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宁夏引黄灌区土壤钾素状况及钾素肥力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宁夏引黄灌区近10年来土壤钾素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土壤钾素肥力的演主过程,得出结论:宁夏引黄灌区土壤供钾水平近10年来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从宁夏引黄灌区粮食生产现状着手,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缺水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认为鉴于全国粮食安全问题。宁夏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而且宁夏的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灌区的粮食生产,缺水直接威胁到宁夏的粮食安全。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水调优作物布局的初步方案;并对确保宁夏粮食安全从争取高产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特别强调了需进一步加强粮食增产技术贮备研究的必要性和急需研究解决的科技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出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的大豆高产新品种.[方法]在宁夏引黄灌区大田条件下,对8个大豆新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灌溉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及产量比较进行了鉴定.[结果]研究表明,参试的8个品种生育期在119~131 d,均能正常成熟,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的生态条件;参试品种的产量在4 005.75 ~4 516.95 kg/hm2,其中吉农200248产量最高,为4 516.95 kg/hm2;吉农200248、宁黄2号、优势豆、宁黄3号、公交0122-9和宁黄1号较对照分别增产11.98%、10.33%、8.68%、6.89%、6.20%和6.06%.[结论]研究可为宁夏引黄灌区大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对大豆单产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4.
宁夏引黄灌区钾肥肥效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针对宁夏近10年来氨磷肥用量、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土壤钾素亏损日趋严重、某些作物施钾已表现出明显增产效果的状况,对宁夏引黄灌区钾肥的效果及有效施用条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钾肥的施用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宁夏引黄灌区节水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宁夏引黄灌区用水现状、灌区水资源量及节水渗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特别是对灌区节水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政策保障体系、明确节水灌溉指导思想、加快灌区节水工程改造、推广应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加强节水综合管理等战略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现状与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是我国水资源最匮乏的省区,水资源的短缺已影响到回汉各族人民谋求生存与经济发展.通过引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对宁夏水资源的特点进行了系统阐述,因为农业是宁夏水资源耗用的主体,特别是引黄灌区农业用水更为突出,农业节水是缓解宁夏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健.重点对宁夏引黄灌区的农业节水潜力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套适合宁夏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宁夏引黄灌区小麦套种玉米发展很快.目前,引黄灌区小麦套种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多公顷,有些县市占到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已接近饱和.在引黄灌区,小麦套种玉米已成为增加粮食产量、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主要措施.但是,目前扬黄灌区发展小麦套种玉米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阶段,宁夏灵武引黄灌区林业建设工作稳步、有序开展。为进一步研究宁夏灵武引黄灌区植苗造林技术,需要林业科技工作者不断地完善并创新造林技术措施,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宁夏灵武引黄灌区植苗造林技术,为推动引黄灌区林业资源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宁夏引黄灌区灌溉地区玉米产量,对引进的11个玉米新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灌溉条件下进行了比较鉴定。结果表明:所有的参试品种均能正常成熟,比较适合于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条件;但所有参试品种均属中早熟品种,增产潜力不大;参试品种中W010和W011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除对照先玉335),可以进一步进行密度、株行配置等方面的研究.其余各参试品种产量显著低于对照,虽比W019相对增产,但产量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露地冬瓜在宁夏引黄灌区栽培有利的环境条件,介绍了冬瓜优良品种和规范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缩节胺(DPC)在棉花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陆地棉新陆早1号为材料,研究了缩节胺在宁夏灌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DPC在喷施后7 ̄30d内可提高棉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改善群体结构,提早开花结铃,增加早期铃数,提高霜前花率和皮棉产量。以蕾期、花期喷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宁夏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进行研究,采用"逐步订正法"计算该地区近50年的气候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宁夏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呈线性增加趋势,但考虑光、温、水3因素的气候生产潜力,因降水稀少而数值很低,无灌溉便无农业;中部干旱带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无明显趋势,但气候生产潜力变幅很大,南部山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无明显变化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呈弱的下降趋势,说明冬小麦生产受到水分的极大制约。利用RegCM3-WOFOST/LINGRA耦合模式模拟的气象要素数据计算了未来宁夏中、南部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均呈弱的增长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后宁夏气候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宁夏中部干旱带是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加快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改善区域内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需要,而且对促进宁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生态的现状出发,从生态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目标,并提出了该地区土地生态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北部引黄灌区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和"塞上江南"之美誉,是宁夏农业的精华地带。