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的蝗虫种类繁多,已报道的达140余种,许多种类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中,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害虫,在广西亦有800多年的成灾历史.近年来,在广西农区除东亚飞蝗外,尚有印度黄脊蝗、稻蝗、棉蝗等多种蝗虫对农作物造成局部、甚至较大范围的危害.为了掌握南亚热带蝗区的蝗虫发生动态,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蝗害,作者于1990~1991年对广西岩溶内涝蝗区、岩溶泛涝蝗区以及左江、右江、郁江、柳江、红水河等江河流域的历史性蝗区的蝗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总结,并编制简易分类检索表,以其为有关部门的蝗区飞蝗发生动态监测和指导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蝗虫已知有132种(尤其儆等,1987;1990),其中东亚飞蝗、稻蝗、蔗蝗、竹蝗、棉蝗、黄脊蝗等种类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建国以来,广西于1955年、1963年及1988年闹过三次较大的蝗灾(李永禧,1955;广西文史馆,1959;胡少波等,1964;尤其儆等,1991),发生面积在3—46万亩,主要危害水稻、甘蔗、玉米、高梁等作物,虫口密度在1200一60000头/亩,多的高达15—70万头/亩.按现行价格初步估算建国后广西的三次大蝗害给广西主要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849万元.在蝗害治理对策及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对广西蝗虫的天敌资源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谢道同等,1985;中科院动物所,1979;金孟肖,1991).本文初步研究了广西蝗虫的天敌,以供农、林业生物防治及研究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佚名 《植物保护》2021,47(6):353-354
蝗灾在中国农业灾荒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危害影响深远,是农业自然灾害的最典型代表。历史上,“蝗飞弊天,饿殍载道”等惨状举不胜举,蝗灾对粮食生产的毁灭性打击以及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深重灾难,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蝗减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千年蝗患得到全面遏制,许多昔日的“蝗虫窝”变成了今朝的“米粮川”,这不仅是中国治蝗史的丰碑,也是世界治蝗史的典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蝗虫局部暴发时有发生,同时面临境外蝗虫迁入威胁,因此控制蝗虫不起飞、不成灾依然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任务。为积极应对蝗灾的威胁,我国植保工作者针对我国历史蝗灾研究的薄弱环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我国历史蝗灾开展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研究,重点查阅和分析研究二十五史、各地馆藏史书史料和2 500余部地方志以及近代研究文献和期刊报道,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梳理澄清了我国几千年的蝗灾发生防治情况。系统总结了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蝗灾发生及防治进展。为展现历史蝗灾研究成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完成了《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的编撰,近期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全书分为四卷,约520万字。第一卷为中国历代蝗灾发生防治概论,主要论述历史蝗灾发生概况、重大蝗灾危害影响、主要蝗灾防治的发展进程、与蝗虫有关的政令法规、文学诗词、治蝗传说故事、主要治蝗人物和古代至近代治蝗书籍史料。第二卷为中国蝗灾史编年,描述公元前707年至2019年的蝗灾发生情况,并收录正史及其他史料中的蝗灾记述。第三卷是分省蝗灾史志,分省叙述2 700多年历史蝗灾的发生情况。第四卷是地方志蝗灾集成,详细收录了我国32个省(区、市)历史上2 500余部地方志中的蝗灾发生事件。本书共收录整理从公元前707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蝗灾共1094年(比之前的研究报道增加蝗灾记录300次),其中唐前时期蝗灾187年、平均7.08年发生1次,唐代(含五代十国)101年、平均3.38年发生1次,宋代(含辽、金)165年、平均1.82年发生1次,元代93年、平均1.16年发生1次,明代247年、平均1.12年发生1次,清代263年、平均1.02年发生1次,民国时期38年,连年发生蝗灾。此外,还对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关于蝗灾的记载做了梳理描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蝗灾发生概况也作了全面记述,这是首次长时段、大范围梳理和总结历史蝗灾发生的地域特征和治理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促进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的基础信息建设工程。本书总结历史上蝗灾发生的规律性以及历朝历代治蝗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今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治蝗减灾、保粮安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梳理了历代治蝗思想、治蝗政策措施、治蝗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弘扬中华治蝗减灾文化,持续推动科学防控蝗灾,保障粮食安全和农牧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全面、深入地收集、提取、补充、校核历史蝗灾记录,按区域、时序建立了科学、全面、准确、精细的中国历史蝗灾记录,同时注重对历史蝗灾的空间演变规律、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特征时期蝗灾事件的分析,系统、全面展现了从殷商时期到当代历时三千多年的蝗灾发生和防治情况,对于当前及今后蝗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注重发掘弘扬历代蝗虫防治文化,厘清了历代对蝗虫的认识与研究脉络,整理了历代蝗虫诗词文学、传说故事与主要治蝗人物,尤其是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治蝗措施与成就,有利于使“政府主导、群防群控”的中国治蝗智慧、“改治并举、持续控蝗”的技术模式、“预报准确、执行有力、防治高效”的蝗灾防控体系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治蝗减灾,保粮安邦”,既是历史遗训,也是现实遵循。本书全面研究我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历史脉络,内容宏富、资料翔实,使我国蝗灾史料和防治文化得到全面汇集与传承,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控制蝗灾是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未来蝗灾发生发展态势,我们有必要从历史中总结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大历史观来推进生物安全建设,有效防范蝗灾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谢光瑜 《广西植保》2004,17(2):15-15
受气候异常、农田区生产条件改变及耕作栽培方式多样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广西蝗虫发生呈上升趋势,暴发频率高。以土蝗发生为主,东亚飞蝗间歇性暴发。其发生为害特点:稻蝗、绵蝗、竹蝗等发生范围广,呈点、片为害;东亚飞蝗则呈区域间歇性暴发,其来势猛、成灾快。2 0 0 3年广西蝗虫发生为近2 0年来最重的一年,其中9月上、中旬北海东亚飞蝗暴发为害,发生面积达11.4万亩,成灾面积1.4万亩,蝗蝻种群虫口密度高的达10 0 0头/ m2 ,为建国以来广西第4次蝗虫暴发灾害年。去冬今春,我区蝗虫残虫面积、虫口密度为近2 0年来的最大值。去秋今春我区又呈连…  相似文献   

