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对大穗型品种光灿1号、穗粒兼顾型品种南粳9108、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3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钵苗机栽秧苗素质优于毯苗机栽,穗粒结构协调,增产幅度大(平均8.7%),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穗粒兼顾型品种南粳9108钵苗机插增产幅度最大。因此,在江苏沿海垦区宜推广穗粒兼顾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模式。  相似文献   

2.
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水稻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间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品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两种机插方式比较,在相同栽培条件下,钵苗机插生育期提前,植株变高,基部节间增粗,穗粒数增多,千粒重、产量和出米率提高;杂交籼稻钵苗机插抽穗在安全期内,生产无风险,为大面积机插安全生产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两种方式对比研究了籼粳杂交粳稻甬优2640的生育规律和产量表现。甬优2640钵苗机插成穗数较毯苗机插少,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显著提高,产量提高了1.83%,钵苗机插的秧苗素质高,群体质量好,穗粒结构协调,群体生产力强。正常年份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成熟期提前5~7 d,利于后茬小麦适期播种。讨论提出了淮北地区钵苗机插甬优2640超高产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4.
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方法】于2013–2014年在扬州大学兴化试验基地选用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特性。【结果】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在水稻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较高。在移栽至分蘖中期、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阶段,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较毯苗机插高。与毯苗机插相比,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水稻叶片的氮素输出量、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显著提高,而茎鞘的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较低。对氮素利用率而言,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加,其中大穗型品种差异显著。【结论】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能力强,后期叶片氮素转运量大、贡献率高,植株总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育秧与插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甬优2640为供试材料,研究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有序抛秧3种育插秧方式下水稻秧苗农艺性状、漏秧率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的根长、根数和基茎宽等秧苗农艺性状较毯苗机插秧苗的表现更好,漏秧率降低,产量明显增加;钵苗有序抛秧秧苗的农艺性状表现介于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的秧苗之间,产量较毯苗机插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不同机插方式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优6326和岳优9113为材料,研究了豫南稻区两种主要水稻机插方式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机插能够显著提高秧苗素质,立苗活棵快,分蘖发生早,群体茎蘖增减平稳,成穗率显著提高,头季稻成熟期提前6~7 d,头季稻穗粒数较毯苗机插和手插明显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钵苗机插方式下,再生季的生育期较毯苗机插秧和手插提前2~4 d,再生穗率、再生穗粒数、结实率也显著提高。在钵苗机插方式下,两优6326两季产量为13 973.6 kg/hm2,较毯苗机插和手插方式分别增产13.4%和12.1%;岳优9113两季产量为14 443.6 kg/hm2,较毯苗机插和手插分别增产12.8%和12.7%。豫南稻区再生稻生产采用钵苗机插栽培方式,能够起到节本增效,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以大穗、特早熟籼粳品种甬优2640为材料,对钵苗机栽、旱育手栽和毯苗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钵苗机栽、旱育手栽产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人工手栽,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粒数;物质生产上,移栽至N-n叶龄期钵苗机栽和旱育手栽物质积累量多于毯苗机插,无效分蘖期毯苗机插物质积累量较多,至拔节期不同栽培方式干物质量相当,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钵苗机栽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与毯苗机插、旱育手栽相比,钵苗机栽水稻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除无效分蘖期)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生育中、后期物质积累多,叶片不早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连作晚稻育插秧中存在的播种量高、秧苗素质差及植伤较重等问题,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材料,对钵形毯苗和常规毯苗的播种育秧与机插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播种育秧方式相比,钵形毯苗精量播种育秧可以有效降低播种量,培育带土壮秧;与毯苗机插相比,钵形毯苗机插技术的伤秧率和漏插率低,在降低插秧密度条件下,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有效穗数却更高,实际产量增幅在5.42%~6.40%之间。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武运粳24号和南粳44为材料,对钵苗机栽、精确点抛和毯苗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LAI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钵苗机栽、精确点抛产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精确点抛,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粒数;物质生产上,移栽至N-n期钵苗机栽和精确点抛物质积累量多于毯苗机插,无效分蘖期毯苗机插物质积累量较多,至拔节期不同栽培方式干物质量相当,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钵苗机栽、精确点抛水稻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精确点抛。说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栽、精确点抛水稻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除无效分蘖期)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能力强,物质积累多,LAI较大,叶片不早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且钵苗机栽优于精确点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进东北某型号水稻钵苗移栽机,探究了南通市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发育动态及产量形成优势。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机插水稻相比,钵苗机插水稻具有品种选择范围广、秧苗健壮、秧龄弹性大、栽后活棵发苗快、茎秆粗壮、易获得足穗大穗等优点,试验点实收产量646.8 kg/667 m2,比对照增产9.9%。  相似文献   