永宁、贺兰县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使其农业发展水平走在了我区的前列,研究并总结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推动和加快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将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评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河流域棉区是中国三大主要产棉区之一,改进栽培技术,对促进该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文中分析了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栽培管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棉田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多样化对棉花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的阻碍;棉花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效益;棉花管理复杂繁琐,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难以支撑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棉花生产投入大、效益低的问题成为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作者认为实行轻简化栽培是提高黄河流域棉花竞争力水平、促进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回顾了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形成和发展历程,对现行的棉花轻简化栽培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性评述,重点论述了实现棉花生产轻便简捷、节本增效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精准播种、轻简育苗、简化整枝、集中成铃、轻简施肥和节水灌溉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轻简化植棉技术,促进棉花轻简节本、提质增效的设想。为实现更高层次的轻简化栽培,应进一步突出播种和采收2个环节,减少并进一步简化管理环节;要优化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为推行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要提升精准播种技术水平,确保一播全苗;继续研制新型肥料及其施用技术,进一步简化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选育适宜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收获的棉花品种,因地制宜地发展棉花采收机械化。在继续创新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棉花生产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灌溉量对长绒棉蕾铃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对地面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和灌水量下长绒棉蕾铃脱落情况的调查,研究了灌溉量、灌水量对长绒棉全生育期、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果枝节位蕾铃脱落的影响.结果显示灌溉量过少或过多,棉花蕾铃脱落都较严重,只有灌溉量达到适宜水平,同时能够及时补充水分,蕾铃脱落才相对较低.在南疆阿克苏地区灌溉量6 000~6 200 m3/hm2蕾铃脱落率最小.棉花蕾铃脱落在花铃期比较严重,所以应注意此时棉花对水分和养分的供应.棉花中部脱落比较严重,尤其是第7果节位达到8;~9;以上.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花高速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年代新疆棉花生产发展一直缓慢。进入90年代后,棉田面积、单产、总产成倍增长。在全国植棉省区中,新疆率先实现了“九个第一”跻身于全国棉花生产的先进行列。到本世纪末棉花总产将达到150×104t,占全国总产的30%.在高速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科学地解决,才能使新疆棉花健康、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五大农区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灌溉地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2004年五大农区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74.6%,棉花总产占全国棉花总产的95.1%,肉类总产占全国肉类总产的66.8%,苹果总产占全国苹果总产的89.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0.5%,人均粮食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2003年五大农区耕地灌溉率为49.2%。灌溉地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1.2%。灌溉地粮食产出量与非灌溉地粮食产出量之比为4.5。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1.2倍和1.1倍。提出今后五大农区应继续发挥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优质苹果主产区的作用。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的要求。提出了“重点农业区域水利支撑战略、产粮大县水利保障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动向水利跟进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78-2007年三大棉区陆地棉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及品种审定公告,建立了1978-2007年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审定推广的839份陆地棉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节位、铃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度、衣分、生育期、马克隆值、铃重在不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差异小,稳定性好,枯、黄萎病抗性、叶色和种植密度在各棉区品种间变化差异均很大。西北内陆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好,长江流域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差,种植密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且相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皮棉产量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西北内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有利于发展优质棉,长江流域棉区应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1984~1987年,根据农业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利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信息反馈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在不同生态和气候条件的棉区,研究了湖南省棉花综合栽培措施的最优化技术方案,建立了湖南主产棉区的3套技术规范。最优化方案的运用面积已逾3×10~4亩,较一般栽培措施方案亩增产皮棉15kg右左,增产19.61~19.66%,净产值增加58.69~68.10元/亩,增值22.4~2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