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植于家禽消化道的微生物菌群对家禽的生产和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概述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分布,总结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对家禽营养、免疫、代谢和生产性能的作用,并综述饲粮、酶制剂、抗生素和益生菌对家禽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家禽肠道菌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益生元是非消化饲料原料由特定的肠道微生物菌群代谢为宿主提供能量,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防止病原体黏附宿主细胞来影响肠道健康。对鸡只肠道微生物菌群和益生元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免疫功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对动物健康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对家禽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禽肠道中定植了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积极参与家禽的消化与免疫应答过程,对家禽健康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抗生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限制或禁用,家禽肠道问题日益突出,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然而,对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还停留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本文首先综述了家禽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以及家禽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措施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及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肠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微生物调控的潜在机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改善家禽肠道健康的营养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健康养殖已成为家禽业关注的热点,维护家禽肠道健康对于进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维持家禽肠道健康的关键因素:肠道系统的早期发育,有益微生物在肠道的早期定植,肠道菌群平衡的调节,指出开发以小肽和源于家禽肠道有益菌为主的家禽肠道保护剂在维护家禽肠道健康、进行健康养殖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对家禽健康与营养具有潜在的影响,其对宿主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可能与饲料转化率的变化有关。本文在简述肠道微生物功能,家禽肠道微生物的形成与分布,影响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因素的基础上,鉴定肠道微生物区系中与肉鸡生产性能相关的特定菌属。  相似文献   

6.
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在宿主代谢、免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菌群可以发酵特定组分,产生代谢产物,刺激免疫细胞分化。免疫系统的进化也需要与肠道菌群保持恒定关系。菌群失调影响免疫器官的正常发育,削弱繁殖力,抑制家禽生长甚至引发疾病,因此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对于维持动物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及其与家禽肠道免疫的互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家禽生产行业中,"肠道健康"这一概念十分重要。这源自多种会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如肠道形态,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定植和细菌数量的互作,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8.
家禽肠道微生物区系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肠道微生物通过促进宿主肠道发育、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增强宿主免疫力等,在维持动物机体健康和提高生产性能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家禽肠道微生物定植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为制定更加合理的营养水平、调控菌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奠定理论基础。为全面揭示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功能,文章从肠道微生态平衡体系的建立、不同肠段微生物的空间分布、肠道微生物生理和营养物质代谢功能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家禽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思路和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家禽规模化养殖中饲粮配方设计、改善肠道健康和提高生产性能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家禽病情的复杂化日益明显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家禽肠道保健越来越受到养殖者的重视。以前,在禽群发生疾病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抗病毒、防大肠杆菌继发感染,很少考虑保护肠道健康。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诱发了肠道炎症,还造成了免疫抑制、营养失调,最终致使家禽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逐步下降。近两年,许多家禽养殖场已经开始学习肠道健康知识重视饲料营养、肠道黏膜、微生物菌群三者之间的平衡互作关系对家禽肠道健康的重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家法规限制在家禽日粮中添加促生长抗生素和球虫药的限量使用,导致家禽球虫病发病率及造成的肠道损伤发生的概率在逐年上升,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微量元素在肠道免疫及微生物菌群之间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锌、铜、锰3种典型的微量矿物元素对家禽球虫及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以期对改善家禽球虫及肠道健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人们对肉中抗生素耐药性和抗生素残留效应对健康危害的认识,益生菌替代抗生素生长促进剂被广泛认可。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饲料补充剂,通过改善宿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平衡而有益地影响宿主动物。抗生素滥用会危害畜禽生长,但益生菌能保护和促进畜禽生长。家禽胃肠道有原生菌群和外来菌群,在肠道内定居的原生菌群来自环境,外来菌群则通过直接饲喂饲料或饮用水引入微生物菌群或益生菌。  相似文献   

12.
定量PCR、基于PCR的DNA图谱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法、流式细胞术、新一代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新技术被用于全面分析肠道微生物及其功能,而通过针对特定细菌调控肠道菌群是维持肠道健康进而提高家禽生产性能的有效策略。基于此,通过定向调控肠道微生物中的产气荚膜梭菌,研制出对家禽肠炎控制效果与抗生素接近的包被精油。  相似文献   

13.
家禽肠道微生物可以参与宿主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抵抗病原菌。家禽肠道微生物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遗传、环境、饮食与添加剂、日龄等)。维持肠道微生物群落状况与多样性是保证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概述家禽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及其生理功能,并总结影响家禽肠道微生物组成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家禽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及家禽领域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细胞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最适合被利用的优质成分。非淀粉多糖(NSP)是指不包括淀粉在内的1种复合多糖,也是1种细胞壁多糖。它是除木质素外纤维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纤维对家禽肠道功能调节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微生物领域注重纤维在家禽生产性能、机体健康以及肠道菌群均衡调控等机制的研究。文章首先叙述NSP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探讨NSP在家禽生产性能、机体健康以及肠道菌群平衡中存在的意义,总结其在畜牧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为促进家禽生产性能与肠道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家禽肠道菌群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饲粮成分、日龄、益生菌、宿主等。本文就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家禽肠道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影响家禽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家禽肠道微生物组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全面认知家禽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对于未来调控和利用家禽肠道微生物、改善家禽肠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助力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章以鸡为主体,对家禽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与宿主互作关系、微生物组研究手段及调控策略等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营养措施调控动物肠道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⑴研究动物肠道健康,必须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法,从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营养学等角度加以考虑。⑵微生物菌群的不平衡通常会影响肠道健康,而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会使其影响程度更加突出。⑶由病原菌引起的任何肠道损伤都会影响肠道健康,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无明显病变的亚临床感染通常会在经济上造成比急性短期的传染更严重的毁灭性影响,家禽的坏死性肠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⑷在配制日粮和设计饲喂方案时,应该考虑能调控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日粮因子。  相似文献   

18.
定植于宿主肠道的复杂菌群结构对宿主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培养分子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在分析相关文献和生物信息数据基础上,本文旨在概述不同日龄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多样性、肠道菌群作用、饲粮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总结饲喂抗生素对鸡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讨论益生菌对鸡肠道菌群以及使用抗生素所造成的微生物生态失衡的调节潜能,为鸡肠道菌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多年以来,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的评估仍依赖于使用选择性或非选择培养基的体外培养技术.这种方法的其中一个主要缺点是它只能对能够培养的微生物进行评估.最近,为研究家禽肠道菌群,其它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且无需进行培养的方法已经开发成功.利用这些现代技术,我们已经了解到家禽肠道内有许多种类的细菌无法在体外进行生长,它们包括许多未知名的细菌属.  相似文献   

20.
家禽肠道微生物作为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宿主的肠道屏障功能维持和肠道健康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是调控肠道微生物的有效手段,其中真菌多糖作为天然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益生元,其在鸡体内无法直接消化利用,主要通过肠道微生物进行发酵降解,并产生相关代谢产物,真菌多糖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会对肠道屏障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文章在简要概述家禽肠道微生物的定植和影响因素、家禽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其干预调控手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潜在益生元真菌多糖干预家禽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为家禽肠道健康调控奠定理论基础,并为真菌多糖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