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煤矸石山生态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矿业废弃地系统开展的示范工程建设及关键技术攻关,在矿业废弃地基质材料配比技术、矿业废弃地植被调查技术、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为矿业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对恢复矿业废弃地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废弃地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而我国废弃地资源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为了使废弃地资源管理政策制订更科学,以及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和方案编制等更精准,避免盲目性,运用文献法、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法、野外调查与测绘法等,对废弃地立地类型、废弃地环境类型、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确定了废弃地立地类型划分体系,包括7级类型划分标准;确定了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类型划分体系,包括2级类型划分标准,其中第1级划分为林地、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乡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特殊用地等8个方向,第2级包括28个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向不仅与废弃地立地类型有关,而且还取决于废弃地所处的气候、生态和地质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应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概括了我国矿区废弃地现状及矿区废弃地土地复垦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我国矿区废弃地复垦所采取的3种方法为:物理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以期为我国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限制因素及恢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包括土壤恢复和植被恢复2个层面。文中分析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存在着土壤因素、重金属含量、土壤生物肥力、土壤种子库等限制因素,提出矿山废弃地的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的物种配置、工程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的应用等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主要策略,进一步分析了采矿扰动下受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矿区废弃地水土流失不但使其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也使其生态恢复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对矿区废弃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矿区废弃地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矿区废弃地水土保持的研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矿区废弃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以期为我国矿区废弃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矿业对周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破坏后的矿业废弃地无法再得到自然的修复,矿区废弃地中的植物群落无法进行正常演替。调查了湖南冷水江市内锑矿区废弃地现状,总结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冷水江市锑矿区废弃地的植物景观恢复提出了相关原则、策略。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对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实地调查监测,对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矿区废弃地展开生态恢复现状的调查研究。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系统分析和研究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所管理的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全面评估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成效,着眼于目前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情况,研究矿区土地复垦技术并结合我省生态环境的应用,提炼总结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复垦的经验和模式,为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矿山废弃地是人为干扰而形成的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和植物景观重塑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邵阳市隆回县农业产业园区中的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及植物景观建设的情况。通过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手段,主要从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恢复、植物景观恢复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为当前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植物景观重塑提供具有可实践性的参考,使得废弃地生态经济价值提升,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央城市工作会提出了"城市双修"的理念,这为工业废弃地的修复与改造指名了方向。重庆作为我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面临着严峻的废弃地修复难题。针对重庆工业废弃地的特征,探索了"城市双修"理念下修复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再次赋予废弃地新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0.
邹卉  冯娟  全爽 《绿色科技》2012,(12):60-62
从地表景观、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环境问题6个方面阐述了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分类讨论了矿区废弃地的4种类型:废石堆废弃地、开采坑废弃地、尾矿废弃地和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结合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了矿区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尾矿的综合利用。对我国矿区生态修复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工业废弃地由于废弃前用途各异,常常包含许多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因而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和重建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在村庄拆迁旧址、电厂粉煤灰池、煤矸石场等土壤条件下建设的唐山植物园为例,研究了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对引种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分析,筛选出一批适于工业废弃地引种栽植的植物,对于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中植物的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植被修复盆栽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分析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矿渣废弃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质地为粗砂土类,土壤自然含水量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差异显著,而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差异均不显著;矿渣废弃地土壤的pH值平均为7.49,P和C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1、4.41 g/kg,都显著高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而N含量显著低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土壤有机质、K和Mg含量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差异不显著;矿渣废弃地土壤中的Mn、Cu、Cd、Ni、Zn、Pb平均含量分别是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18.59、1.32、4.10、4.66、4.44和3.16倍;与湖南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全国土壤重金属元素平均值相比较,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元素Mn、Cu、Pb、Zn、Cd、Ni的含量都明显偏高,特别是Cd含量,分别高出104.24倍和135.40倍;栾树对矿渣废弃地土壤基质适应性强,生势旺盛,是矿渣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首选植物,千头柏可作为矿渣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次选植物,棕榈可适当发展,洒金柏不能作为矿渣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植物.  相似文献   

13.
对首钢集团二通机械厂、第二炼钢厂、焦化厂三块工业废弃地的植物种类与群落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出普遍适应工业废弃地的植物种类与群落类型,为工业废弃地今后的再开发利用和景观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阜新地区杨树等12种常见煤矸石废弃地人工林林下植被组成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挑选出易于形成稳定生态群落的废弃地恢复树种。结果表明:紫穗槐、刺槐、旱柳、杨树人工林林下物种相对丰富;煤矸石废弃地常见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群落α多样性以刺槐、白榆、旱柳、紫穗槐、杨树等5种树种较优;阜新地区煤矸石废弃地紫穗槐、刺槐、旱柳、杨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植物在废弃地和周边地区生境地的光合速率等相关生理指标的比较测定,研究了磷矿废弃地8种先锋植物(木蓝、多花胡枝子、盐肤木、荩草、狗尾草、牛尾蒿、五节芒、葛)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除牛尾蒿外生长在磷矿废弃地上的其它7种先锋物种的光合速率与生长在周边地区生境地的同种物种相比差异不显著,8种先锋植物的光饱和点在800~1 000μmol.m-2.s-1之间,光补偿点在30~70μmol.m-2.s-1之间,但磷矿废弃地先锋物种的蒸腾速率则明显低于周边地区生境地的同种物种,说明这些物种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以及对磷矿废弃地环境的适应能力,磷矿废弃地环境对大多数先锋物种的光合作用没有抑制作用。这8种先锋物种是可以用于磷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的。  相似文献   

16.
植被恢复在矿业废弃地生物复垦中具有重要意义,矿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有赖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概述了废弃地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认为优良植物品种筛选、植被演替规律、土壤肥力水平以及土壤生产力评价等方面是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废弃地的类型 ,提出废弃地的整地方式和造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城市矿业废弃地的环境特点、对城市的影响,风景园林在城市矿业废弃地修复改造的作用、策略和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新领域,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以生态恢复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相关概念、特征、保护内容与方法、景观设计手法与生态恢复途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等。以鹰潭市白鹭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保护性景观设计与恢复性生态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以期为往后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概述工业废弃地、后工业景观概念及韩国后工业景观设计方式,分析探讨了旧净水厂改造为仙游岛公园的设计方案、兰芝岛垃圾山生态修复工程和世界杯公园建设历程。总结韩国首尔改造废弃地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