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烯利用于禾谷类作物防止倒伏、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已有报道,但对禾谷类作物分蘖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与作物种类、采用品种特性、乙烯利喷施时期和施用量有关.为了明确上述观点的正确性,K.R.Foster等人1988-1989年利用3个不同分蘖特性的大麦品种Klages(强)、Leduc(中)和Bonanza(弱)在加拿大的Lacombe,AB进行了喷施乙烯利对灌溉春大麦分蘖和产量影响的研究.乙  相似文献   

2.
试验是在培养箱中进行的。从刚出旗叶到开花后10天的不同时期除去分蘖,主茎籽粒和茎秆的产量大增。分蘖除去的越早产量增加的越多,籽粒产量的增加是由于小穗籽粒数的增加,特别是穗子中、下部的小穗。分蘖除去后籽粒中N的含量也增加了,追施的矿质营养无  相似文献   

3.
花后期使用乙烯利对春大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穗后使用乙烯利,可以通过改变禾谷类例如大麦、小麦等作物的籽粒灌浆过程从而提高其产量.本研究旨在评价春大麦花后期(抽穗后1 week)使用乙烯利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于1988年、1989年和1990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的Bearbrook粘土地上进行.选用2个品种Cadette和Leger,3种乙烯利用量(0、240、480g a.i.ha~(-1)).花后期使用乙烯利可使籽粒灌浆期延长1—3d,品种和年度间有差异。在3年中.2品种的千粒重显著增加,但穗数和每穗粒数没有显著变化。Leger(常规品种)花后期用乙烯利籽粒产量增加5%—12%.而Cadette(矮秆品种)的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变化或减产.该结果说明,在北美东部通常的气候条件下,花后使用乙烯利利于促进籽粒灌浆和提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大豆的开花潜力及损失补偿能力,本研究以生育期相近但结荚习性不同的中黄13、邯豆5号和Williams 82为材料,设置短期连续摘花处理(3,5和7 d)和长期连续摘花处理,研究摘花处理对大豆开花动态、结荚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期播种条件下,大豆材料的自然开花动态与结荚习性有关,但其总花数差异不大.其中...  相似文献   

5.
尽管净光合率(Pn)与作物经济产量之间缺乏稳定而显著的相关,但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Pn潜力和分配到收获部份的光合产物来决定的。生殖生长期乃至衰老期的Pn及其与籽实产量相关上的差异,很可能大于营养生长期的。有关甘薯净光合率潜力的文献不多。Hahn曾报导,甘薯的Pn为12.0毫克CO_2/  相似文献   

6.
不同移栽密度下培矮64S/E32分蘖成穗规律观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连续2 a分蘖追踪观察,培矮64S/E32在江苏里下河稻区采用肥床旱育秧中苗栽培时,在大田每公顷栽插22.5万~37.5万穴的情况下,分蘖发生最高叶位为10叶,成穗最高叶位9叶;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相应降低1个叶位,即分别为9叶和8叶.因移栽植伤导致中部一级分蘖不能按分蘖同伸规律同步发生,形成蜂腰型的株型结构.一级分蘖成穗占全株71.9%,产量占全株75.4%,二级分蘖成穗占全株17.1%,产量占全株8.2%.当栽插密度为30万穴/hm2时产量最高.在栽培上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促进低节位一级分蘖的发生和成穗,确保培矮64S/E32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分蘖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分蘖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扬麦13和扬麦16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分蘖和拔节期轻度和重度干旱条件下产量、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征。结果表明,分蘖和拔节期干旱对两个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基本一致,分蘖和拔节期轻度干旱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产量影响不显著,而重度干旱可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和蛋白产量。两时期干旱处理均显著降低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且重度干旱降幅更大;胁迫解除后,叶片NR和GS活性增强。分蘖期轻度干旱提高了分蘖-拔节、拔节-开花阶段植株氮素积累量,而拔节期轻度干旱提高了拔节-开花、开花-成熟阶段的氮积累量。分蘖期轻度干旱提高了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拔节期轻度干旱提高了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降低花前氮素转运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和蛋白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分蘖期和拔节期轻度干旱解除后,植株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强,有利于植株氮素积累,并协调花前和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贡献,从而获得高籽粒产量和蛋白产量。  相似文献   