5.
对草原蝗虫防治工作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蝗虫1998年以前基本上是零星发生,危害不严重,发生范围大体局限于本区西部、南部退化干草原区及农牧交错带,如多伦县、太仆寺旗、正镶白旗、镶黄旗、阿巴嘎旗等.可是近几年,蝗害发生区域明显北移东扩,全盟蝗虫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6.
黄猄蚁又名黄柑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物防治并作为商品出售于市的昆虫。历史上最先记载于公元304年晋代稽含的《南方草木状》,距今已有1600余年,其后,唐、宋、明、清历代均有不少记载,一些使用方法一直沿用  相似文献   

7.
茉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保兴 《广西植保》2000,13(1):21-22
据史料记载 ,横县种植茉莉花已有 40 0多年的历史 ,但大规模种植是 1978年以后。目前 ,横县茉莉花种植面积 40 0 0 hm2 ,年产鲜花 5万 t,具有花蕾大、产量高、香味浓、花期长的特点 ,吸引全国各地的茶商到该县加工和购销花茶 ,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搞好茉莉病虫害防治 ,与提高茉莉花的质量和产量有直接关系。横县茉莉的主要病虫害有茉莉蕾螟、跗线螨和茉莉白绢病 3种。根据观察及多年的生产防治实践 ,现将其发生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供参考。1 茉莉蕾螟  花农称为茉莉花钻心虫 ,是横县茉莉花最主要的害…  相似文献   

8.
刘建文 《广西植保》2006,19(2):14-14
2005年4月23-25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2006年全国夏季蝗虫发生趋势会商会,全国农技中心和广西、海南、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天津、山西、陕西、辽宁、四川、内蒙古、新疆、吉林、黑龙江等18省(直辖市、自治区)植保站(农技中心)从事蝗虫监测预警工作的同志参加会议。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王建强副处长主持会议,广西植保总站王凯学站长介绍了广西对蝗虫的监测与防控工作。与会专家根据去年秋残蝗和今春蝗卵密度与发育进度大面积调查结果,结合当前蝗区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对2006年夏蝗发生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预测和…  相似文献   

9.
公元1700-1949年渭南地区洪涝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整理和计算,对公元1700-1949年渭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空间规模、地域差异分析;借助红噪声分析软件Redfit35,对公元1700-1949年渭南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周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公元1700-1949年渭南地区以较小规模、危害较轻的洪涝灾害为主,占灾害记录总数的82.9%,较大规模、危害较重的洪涝灾害较少发生,占灾害记录总数的7.7%。公元1700-1949年250年的时段可以分为六个洪涝灾害发生阶段:公元1710-1735年、公元1790-1799年、公元1828-1837年为无洪涝灾害或极少洪涝灾害发生阶段,公元1736-1789年、公元1800-1827年、1838-1949年为洪涝灾害多发阶段。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具有空间差异,十个县市发生洪涝灾害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华县、大荔、华阴、渭南、潼关、韩城、富平、蒲城、澄城、合阳。地区间洪涝灾害发生几率最大相差23%左右,空间差异较大。渭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周期性,其中11.9年周期可以对应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准11年周期,5.1年、2.6年周期可以对应于低纬海洋-大气活动(ENSO)2-7年周期,说明该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和低纬海洋-大气活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广西地处亚热带和局部北热带,自然地理环境多样,生态条件复杂,蝗虫种类繁多.据报道,经过我区花坪、弄岗、大瑶山等几个主要林区的考察和蝗虫生态地理调查,到1989年止,我区采集到的蝗总科昆虫标本达1.5万余号,隶属6科、26亚科、70属,共130种,基本上掌握了我区蝗虫的种类概况.在我区,对农业区可造成为害的主要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中华稻蝗、小稻蝗、  相似文献   

