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昌璞  吴又先 《土壤学报》1991,28(3):295-301
用电化学方法测定了鼎湖山、尖峰岭和那大地区某些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强度因素)和还原性物质数量(容量因素)。自然林下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随植物群落的垂直带(谱)而呈规律性变化。其表层的Eh为400—560mV,较以下土层低80—220mV,还原性物质含量相当于0.5—3.6×10-3mol/L亚锰。经济林下土壤表层的Eh为490—570mV,较下层低50-100mV,还原性物质含量为0.1—1.36×10-3mol/L。水稻土表层的还原性物质含量达6.6×10-3mol/L,Eh为330mV,较下层低100mV。在还原性物质含量的对数值和Eh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4**。本文对用电化学方法原位测定弱还原性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给予了评价,对氧化还原过程在红壤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水稻土中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Ⅱ)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天仁  李松华 《土壤学报》1957,5(2):166-174
1.水稻根部的氧化还原电位较根外部者为高。根愈密集,电位也愈高。小麦根部的电位则较根外者为低。水稻根系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随其生理情况而不同。2.在氧化性较强的土壤中生长的萵苣体内的电位较高,在还原性较强的土壤中生长者,电位也较低。3.在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低时,萵苣的生长受到抑制,而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水稻仍能生长良好。4.叙述了一种甘汞电极的制作方法,用这种电极,可以很方便地作为直接用白金电极测定植物体中氧化还原电位时的对照电极。  相似文献   

3.
起垄和施肥对冷浸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起垄和施肥试验, 研究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 以期为冷浸田改良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 冷浸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介于 48.5~ 198.0 mV之间, 远低于正常稻田(450~700 mV)。起垄使0~5 cm土层氧化还原电位有升高趋势, 但使>5 cm土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冷浸田还原性物质总量变化范围为5.7~15.6 cmol·kg-1(起垄试验)和7.7~16.0 cmol·kg-1(施肥试验), 起垄在短期内会提高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 增施钾肥、锌肥和硅肥会降低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 而磷肥用量对土壤还原性物质基本无影响。0~25 cm和25~50 cm土层土壤Fe2+含量平均为3 388.92 mg·kg-1和3 356.39 mg·kg-1; 起垄60 d后, 土壤Fe2+含量随着起垄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与不施肥(CK)、氮磷钾(NPK)处理相比, 施钾量增加20%(NPK2)、增加硅肥(NPK+Si)和增加锌肥(NPK+Zn)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壤Fe2+含量; 0~25 cm土层土壤Fe2+含量高于25~50 cm土层。 起垄和施肥使冷浸田土壤Mn2+含量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4.
水稻土在中国分布很广。它可以发育于不同的母质,因此各地水稻土的性质可以有极大的不同。例如在过去的土壤分类上,就往往把水稻土分为石灰性、中性及酸性三种。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成土条件,水稻土也有其共同之点。这种共同之点,也是水稻土  相似文献   

5.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空间分异和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6.
土壤的氧化还原缓冲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光 《土壤》1990,22(5):237-240
  相似文献   

7.
土壤温度电阻率及氧化还原电位的原位连续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建庆  孙嘉瑞  刘继旺  吴汮 《土壤》1995,27(3):159-160,166
国内外有关报道表明,钢铁在地下的腐蚀,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变动氧化还原状况下酸性土壤中活性锰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鑫  雷宏军  朱端卫 《土壤学报》2008,45(4):734-739
锰是一种常见的变价元素,其在土壤中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土壤总锰量、pH、有机质含量、通气状况及微生物活性等,其中,最直接的是土壤通气状况和pH。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渍水土壤中锰的化学行为及移动性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7]。在自然状态下,锰以多种氧化物形式存在,Mn(Ⅲ)和Mn(Ⅳ)发生在氧化环境中,Mn2+主要存在于还原条件下,土壤体系中的氧化还原状况显著地影响着土壤锰的溶出和生物有效性。到目前为止,有关土壤pH、Eh和Mn2+的关系研究的较少。1970年,Bohn[8]通过测定土壤pH、Eh和全锰含量预测了土壤悬浮液中Mn2+的含量。刘鑫等[9]运用能斯特方程式研究了盆栽土壤pH、Eh和  相似文献   

