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60Co-γ射线照射烟草优质感病品种的花药作为诱变手段,用烟草黑胫病疫霉菌粗毒素为筛选剂,对烟草花粉植株叶片的愈伤组织,进行抗病突变体细胞的筛选.试验表明:毒素对烟草愈伤组织的存活和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毒素浓度提高而加强,同一浓度对不同品种也存在着差异.综合毒素浓度对烟草愈伤组织抑制、增殖程度及筛选的有效性,初步认为:筛选红大和K326抗黑胫病突变体细胞的最适粗毒素浓度分别为30%和45%.所筛选出的抗病突变体细胞,其细胞水平的抗性与再生植株的抗病性鉴定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以60Co-γ射线照射烟草优质感病品种的花药作为诱变手段,用烟草黑胫病疫霉菌粗毒素为筛选剂,对烟草花粉植株叶片的愈伤组织,进行抗病突变体细胞的筛选.试验表明:毒素对烟草愈伤组织的存活和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毒素浓度提高而加强,同一浓度对不同品种也存在着差异.综合毒素浓度对烟草愈伤组织抑制、增殖程度及筛选的有效性,初步认为:筛选红大和K326抗黑胫病突变体细胞的最适粗毒素浓度分别为30%和45%.所筛选出的抗病突变体细胞,其细胞水平的抗性与再生植株的抗病性鉴定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利用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筛选抗小麦赤霉病突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霉粗毒素为选择剂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的细胞突变体,结果表明:小麦幼胚(穗)愈伤组织抗(耐)赤霉粗毒素的最佳选择浓度为(0.5~0.6)x10 ̄(-4)mol/L。在此浓度下,不同基因型的幼胚(穗)出愈率和愈伤组织对粗毒素的反应有差异,在10 ̄(-3)~10 ̄(-5)mol/L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的存活率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经毒素处理后的耐毒素愈伤组织较对照稍小、略紧密、微黄色,继代于不含毒素的培养基上能很快恢复生长,与对照相当,但继代于含同样浓度毒素培养基上,存活率下降95.2%。经0.6x10 ̄(-4)mol/L毒素处理30d后,各基因型的耐毒素愈伤组织成苗率在20%~35%之间,多数耐毒素愈伤组织生理上受到伤害,失去分化成苗的能力,从抗(耐)毒素的细胞系中已筛选获得田间抗性优于原供体品种的R_1代植株9株,R_2代植株25株。  相似文献   

4.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抗赤霉病突变体的诱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小麦鄂恩1号和K6两个品种的胚轴、胚芽鞘作外植体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获得了可用于突变体诱导与筛选的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生长状态以及愈伤组织分化上均有差异,且均匀激素的调控。赤霉菌粗毒素处理后,胚性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随毒素浓度升高其生长受抑加剧,褐变增加,有的出现死亡。诱变后的愈伤组织的分化力比对照降低。诱变的再生植株经赤霉菌液感染后在培  相似文献   

5.
应用组织培养方法诱发小麦抗赤霉菌毒素突变体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不同来源的小麦赤霉菌中选出了致病力强而毒素作用稳定的菌株的毒素作为筛选剂,以幼穗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诱变剂EMS对诱发小麦抗赤霉菌毒素突变体的作用,并且比较了一步往往筛选与多步筛选体系的效果,研究结果指出,以小麦赤霉菌培养物滤液的粗提制剂作为筛选剂,可以有效地诱导出具有抗性的愈伤组织和分化再生苗,通过利用较大群体和接近细胞致死浓度的高选择压力的多步筛选体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诱发抗毒素的突变体。试验明确了在诱发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中不宜用EMS诱变剂作预处理。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特性的影响和再生R1、R2代植株的抗赤霉病性变异,结果表明,粗毒素对3个不同基因型幼胚的愈伤组织诱导、胚芽萌发及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和绿苗分化的影响有相同的趋势。①毒素浓度为6.0g/L时,愈伤组织生长受明显地抑制,但胚芽萌发生长受到促进,低于此浓度时,毒素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毒素对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和苗分化均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前者的抑制作用最强;③适宜的粗毒素筛选浓度为1.5 ̄4.5g/L,在这一浓度范围内对愈伤组织形成无影响,而对胚性愈伤组织和苗分化有明显抑制,但又能使其保持有一定的分化能力。④经毒素筛选的抗耐毒素细胞系再生R1代植株中,抗病穗的比例明显提高,R2代再生植株的抗赤霉病性分离,并趋向于感病方的分离。  相似文献   