8.
以前期构建的甘蔗杂交品种初级核心种质材料161份为研究对象,测定甘蔗品种苗期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品种的早期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在苗期相关性状之间,出苗率和主茎苗占总苗数比例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分蘖苗相关性状表现出负相关关系;(2)在产量性状之间,株高与单茎重和蔗茎产量,茎径与单茎重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茎径与蔗茎产量表现为负相关关系;(3)在苗期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出苗率、分蘖苗占总苗数比例和分蘖苗成茎率与蔗茎产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出苗率(0.576)分蘖苗成茎率(0.243)分蘖苗占总苗数比例(0.180);(4)分别筛选出82份、10份和30份在出苗率、分蘖苗占总苗数比例和分蘖苗成茎率指标上表现优异的材料。以上结果的获得将为品种早期筛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并为品种产量改良提供优异亲本。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返青期断根对黄土高原旱地保护性耕作下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调控作用,在陕西长武县开展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返青期断根试验,分析了返青期断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构成三要素、拔节期群体数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及衰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断根对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穗数、粒重和生育期耗水量没有显著影响。与CK(不断根)相比,返青期断根后冬小麦拔节期总茎数减少了11.9%,开花期叶面积指数、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提高,分蘖成穗率、穗粒数、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4.1%、10.5%、8.2%、10.4%、17.5%和20.4%。这说明返青期断根可促进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分蘖成穗,增加花后旗叶光合作用,改善穗部结实特性,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诸多研究表明:(1)温度和光周期是制约小麦抽穗和成熟的重要环境因子,它们通过Vrn基因和Ppd基因起作用,影响着穗分化的进程;(2)春化是冬性小麦品种抽穗结实的必经阶段,低温和短日照都可使春化完成,小麦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和生殖器官内激素的种类和水平有差异,茎尖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达到高峰标志着春化完成;(3)小麦早熟性遗传为部分显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抽穗期的主基因;(4)小麦早熟性决定于各个生育阶段的长短,但主要是在二棱前期和后期.早熟高产育种应在最小营养生长期短及分蘖性强以保证穗数的基础上,力抓抽穗早或灌浆速度快这两条途径,以达到产量三因素乘积最大.  相似文献   

11.
以16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常规灌溉(T1)和分蘖期亏缺灌溉(T2)2种处理下油茬直播杂交水稻的分蘖状况和产量性状.结果 表明,在分蘖中期至穗分化初期进行亏缺灌溉,水稻最高茎蘖数整体上比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但分蘖成穗率除极少数品种外均显著提高.不同参试品种在2个处理下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等的变化趋势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亏缺灌溉下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与常规灌溉差异不显著,其中有9个品种的产量与常规灌溉无显著差异或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有7个品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试验结果可为丘陵旱区油/麦茬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的阶段性非充分灌溉节水栽培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SPAD值与杂交狼尾草施氮水平和农艺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利用叶绿素计(Chlorophyll Meter SPAD-502)预测杂交狼尾草粗蛋白含量和牧草的施氮水平.试验设5个氮肥水平(纯氮量0,100,200,300,400k9/hm2)和3次重复,利用叶绿素计读取不同氮水平不同时期杂交狼尾草倒数第3片叶子的SPAD值,同时测定部分农艺性状和茎叶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的SPAD值和粗蛋白含量是随着牧草的生长而逐渐降低,分蘖数、株高和生物产量随着牧草的生长而提高;杂交狼尾草的SPAD值与其施氮水平、分蘖数、株高、产量和茎叶粗蛋白含量都成正相关,与牧草的株高相关性最小且都不显著;与牧草的分蘖数和产量相关性大,接近或达显著水平:与牧草的茎叶粗蛋白含量相关性最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利用SPAD值可用来预测杂交狼尾草茎叶粗蛋白含量,进而诊断杂交狼尾草的氮素营养水平,为牧草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相似文献   

