茂,是中国暖温带海域浅海区海藻场的主要连片大型褐藻物种。文章报道了2006年3月~2007年7月开展的南麂列岛铜藻海藻场实地调查结果。结果表明,铜藻繁茂生长在潮流通畅、风浪较为平静海湾的大干潮线以下至-4 m浅海岩礁上,漂浮海面形成海藻场;从调查的种群情况来看,野生种群主体以有性生殖长成的1年生藻株为主,残枝再生的2年生藻株只占5%;铜藻的生长和繁殖适温为11~16℃;繁殖盛期水温16~20℃。根据观察,铜藻海藻场近年以来一直在缩小,个别地区已经成片消失。初步提出了铜藻以有性生殖为主,残枝营养繁殖为辅,共同维持种群繁衍的推论。恢复与重建铜藻海藻场需要详细了解铜藻的繁殖和种群生态变迁规律,该研究为实现此目的提供了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3.
2001年5月~2002年12月对南麂列岛紫海胆进行周年调查,并进行筏式笼养试验.结果表明:紫海胆集中分布在海藻繁茂的岩相岸段大干潮线附近,向下可以分布到-3m~-4m浅海岩礁上,米岸段个体密度4.75枚,生物量114.3 g,测算南麂列岛紫海胆资源量约27万枚,6.5 t;性腺指数0~8.2%,年平均为4.37%,丰满度高峰出现在春末夏初;棘刺长大尖锐,笼养互相倾扎致伤致死,并毁坏网笼.讨论了南麂列岛紫海胆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低潮带围塘进行人工养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麂列岛铜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来对南麂列岛水域铜藻的生物学特征及增养殖技术方面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增养殖发展前景,以期开发和保护这一珍贵物种并实践其增养殖规模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南麂列岛海洋保护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指数、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动态变化及浮游动物数量变化与营养盐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浮游动物98种,主要有暖温带近海类群和暖水性外海类群;8月份南麂列岛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出现最高值,9、10月份逐渐减少,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78~4.38,平均3.99;保护区内浮游动物数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与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麂列岛铜藻Sargassum horneri实地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铜藻Sargassum horneri藻株高大,枝叶繁茂,是中国暖温带海域浅海区海藻场的主要连片大型褐藻物种。文章报道了2006年3月-2007年7月开展的南麂列岛铜藻海藻场实地调查结果。结果表明,铜藻繁茂生长在潮流通畅、风浪较为平静海湾的大干潮线以下至-4m浅海岩礁上,漂浮海面形成海藻场;从调查的种群情况来看,野生种群主体以有性生殖长成的1年生藻株为主,残枝再生的2年生藻株只占5%;铜藻的生长和繁殖适温为11~16℃;繁殖盛期水温16~20℃。根据观察,铜藻海藻场近年以来一直在缩小,个别地区已经成片消失。初步提出了“铜藻以有性生殖为主,残枝营养繁殖为辅,共同维持种群繁衍”的推论。恢复与重建铜藻海藻场需要详细了解铜藻的繁殖和种群生态变迁规律,该研究为实现此目的提供了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7.
南麂列岛铜藻场建设设计与初步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海藻场建设研究的进展情况,对南麂列岛的铜藻场建设的可行性提出初步的设想和实施建议,并提出了南麂列岛铜藻场建设课题的方向和题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刺参南移浙江省南麂岛养殖、育苗及放流实践。肯定刺参在浙闽沿海养殖前景.提出了利用岛礁放流增殖,主攻池塘(虾塘)改造养参和加强遗传育种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南麂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现状,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8月分四次对南麂岛的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采用传统多样性分析、群落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ABC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对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软体动物种类63种,隶属于3纲13目34科52属,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及其优势度都有较大的差别,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有4种、4种、5种和3种,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是四个季节共有且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2)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组内相似性分别为30.77%、24.66%、19.58%、39.01%,春季-夏季、夏季-秋季、秋季-冬季、冬季-春季平均相异性分别为39.82%、39.00%、47.64%、48.02%;(3)软体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四个季度平均值为冬季(1.73)春季(1.69)夏季(1.58)秋季(1.40);(4)经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分析,该潮间带的软体动物群落可分为两组,主要是受生境不同的影响;(5)ABC曲线表明,春季、秋季、冬季软体动物群落未受到较大干扰,夏季受到中等强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漳州破灶屿海区海水及贝类体中的粪大肠菌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月-2008年9月期间对漳州破灶屿海区海水及养殖贝类体中的粪大肠菌群(FCB)进行了采样调查,同时采集海门岛附近海域养殖贝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破灶屿周边海域海水中FCB均未超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第二类标准(≤2000个/L),受到FCB的污染相对较小;养殖的牡蛎粪大肠菌群均符合GB 18421-2001《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3000个/kg);而海门岛附近海域养殖的缢蛏粪大肠菌群超标率为80%,贝类已受到粪大肠菌群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