7.
以灰霉菌毒素为选择剂,利用多步筛选法筛选番茄抗性愈伤组织突变体,结果显示,毒素对番茄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毒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在不同浓度毒素胁迫下,其增殖率均高于原始型愈伤组织,并在离开选择因子继代培养2代后,仍保持获得的抗性。研究毒素处理后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发现,无论有无毒素胁迫,抗性愈伤组织突变体及其再生植株的酶活性均高于原始型愈伤组织和原始植株(对照);随着毒素胁迫浓度的增大,抗性愈伤组织突变体及再生植株的3种酶活性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先升高后降低,且均比对照升高幅度大,其中PAL和PPO酶活性的下降速度较对照慢,说明抗性突变体通过增强与抗病性相关的酶活性,增强植物的防卫能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粗毒素离体筛选苏丹草抗叶斑病体细胞突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丹草叶斑病菌粗毒素提取液作为抗性筛选的选择压,对苏丹草幼穗愈伤组织进行抗病筛选。结果表明,粗毒素对幼穗愈伤组织的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加强,其最适粗毒素浓度为10 mg/L。利用粗毒素离体筛选获得的体细胞突变体中出现了对叶斑病抗性比对照提高2~3级的植株。  相似文献   

9.
利用禾谷镰刀菌粗素筛选抗不麦赤霉病突变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赤霉粗毒素为选择剂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的细胞突变体。结果表明:小麦幼胚(穗)愈伤组织抗(耐)赤霉粗毒素的最佳选择浓度(0.5-0.6)×10^-4mol/L。在此浓度下,不同基因型的幼胚(穗)出愈率和愈伤组织对粗毒素的反应有差异。在10^3-10^-5mol/L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的存活率随浓度的升高而。经毒素处理后的毒素愈伤组织较对照稍小。略紧密、微黄色、继代于不含毒素的培养基上能很快恢复生长,与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小麦抗、感赤霉病品种不同外植体对赤霉病菌粗毒素的反应。结果表明,随着赤霉病菌粗毒素浓度的提高。小麦幼穗及花药的出愈率降低,幼穗愈伤组织生长量减少、分化能力降低;抗赤霉病品种幼穗愈伤组织的存活率、相对生长量和分化频率降低的幅度均小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幼穗愈伤组织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受粗毒素影响的程度小于感病材料。说明小麦成株抗赤霉病和幼穗愈伤组织抗赤霉粗毒素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菌 Gibberella zeae(Schw.)Petch 在麦粒培养基上进行固体产毒培养,从中提取粗毒素。用粗毒素溶液处理小麦抗感赤霉病不同品种萌动—致的种子以及—叶期幼根和叶鞘。用 DDS-11A 型电导仪测定细胞渗透性变化。结果表明,在粗毒素作用下,小麦根、芽生长受抑制。但抗病品种受抑轻,感病品种受抑重。抗感品种幼根和叶鞘细胞渗透性的变化差异明显。用赤霉菌粗毒素测定细胞渗透性的变化,有可能作为鉴定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的一个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通径分析表明,与小麦赤霉病抗性有关的花粉胆碱含量和小麦农艺性状的5个因素中,以花粉胆碱含量对抗性的直接作用最大,4个农艺性状的影响甚微,且其对抗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胆碱含量而间接起作用。应用纸上层析法,对43个品种的胆碱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胆碱含量不同;小麦赤霉病病情等级值与花粉胆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以抗、中抗、感3个标定品种的胆碱含量为标准、划分出的这些品种的抗性类型与人工接种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总符合率达87.5%。生态条件对胆碱含量的影响不大。花粉胆碱含量可作为预测小麦对赤霉病抗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病菌粗毒素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建立抗病变异系离体筛选方法。【方法】以蒜瓣茎盘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大蒜叶枯病菌培养滤液制取的粗毒素为筛选剂,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通过接种病菌粗毒素和病菌孢子鉴定变异株的抗病性,分析变异株的防御酶活性。【结果】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对大蒜愈伤组织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病菌粗毒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不同大蒜品种愈伤组织对病菌粗毒素的抗性不同;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分别获得大蒜品种G039变异系苗12株,G073变异系苗2株,它们对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具有稳定的抗性。经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鉴定,变异系苗较其对照抗病性提高。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苗接种病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胺酶(PAL)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即达到峰值,且与抗病品种G064接近或更高,而感病品种G039的酶活性则明显低于前两者。【结论】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可以获得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适宜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分步筛选的上限粗毒素体积分数为30%;POD、PPO和PAL活性可作为大蒜抗叶枯病鉴定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花期喷雾接种法,在大田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的抗病性,系统记载了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发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发展过程符合Logistic模型。计算AUDPC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可分为抗病性、慢病性和感病性3种类型。其中陕229、陕213、小偃135和88(1)16-9等品种具有群体慢发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系)之间对赤霉病抗性差异,制订适宜的防治措施,采用穗期单花滴注法人工接种赤霉病病菌,对不同小麦品种(系)抗小麦赤霉病程度及产量进行了鉴定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系)间抗赤霉病程度有差异,未发现免疫品种(系),其中周麦18、AF-01、AF-11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受感染后,产量分别达到5 588.89、4 572.22、4 600.00 kg/hm2。  相似文献   