14.
林祁 《中国稻米》2019,(1):88-92
相比高桩手割,再生稻头季实行低桩机割,再生季分蘖的形态发育出现了新的变化,要求改变相应栽培技术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提高再生季产量。以适应闽中山区机械化生产的中偏早熟品种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天优华占低桩机割再生分蘖的形态发育特性及施肥技术。结果表明:(1)头季成熟期低桩机割,割去倒2、3节腋芽,再生季萌发倒4、5节分蘖及其子蘖,比头季高桩手割的再生分蘖多长2~3片叶子,生长期延长15 d,并具有3~4个发根节,萌发较旺盛的根系,从而促成萌发较多的分蘖,发育较大的穗子,为丰产奠定了形态学基础。(2)不同节位分蘖之间,以穗数的差异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比较稳定。显示穗粒数具有较大的扩增潜力,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再生分蘖萌发迅猛,头季机割后15日达有效分蘖临界期。(3)供试稻田土壤速效磷钾养分含量偏低,不施磷钾肥明显抑制分蘖萌发,穗数显著減少,产量显著降低,再生季氮肥施用以"平衡施N、配施PK肥"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减源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其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小麦育种在源、流、库性状改良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以三种穗型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减源对不同穗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源亏缺导致干物质累积量和穗粒重降低,减源越多、减源叶位越高,二者降低幅度越大;(2)叶源亏缺可以大幅度提高剩余叶源的光合速率和营养器官花前储藏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其效应不能完全补偿叶源亏缺造成的光合损失;(3)小麦籽粒产量的80%(中穗型和多穗型)~90%(大穗型)来自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叶源是小麦籽粒库扩建的核心光合源;(4)营养器官花前储存物质可以大幅度被调运用于籽粒库的扩建,小麦生育后期叶源的光舍速率不但可以被提高,而且随生育期推进而下降的速度也可以减缓;(5)三种穗型小麦比较,在相同减源条件下,大穗型小麦的光合积累量和穗粒重的降低幅度及光合速率随生育期推进的降低幅度远小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大穗型小麦营养器官花前储存物质对籽粒库的贡献率远小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且花后光合产物的分配也不够合理,说明大穗型小麦源、流、库性状改良的产量潜力远高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适当减小叶面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群体穗数,以及在群体水平上增源、畅流、扩库,可能是大穗型小麦源、流、库性状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良种还须良法,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1983-1986年,我们连续四年八茬进行早籼良种“78130、“79106”丰产栽培研究。本文报导试验和调查的一些结果。 (一)品种栽培特性 78130”和“79106”这两个品种株型紧凑,茎秆坚韧,叶片挺直,透光率较高;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较低,应适当密植保证足够的基本苗。一般插秧后5-6天返青,20-25天封行,30-35天进入分蘖高峰,50-60天后分蘖开始缓慢消亡。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结果表明,(1)混裁早稻比单作的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减少。(2)早稻收获时留桩10cm晚稻的分蘖发生速度快,有效穗数较多,抽穗整齐一致,产量较高;留柱30cm以上,晚稻穗型较大,每穗总粒数增多,产量潜力大,但抽穗整齐度较差。  相似文献   

18.
谷类作物的营养生长包括叶原基(发育成叶)和腋芽原基(发育成分蘖)的形成及其随后的生长。小麦为有限生长植物,仅在幼穗分化前形成的叶原基才能发育成为叶。虽然叶腋中一般都能产生腋芽,然而并非都能形成分蘖。因为有效分蘖是构成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有必要研究环境条件和遗传因素对分蘖  相似文献   

19.
皖棉 1 8是安徽省淮北市黄淮海低酚棉开发研究中心于 1 996年培育出的杂交低酚棉新品种 ,表现为优质、高产、稳产、早熟、带标记性状、高抗枯萎(病指 3.1 9) ,耐黄萎等优良特性。经 1 997、1 998和1 999连续三年在淮北和省内及周边地区的试种、示范和推广 ,其产量表现都特别突出。在 2 0 0 0~ 2 0 0 1连续两年的安徽省夏棉区试中 ,子、皮棉产量均在首位。针对皖棉 1 8的品种特性 ,在管理上要施足基肥 ,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 ,重施花铃肥和盖顶肥 ,科学化控 ,预防早衰 ,适时轮作倒茬 ,以便能充分发挥皖棉 1 8的增产潜力。1适时播种 ,合理密…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冠层光截获特性及产量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超高产条件下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冠层光截获特性及产量差异,于2016-2017年小麦生长季,以烟农1212、济麦22和良星99三个产量潜力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史家王子村超高产田进行试验,研究三个小麦品种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特性、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烟农1212的分蘖成穗率及开花后28d和35d的叶面积指数、冠层PAR(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均显著高于济麦22和良星99,而花后14~35d,PAR透射率表现为良星99济麦22烟农1212。(2)开花后0d和7d,烟农1212和济麦22的旗叶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良星99;花后14~35d烟农1212的旗叶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济麦22和良星99。(3)品种间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差异,烟农1212的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济麦22和良星99,千粒重显著高于良星99。在本试验条件下,烟农1212是冠层光截获特性最优、籽粒产量最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