11.
十字花科根肿病在欧洲各国发生已久,有关该病害的记载在西欧可追溯到13世纪.曾被列为我国的检疫对象.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西、云南、四川、辽宁、西藏和黑龙江等省相继报道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2.
黄柑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icius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物防治的昆虫,历史记载最早出自公元304年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其后中外文献均有不少记载。据记录,黄柑蚁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湖北也曾引迁成功,但未见分布于福建省的报道。现把笔者于1982年11月在福建省实地考察的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转变防控方式、提高防控信息化程度、深化联防联控国际合作,我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蝗虫发生面积不断下降、发生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危害程度逐年减轻。然而蝗虫可持续治理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当前仍然存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今后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完成有关治理目标和防控任务,扎实做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年蘑菇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蘑菇生产主要在农村,绝大多数生产者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生产比较粗放.病虫害危害严重,发生严重时可致蘑菇产量损失80%以上,甚至绝收.蘑菇枯萎病、褐斑病、褐腐病已成为秋冬春蘑菇栽培的主要病害.笔者对广西横县蘑菇枯萎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认为镰刀菌是蘑菇枯萎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调查和生物量定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草地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丰富,主要蝗虫有11种,草原蝗虫的时间分布揭示了蝗虫时间生态位的分化,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Zubowsky)],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分别构成镶黄旗草原蝗虫早期、中期、晚期优势种;根据蝗虫种群地位,将11种蝗虫划分为优势种、附属种、稀少种,把11种蝗虫按空间地位划分为禾草地类、荒草类、特殊类和全域类4类,优势种蝗虫的种群与空间地位,反映了蝗虫与植被、蝗虫与蝗虫之间关系。优势种蝗虫中短星翅蝗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说明短星翅蝗对时空"资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共存的蝗虫种类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亚洲小车蝗与宽须蚁蝗的生态位重叠最大,说明两者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最高。我们用生态位来体现蝗虫种群地位及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也用资源的系统聚类来预测蝗虫的潜在发生与危害。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蝗虫群落结构和蝗虫生态位,将为评价草原蝗虫潜在发生与危害、蝗虫宜生区划分和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植物医生》2007,20(5):22-22
2007年,全国农区蝗虫总体发生程度重于常年。截止7月底,全国飞蝗发生1690万亩,其中东亚飞蝗1350万亩,亚洲飞蝗140万亩,西藏飞蝗200万亩,农区土蝗发生近5000万亩。2007年东亚飞蝗在渤海湾沿海蝗区多处出现高密度蝗群;西藏飞蝗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亚洲飞蝗发生平稳;农区土蝗局部发生严重。面对2007年蝗情,农业部及各级治蝗指挥机构积极开展工作,深入一线指导防治,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飞蝗不二次迁飞"的目标,蝗虫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亚飞蝗发生及防治概况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 ,水、旱、蝗三大自然灾害给历代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深重灾难。这三大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既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产物 ,也是文化、科技、经济落后的象征。据历史记载 ,从公元前 70 7年起至 1 949年止 ,我国共发生蝗灾 80 0余次。在 2 6 0 0余年间 ,劳动人民同蝗害作了无数次斗争 ,对飞蝗的生活习性、危害情况及蝗区的形成作过不少记述 ,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治蝗经验。这在《诗经》、《春秋》、《唐书》、《农政全书》及《后汉书》等历史巨著中 ,都有过不少报道。由于封建王朝一般只考虑自身利益 ,不关心群众疾苦 ,…  相似文献   

18.
地处广西东南部腹地的横县 ,于 2 0 0 0年 6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花之乡”。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横县把发展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作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经过 1 0多年的努力 ,现已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格局。成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目前 ,横县在茉莉花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大障碍是病虫害问题。其中 ,对生产危害较大的有 4~ 5种害虫。本文要介绍的是横县茉莉花上一种尚未被花农重视的害虫——高氏瘤粉虱 ( Aleurotuberculatus takahashii David etSubramaniam)。  高氏瘤粉虱过去…  相似文献   

19.
浅议环境因素对豫北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在豫北地区1年发生2代.通过多年来的综合治理,内涝蝗区基本得到根治.近年来,由于部分蝗区耕作粗放,杂草丛生,有利蝗虫的孳生繁殖.为避免蝗虫趋重发生为害,笔者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分析历史资料,就温度、雨水等环境因素对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及整理,现介绍如下.希望能对相关地区东亚飞蝗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朝光 《植物保护》1985,11(6):45-45
蝗虫种类很多,在我国对农、林、草造成较大危害有记录的不足20种,除著名的东亚飞蝗外,稻蝗为害稻苗、竹蝗为害竹林、蔗蝗为害甘蔗,这3属蝗虫中每属造成大害者也只一两种而已。这些蝗虫虽属杂食性,但对农林作物为害则较专一。北方草原牧区,为害牧草也有一些著名的种类,习惯上统名为土蝗,约有11—12种。而在广西,今年却发生一个危害多种农林作物的蝗种,即越北露腹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aris will,发生于桂东的恭城县,笔者于6、7月间前往考查,并协助群众进行防治,深感此种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