16.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耐)赤霉菌毒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赤霉菌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率和胚根细胞膜的损伤度为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抗赤霉颊与抗赤霉菌毒素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感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中抗、中感品种的抗(耐)毒素能力居中,表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耐)毒素能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在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病害扩展,而不是抗病菌侵入。抗病品种的特点是病害自侵染点向邻近小穗扩展速度慢,穗轴受害轻或不受害,病小穗数少;在感病品种上,病害扩展速度快,可导致全穗枯萎。不同抗性品种对真菌毒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抗病品种耐毒力强,细胞膜损伤程度轻,胞内电解质外漏量少;这种电解质外漏量间的差异,可采用电导仪测定组织侵出液的电导率而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5个不同来源的禾谷镰刀菌菌株在麦粒培养基上产生粗毒素的量与其致病力的比较研究,发现致病力强的菌株产毒量高,致病力弱的菌株产毒量低。笔者利用毒素对胚根伸长的抑制、对叶片组织浸出液电导率的变化等方法,及病理切片观察,搞清了毒素的作用主要是破坏细胞膜和堵塞导管。发现抗病品种对毒素有强的忍耐性,而感病品种较为敏感。建议利用这种特性进行品种抗病性鉴定。根据毒素作用的植物种类与病菌寄主范围的比较,认为赤霉病病麦毒素是一类非专化性毒素。  相似文献   

19.
用稻瘟病菌产生的粗毒素处理不同生育期的水稻,研究水稻品种间对稻瘟病菌毒素的抗性差异的结果表明:用粗毒素浸泡处理发芽后的稻种,不同品种(系)的根、芽生长受抑制程度无显著差异。而稻种根、芽受毒素抑制的程度与处理时间、毒素浓度成正比.不同品种(系)的稻苗心叶与稻穗部对稻瘟病菌粗毒素的抗性与其对产毒菌株的抗性反应基本一致.抗产毒菌株的品种(系)受毒素的毒害较轻,感产毒菌株的品种(系)受毒素的毒害较重.分别用同一菌株的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及其产生的粗毒素测定,以粗毒素作选择压力所得水稻突变体后代与其亲本的抗性存在差异,其苗叶或稻穗对粗毒素及产毒菌株的抗性明显比其亲本强.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抗赤霉病类型品种的病理解剖学;发现抗病品种穗轴线管束数量比感病品种的多;穗轴节上部的节间组织排列较下部节间组织致密;菌丝体只存在于穗轴维管束的导管内.并且抗病品种内的菌丝体数量比感病品种数量少、且发育不良;感病品种穗轴组织的坏死速率为抗病品种的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