9.
氧化土和老成土中自然产生的有机酸对磷的活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Citric and malic acids at concentrations of 0.1,1.0,10,and 100 mmol/L were added to three Ultisols and one Oxisol,The amount of P in solu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rganic acid concentrations,while the amount of Fe-and Al-bound P decreased.This result suggested that naturally occurring products of organicmatter decomposition could increase the P availability to plants in soils where there is a relatively large pool of Fe-and Al-bound P.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itric and malic acids at the above concentrations,and p added at rates of 10,20,40,and 80mg/kg were determined.At zero levels of organic acids,all added P became either labile or bound ,and greater proportions remained soluble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orgaic acids increased,which suggested that organic acids reduced fixation of dissolved P in Fe-and AL-rich soils .Agricultural practices which increase organic matter input on P-deficient acid soild could decrease P deficiency,This would be important in many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where these soils are common,and where the costs of fertilizers and lime are relatively high.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硫的氧化还原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中有机底物的分解与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玲  肖和艾  吴金水 《土壤学报》2007,44(4):669-674
^14 C标记葡萄糖和稻草为底物,室内培养法研究在相同水分条件下,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中新鲜有机物的分解与转化的差异,以及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在100 d内葡萄糖^14C在旱地和稻田土壤中的累积矿化率分别为49.6%和46.7%,稻草^14C为25.2%和21.8%;两种底物对土壤原有有机碳分解产生的"激发效应"和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的影响均以旱地土壤大于稻田土壤.在旱地和稻田土壤中葡萄糖^14C转化为土壤BC的最大比率分别为23.5%和21.6%,稻草^14C分别为10.4%和11.3%.根据添加^14C标记葡萄糖处理中^14C标记微生物生物量碳(14C-BC)的变化,得到旱地和稻田土壤BC的周转时间分别为329 d 和127 d.这些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45%饱和持水量(WHC)条件下,有机底物在旱地土壤中的分解快于稻田土壤,但稻田土壤BC的周转速率快于旱地土壤.  相似文献   

12.
红壤旱地有机质的积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孔宏敏  何园球 《土壤》2003,35(5):401-407
长期(13年)定位试验表明:3种类型有机肥(厩肥、绿肥和秸秆)都能增加红壤旱地有机质的积累,但速度不同。在当地习惯用量的条件下,有机质的年增长量以厩肥最快、其次是绿肥、再次是秸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肥料用量间的关系服从规律:Y(有机质的积累量)=AebX (X为有机肥用量)。影响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肥用量和它们的C/N。而有机肥的C/N则影响不同有机肥的有机质积累系数(单位肥料用量的有机质积累量)。 在生产实践上通过施用有机肥提高红壤(特别是红壤丘陵区)有机质水平要解决两个问题:肥源和运输,否则难以实行。本试验结果表明:本田秸秆就地还田也能增加红壤有机质的积累,但是速度较慢。秸秆就地还田不仅使作物吸收的大部分(>60%)K素重新还回土壤,而且解决了红壤旱地有机肥施用的肥源和运输问题,从而使这一措施在生产上实际可行。  相似文献   

13.
周清  周斌  张杨珠  王人潮 《土壤学报》2004,41(6):905-911
以青紫泥 (BlueclayeyPaddysoil,BP)和红黄泥 (RedPaddysoil,RP)为例 ,研究发育于不同母质的水稻土高光谱和SOM含量光谱参数模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发育于河湖沉积物的BP的反射系数总体上高于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的RP ,在与铁的氧化物有关的吸收波段 ,RP的吸收特性较BP强 ;RP的一阶微分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也比BP剧烈 ,特别是与铁的氧化物相关的波段及 2 2 0 0nm处 ;BP与RP的SOM的光谱参数模型所包含光谱波段的个数和位置有较大的差异 ,水稻土SOM含量光谱参数模型具有母质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红壤水稻土肥力性状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大田条件下 ,通过选点采样分析 ,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 ,土壤颗粒组成呈现规律性变化 ,粘粒 (<0 0 0 2mm)含量从荒地红壤的 3 9%下降到 80a稻田土壤的 1 7% ,而粉砂 (0 0 2~ 0 0 0 2mm)含量升高。土壤pH一般增加 0 5~ 1个单位 ;0~ 1 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从荒地红壤的 4 5 8gkg- 1和 0 3 9gkg- 1增加到 3 0a红壤稻田的1 9 6gkg- 1和 1 62gkg- 1,其后 ,即使利用时间长达 80a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 ;土壤全磷含量 ,经 3a水耕利用后可从荒地红壤的 0 5gkg- 1提高到 1 3gkg- 1,表明通过施肥可使红壤磷素快速积累 ;而在水耕利用过程中 ,红壤稻田土壤的钾素含量呈下降趋势 ,经 80a利用的红壤稻田 ,0~ 1 0cm土壤钾素含量仅为荒地红壤的 80 % ;全铁和游离铁的含量也呈下降趋势。随着水耕熟化过程 ,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也明显升高。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土壤的各项性状指标的变化结果还表明 ,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要达到高度熟化的稻田土壤肥力水平 ,需要经过 3 0a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分和施磷量对旱作水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和磷素对旱作水稻的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表明 :土壤水分和施磷量对旱作水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有极显著的影响 ,且相互间的交互作用明显。旱作水稻 (包括种子 )的耗水量均以中水到高水和中磷到高磷时最高 ,耗水量在生长前期占全生育期的1 5 %~ 1 8% ,生长中期占 63 %~ 68% ,生长后期占 1 6%~ 2 0 %。水分利用率在苗期 (1 2 5~ 1 60gL- 1) ,以低水到中水和低磷到中磷时最高 ;中期 (2 2 2~ 3 5 6gL- 1)到后期 (1 68~ 2 0 8gL- 1) ,以低水到中水和中磷到高磷时最高 ;不同生长阶段的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均以生长中期 >后期 >前期。上述结果将为中国南方丘岗地区水稻旱作的水分和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测定分析了杭嘉湖地区400余份水稻土土样中氟(全氟、交换态氟和水溶态氟)的含量,对该地区水稻土中氟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基准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土中的全氟与可交换态氟含量均呈正态分布。水溶态氟的含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在5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河相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全氟含量最高,算术平均值为333.1mgkg^-1;海相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次之,为324.3mgkg^-1;黄壤和红壤性坡残积物最低,为245.4mgkg^-1。海相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含量最高,分别为1.55mgkg^-1和4.03mgkg^-1。不同类型的水稻土(渗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和淹育性水稻土)剖面中耕作层的全氟含量均高于亚耕层,而剖面中水溶性氟的分布规律则相反。初步确定杭嘉湖地区水稻土中氟的环境质量评价基准建议值全氟为413.9mgkg^-1,水溶态氟为2.54mgkg^-1。  相似文献   

