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植物精油防治贮粮害虫四纹豆象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F.)]是危害豇豆[Vigha unguiculata(L.)Walp]种子的一种害虫,常可造成贮藏种子的严重损失。四纹豆象首先在田间侵入豆荚、然后随种子进入仓库(Pr-evett,1961),此后便开始大量繁殖,成虫产卵于种子表面,卵在5—7天内孵化。幼虫孵化后钻入种子,在种子内完成其生长发育过程。成虫羽化后便离开种子,在种子  相似文献   

3.
高温与磷化铝对四纹豆象的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建伟  许渭根 《植物检疫》1999,13(5):284-286
采用不同温度和不同剂量的磷化铝,在不同的处理时间一对四纹豆象的高温灭虫及磷化铝熏蒸试验,结果表明:四纹豆象肾的而高温能力最强,卵次之,在55℃温度下幼虫和成虫经50min校正死亡率为100%,肾和卵要75min,在60℃温度下卵、幼虫、成虫经15min全部死亡,而肾需要45min才达到100%的死亡率。用经铝熏蒸,幼虫和成虫较第敏感,用1.5g/m^3处理3天,人武部死亡,但卵、蛹的校正死亡率仅为  相似文献   

4.
5.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源农药一般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不易产生抗性、一般对人畜安全等优点,成为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替代物。本文对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四纹豆象是口岸检疫中经常截获的种类,本文以四纹豆象及其近缘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COI基因516 bp碱基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保守位点为353个,变异位点为163个,简约信息位点为134个,自裔位点为29个。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分析遗传距离,结果显示:种内遗传距离介于0.001~0.013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8,种间遗传距离介于0.114~0.193,平均遗传距离为0.161。采用邻接法构建的COI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物种聚为同一小支,且分支自展值均为100%。结果表明应用COI基因片段对四纹豆象及其近缘种进行分子鉴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结合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酶切方法,对鹰嘴豆象Callosobruchus analis(Fabricius)和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Fabricius)的分子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两种豆象m tDNACOⅠ基因序列的比对结果设计了2对特异性PCR引物,并筛选到2个特异性内切酶SnaⅠ和MboⅠ,通过PCR反应(最适退火温度为55℃)和PCR产物的酶切反应检测2个近缘种。可靠性检测表明,2对引物针对不同地理种群和个体以及不同DNA浓度的鹰嘴豆象和四纹豆象均能扩增出相应的目的条带。限制性内切酶验证结果表明,PCR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弥补了形态鉴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梣酮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藓皮活性成分梣酮为原料,按农药乳油的配制方法,得到一种润湿性好、不分层的天然植物农药乳油;经生物活性测试,其对3龄粘虫3 d后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达到90.4%和95.2%。经在不同叶片上试验,该乳油符合农药乳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植物源农药的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害虫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特点,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特别是在克服害虫的抗药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人们对利用天然植物源产物防治害虫的兴趣木断提高。1研究现状1.1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源农药植物源杀虫剂具有使用安全、毒性低、对环境污染较轻等特点,而且大多数植物源杀虫剂是胃毒剂,无接触毒性,必须经靶标害虫取食后才能发挥作用,这样非植物食性的天敌仅接触叶面就不会造成伤害。我国利用植物源农药约3000年历…  相似文献   

10.
四纹豆象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严重危害豇豆、豌豆、绿豆、鹰嘴豆、大豆、扁豆、赤豆、胡豆等豆类。本文对四纹豆象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四纹豆象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邓永学  兰景华 《植物检疫》1996,10(6):323-325
本文研究了红桔油、松节油、柠檬叶油、留兰香油、小茴香油等5种植物芳香油对巴西豆象成虫忌避、拒产卵和熏杀作用,结果表明,留兰香油、小茴香油对成虫具有强烈的熏杀作用,柠檬叶油对成虫具强烈的忌避和拒产卵作用。红桔油对各虫态的熏杀强度顺序为:卵>幼虫>成虫>蛹  相似文献   

12.
植物源农药     
吴铭 《湖北植保》2005,(4):49-49
烟草:用烟叶1kg放入热水中,揉搓后捞出再放入另10kg清水中揉搓。合并两次揉搓液,使用时与10kg石灰水(其中含石灰0.5kg)混匀后喷雾,防治蚜虫、蓟马、蝽象等。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用于防治斜纹夜蛾较好的无公害杀虫剂,采用浸叶法和浸虫法室内测定了5种植物源农药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杀虫毒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苦参碱、烟碱.苦参碱、印楝素、鱼藤酮、苦皮藤素。在两种测定方法下,苦参碱毒力最高,LC50(致死中浓度)分别为2.649 mg/L和2.325 mg/L,烟碱.苦参碱毒力次之,LC50为8.355 mg/L和7.716 mg/L。该研究结果可为大田选用杀虫剂防治斜纹夜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植物源农药防治烟草花叶病机理初探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从植物源农药制剂对病毒和烟草植株的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天然植物性农药MH11-4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MH11-4对TMV和CMV有强烈的体外钝化作用,并能明显地抑制烟株体内TMV和CMV的增殖;同时,该药剂还能显著提高烟草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对烟草有诱导抗病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离体生测方法,系统测定和比较了15种植物源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活性。结果表明,dl-薄荷醇和香茅醇等10种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具有较高的活性;选用6种高活性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处理24 h和48 h后6种化合物的LC50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别为:油酸<间苯三酚<间苯二酚<柠檬酸<dl-薄荷醇;油酸<间苯二酚<香茅醇<间苯三酚<柠檬酸<dl-薄荷醇。  相似文献   

16.
植物源农药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应用高科技手段从植物体提取和寻找植物体产生的对有害生物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的物质 ,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 ,使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开发利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对植物源农药的安全性和环境相容性的评估要求也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加强植物源农药的登记管理,更好地制定科学、公正的植物源农药登记资料要求和审批标准,促进植物源农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我国安全农产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于2003年3月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植物源农药登记管理研讨会”。来自国家经贸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山东省莱阳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四川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赤峰保绿植物农药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共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如何正确认识植物源农药、如何进一步加强植物源农药…  相似文献   

18.
植物源农药对蚜虫控制作用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农作物上的一类重要害虫,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蚜虫对其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研究表明植物源农药对蚜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且不易产生抗药性。主要综述了植物源农药对蚜虫的作用方式,植物源农药对蚜虫杀虫活性物质类型,讨论了目前植物源农药对蚜虫控制作用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测定几种植物源活性物质对甜菜夜蛾离体培养细胞系IOZCAS-Spex-II和草地贪夜蛾离体培养细胞系Sf 9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喜树碱、羟基喜树碱和鱼藤酮对两种昆虫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测定的时间(2、6、12、24、48、72 h)和剂量(1.0×10-3、1.0×10-2、1.0×10-1、1.0×100,1.0×101、1.0×102μmol/L)范围内,喜树碱、羟基喜树碱和鱼藤酮对甜菜夜蛾IOZCAS-Spex-II和草地贪夜蛾Sf 9的细胞毒性具有较好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而印楝素、乌头碱、次乌头碱、伪石榴皮碱、马钱子碱和吴茱萸碱对其细胞毒性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无明显的剂量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历史,国内植物源农药的生产情况,特别是对浙西南丽水市的植物源农药的种类调查、分布及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研究得出松脂酸、苦参、鱼藤、雷公藤、除虫菊等是浙西南丽水市发展植物源农药的基础,并且大有发展前途。这为创建浙西南植物源农药的生产基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