12.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两种育插秧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地力及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钵苗机插秧苗素质高,大田活棵快,低位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粒重,增产效应显著。同时,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钵苗机插基部节间增粗,抗倒性增强,成熟期提前。钵苗机插为大面积机插水稻稳定超高产栽培及稻麦两熟周年安全高效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钵苗机插+中密度(M_1D_2)"、"钵苗机插+低密度(M_1D_3)"、"毯苗机插+高密度(M_2D_4)"、"毯苗机插+中密度(M_2D_5)"、"毯苗机插+低密度(M_2D_6)"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的处理开展试验。【结果】秧龄与插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互作效应显著。同一机插方式及密度处理下,机插25 d秧龄水稻的秧苗素质、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单茎叶片和茎鞘表观转运量及转运率、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抽穗后净同化率以及产量均明显优于40 d秧龄处理。同一秧龄和机插方式下,水稻群体茎蘖数、各时期LAI和衰减率、群体干物质量、光合势以及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抽穗后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在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M_1D_2处理最优,而毯苗机插则表现为随着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且钵苗机插各指标较毯苗优势明显。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行距33 cm、配套株距14.5~15.5 cm,因群体总颖花数、结实率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其中又以行距33 cm、株距15.5 cm最能充分发挥其杂交籼稻株型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到12.74 t/hm~2,是本研究最佳组合;而毯苗机插随秧龄增大以及栽插密度的降低,群体质量指标恶化,有效穗数不同程度降低,产量并不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机插秧是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索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加快水稻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通过"钵苗机插+高密度"、"钵苗机插+中密度"、"钵苗机插+低密度"、"毯苗机插+高密度"、"毯苗机插+中密度"、"毯苗机插+低密度"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配合的处理,研究其对氮素利用特征、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并探讨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关系。【结果】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与各阶段氮素积累量,齐穗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茎和叶的氮素转运量、穗部氮素增加量、氮素偏生产力、拔节后根系干质量以及产量,25 d秧龄均较40 d秧龄优势明显。在相同秧龄下,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可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提高氮素积累及吸收速率,增加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的转运量,从而提高稻谷产量;尤其在秧龄25 d、钵苗机插株距为15.5 cm时,较其他处理优势明显,为本研究最优处理。毯苗机插在25 d秧龄与株距为12 cm时,也能够获得较高产量;密度降低,提高了根冠比及茎叶转运率,但降低了各时期的氮素积累量、吸收速率以及结实期茎叶的转运量,产量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秧龄机插方式与密度配合下,主要生育时期根干质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47**~0.83**),齐穗和成熟期根冠比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极显著负相关(r=-0.52**和-0.79**)。【结论】机插杂交稻25 d秧龄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性均优于40 d秧龄,且钵苗较毯苗机插能优化水稻个体与群体关系,但其机插密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行距与株距以33 cm×15.5 cm为宜,可促进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同步提高;且拔节与成熟期根系的生长对产量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钵苗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及应用提供技术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毯苗插秧机增加取秧块面积的改进技术以及在该技术下稀播长秧龄的水稻适宜播量、秧龄和育秧盘,并形成毯苗机插稻稀播长秧龄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技术。结果表明,经过对毯苗插秧机性能的改进,增大取秧面积,毯苗机插杂交稻可实现与钵苗机插稻相当的产量,同时常规稻产量比未改进的常规毯苗机插稻增产4.74%~6.83%;机插水稻秧龄在30 d内,秧龄和产量成正相关关系,播量80 g/盘、秧龄30 d的处理产量最高;与普通塑料盘相比,大体钵型毯状降解盘透水透气性好,栽插带土成球,秧苗素质好,植伤轻,水稻缓苗期短。  相似文献   

16.
江淮水稻钵苗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中籼稻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4年在安徽省凤台、包河、白湖、庐江等地,以常规毯苗机插为对照,对钵苗机插水稻生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具有播种量低,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栽后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早,群体茎蘖苗消长平稳,成穗率高等优点;每穗粒数与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产量构成协调。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定量,为探索安徽水稻种植机械化新模式,促使农机与农艺更好结合,加速安徽水稻机插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机插稻侧位施肥方式对肥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明不同水稻种植方式侧位施肥的增产效果,提出机插稻合理的侧位施肥方法,为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产、提效寻求新途径。结果表明:水稻侧位施肥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基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侧位施肥技术用于钵苗机插的效果好于毯苗机插,但毯苗机插可以减少二次分蘖肥的用量,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水稻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以甬优2640和淮稻11号为试验材料,在淮安市稻麦示范基地开展钵苗机插稻高产攻关试验,同时以常规毯苗机插高产攻关方为对照,比较两种机插方式的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机插稻相比,钵苗机插稻秧苗素质及大田移栽效果优势明显,群体茎蘖消长平稳;钵苗机插稻生育中、后期光合系统配置优,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2品种最终实产分别高5.87%和4.02%。  相似文献   

19.
生化试剂对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粳9108为材料,始穗期通过喷施劲丰(1.5 L/hm2)、碧护(60 g/hm2)、矮壮丰(675 g/hm2)、磷酸二氢钾(750 g/hm2)、赤霉酸(15 g/hm2)处理,比较研究生化试剂对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丰、磷酸二氢钾、碧护处理后的水稻抽穗后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显著高于对照。喷施矮壮丰能够显著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机插方式实产分别较对照增加12.71%和10.39%,可有效缓解水稻生育中期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的不利影响。钵苗机插稻后期群体生长优势明显,光合物质积累多,较毯苗机插平均增产6.95%,有利于抗逆减灾和大面积平衡高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超级稻南粳9108毯式钵苗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的产量目标、生育指标、育秧技术、机插技术、大田管理等内容,强调要实现优质与高产同步,必须严格按照超级稻南粳9108毯式钵苗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强化管理、科学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