17.
水稻土中铁氧化物的厌氧还原及其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曲东  张一平  Schnell S  ConradR 《土壤学报》2003,40(6):858-863
采用厌氧泥浆恒温培养实验 ,测定了添加 6种外源氧化铁后土壤中Fe(Ⅱ )和Fe(Ⅲ )浓度的变化 ,探讨了不同氧化铁的还原能力及其对土壤产H2 、产CO2 、产乙酸和产CH4 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定形氧化铁和纤铁矿易于被还原 ,两者的最终还原程度大体相同 ,但无定形氧化铁存在还原滞后现象 ;针铁矿、赤铁矿、Al取代针铁矿和Al取代赤铁矿难以被还原 ,表现出与对照相同的还原特征 ;铁还原能导致土壤中H2 和乙酸稳态浓度的降低 ,有效抑制了甲烷产生 ;添加Fe(OH) 3和纤铁矿后 ,Fe(Ⅲ )还原占总电子传递的贡献率由对照的 1 8.3 0 %增至 63 .3 2 %和 46.90 % ,而形成甲烷的电子传递贡献率由对照的 80 .92 %降至 3 5 .85 %和 5 2 .3 2 % ,Fe(Ⅲ )还原对电子的竞争消耗 ,使土壤产甲烷过程被强烈抑制  相似文献   

18.
东南红壤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针对东南红壤丘陵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区域PRESD系统构型方法对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1988~1996年间的农业发展可持续程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此前利用遥感等手段取得的评价结果对比,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以及红壤地区农业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障碍--水土流失问题,并因此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磷素是红壤地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红壤磷素形态与转化问题的研究,对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用Hedley方法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土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肥能明显增加红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和大多数形态有机磷含量;红壤中,对植物最有效的树脂磷和碳酸氢钠磷含量很少,铁铝结合态磷和残留磷含量很多;对有效磷(Bray磷)贡献最大的磷素形态是碳酸氢钠无机磷、铁铝结合态无机磷和存在于土壤团聚体内表面的有机磷。这对于了解不同施肥条件对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探索磷素消长规律、指导红壤旱地磷素管理等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分条件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BIOLOG碳素利用法、磷脂脂肪酸(PLFA)法和土壤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比较了三种水分条件(淹育、淹育晾干、非淹育)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育处理水稻土的脱氢酶、蔗糖酶活性明显高于淹育晾干和非淹育处理,并导致该土壤的基础呼吸升高。BIOLOG碳素利用法表明,非淹育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AWCD)显著低于淹育和淹育晾干处理。磷脂脂肪酸(PLFA)实验发现,淹育水稻土的真菌特征脂肪酸(18:2w6,9c)所占比例减少,真菌特征脂肪酸(18:2w6,9c)与细菌特征脂肪酸(15:0i+15:0a+16:0i+16:1w5c+17:0i+17:0a+17:0cy+17:0+18:1w7c+19:0cy)的比值下降;水分条件变化没有改变土壤微生物环丙基脂肪酸19:0cy的相对丰度,但非淹育处理的环丙基脂肪酸17:0cy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另外二种处理。BIOLOG碳素利用法的群落水平生理剖面(CLPP)和磷脂脂肪酸(PLFA)测定结果经聚类分析后,发现淹育和淹育晾干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较低的距离尺度可聚成一类,且与非淹育土壤具有明显差异。淹育水稻土与淹育晾干相比,尽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微生物的种群组成和活性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