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昌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结果表明,2001~2003年,南昌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LD50分别为2.9524g/头、3.1872g/头和3.3202g/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抗性倍数为10.36~11.65,属中抗水平;对三唑磷LD50分别为0.0461g/头、0.0535g/头和0.0624g/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抗性倍数为7.44~10.06,属低抗水平;对阿维菌素LD50分别为5.4673×10-4g/头、6.7208×10-4g/头和7.7841×10-4g/头,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抗性倍数为3.22~4.58,属相对敏感水平;对氟虫腈LD50分别为2.4709×10-3g/头、3.5162×10-3g/头和4.9181×10-3g/头,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抗性倍数为2.47~4.92,也属相对敏感水平。  相似文献   

2.
孝感市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水稻二化螟对沙蚕毒类杀虫荆抗性已达到中抗水平,针对这一状况,从药荆筛选、栽培管理、物理诱杀等方面开展了治理对策研究,有效延缓了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治理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已产生抗药性的二化螟为害,选取了9种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于二化螟卵孵始盛期以及1、2龄幼虫高峰期在江西临川、南城、余干的水稻田两次喷施,开展防治试验。药后调查各处理防效,发现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5%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当地已对氯虫苯甲酰胺和三唑磷产生抗性的二化螟,防效可达80%以上;720 g/L丙溴磷乳油+90%杀虫单可溶粉剂处理的防效次之,其他供试的药剂组合防效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对2011年~2017年湖北省水稻主产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等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变化趋势,以指导田间科学用药防控。  相似文献   

5.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2007-2009年采自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地水稻二化螟4龄幼虫对沙蚕毒素类的杀虫单、有机磷类的三唑磷、毒死蜱、苯基吡唑类的氟虫腈及微生物源的阿维菌素等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上述二化螟种群对5种杀虫剂抗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其中浙江、江苏大部分地区供试种群对杀虫单、三唑磷的抗性水平达40倍以上,已普遍产生高至极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产生的抗性水平达22倍以上,已普遍产生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对氟虫腈产生的抗性水平达6倍以上,已普遍产生低水平至中等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湖北孝感、四川武胜种群对5种药剂尚未产生抗性或为低水平抗性。本文还对二化螟抗性防控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安徽沿江稻区二化螟抗药性动态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明确其对杀虫剂的抗性是合理制定化学防治策略的依据.笔者通过2001~2009年安徽和县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和阿维菌素等4种主要药剂抗性的系统监测,分析了抗性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沿江稻区二化螟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部分地区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点滴法普查了江西省南昌、南城、永新、丰城、上饶、彭泽6县(市)二化螟种群4铃幼虫对4种(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供试二化螟种群对沙蚕毒素类农药杀虫单、有机磷类农药三唑磷已产生了较强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3.30~241.95、7.97~111.20;对苯基吡唑类农药氟虫腈和抗生素类农药阿维茵素部分地区也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88~16.47、3.70~9.90。本文还对二化螟抗性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二化螟不同种群和大螟对三唑磷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4年用点滴法测定了浙江杭州地区(富阳和余杭)和嘉兴地区(平湖、秀城和秀洲)二化螟、杭州富阳大螟等种群4龄幼虫对三唑磷的敏感性,以及各种群体内与抗药性相关酶系(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等)的比活力。结果证实上述地区二化螟种群对三唑磷产生了21.1~218.8倍的抗性,其中以富阳和平湖种群的抗性水平较高。二化螟体内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与三唑磷抗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则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增强和乙酰胆碱酯酶敏感性降低有关。大螟富阳种群对三唑磷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二化螟富阳种群,其抗性机制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2年江苏省二化螟抗药性检测及治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2年应用点滴法普查了江苏常熟、锡山、武进、句容、姜堰、高邮、楚州、宿豫、灌云及连云港 10县 (市 ) 12个二化螟种群 4龄幼虫对 4种 (类 )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 ,供试种群对沙蚕毒素类农药杀虫单已普遍产生抗性 ,且苏南种群的抗性水平高于苏北 ,常熟为最高 ( 16倍 ) ;对有机磷类农药三唑磷苏南地区种群为低水平抗性 ,其他地区均属敏感水平。目前二化螟供试种群对苯基吡唑类农药氟虫腈和抗生素类农药阿维菌素未产生抗药性。本文还对二化螟抗性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赣西北稻区二化螟发生特点及抗药性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二化螟近几年来,由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二化螟在赣西北稻区的发生渐渐严重,发生特点也有了新变化。表现为发蛾早、蛾峰多、蛾期长,长年为害重。因其发生连年加重,化学防治次数随之增加,用药量也加大。由于长期连续使用单一杀虫剂,使二化螟的抗药性上升。本文分析了二化螟在赣西北稻区上升的原因、发生特点,并提出了抗药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1985—1990年,对58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抗蝇性研究。经初筛、复筛,最后筛选出4个抗性较好的品种,以豫豆2号抗性最好。并测定了大豆品种(系)对豆秆黑潜蝇的扰生性、耐害性。分析了17种氨基酸与抗性的关系;对大豆不同品种主茎进行切片检查发现,髓部直径与主茎直径比值(X_1)、木质部厚度与主茎直径比值(X_2)与侵入虫量(Y)关系密切。其多元回归方程为:log■=1.3499+0.1694X_1-2.0719X_2  相似文献   

12.
苏南稻区二化螟上升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苏南水稻二化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粗秆大穗型品种的推广。栽培方式、抗性变化等因素对螟虫的上升也起了促进作用。根据苏南实际,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应采取以栽培避螟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沿江混栽稻区二化螟近年发生为害特点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据宿松县30a螟虫发生为害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近年发生特点是越冬场所广,基数大;发育极不整齐,蛾峰多,盛发期长;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被害症状多;三代发生为害加重。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明确减少越冬虫源、秋收灭茬、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的防治作用。提出药剂防治一代二化螟应改一次施药为一次重点,重发区补治、挑治。明确在新的发生情况下,各代的防治对象田、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种群突增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 1 999年对二化螟种群在攸县稻区种植制中周年数量动态变化、嗜性和为害特征的观察 ,不同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的效果对比调查 ,结合当地影响其种群发生和为害的多个因子的综合分析认为 ,气候偏暖、粗秆品种的扩种、药剂防效的降低、螟虫繁殖力的提高及种植制度和作业方式的变更是近年二化螟种群突增和为害加重的重要诱因。并提出了“依托农业防治 ,突出科学用药”的控螟策略以及“狠治一、三代压基数 ,巧治二、四代减损失 ,重治桥梁田降低转化率”的周年全程控害对策  相似文献   

15.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复合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嘉兴地区单季稻田二代二化螟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混合发生时,其复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y=0.0159X1+0.2456X2-0.2227(式中X1为二化螟枯鞘团密度,X2为稻纵卷叶螟虫口密度)。按照当前水稻生产水平,计算得经济允许损失L=2.3464。由满足0.0159X1+0.2456X2-0.2227=2.3464,测得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混合为害的1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为害水稻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9年在重庆巴县白市驿设置了三种不同肥力水平180个一代二化螟自然为害及18个控制螟害的隔离小区,4月30日至6月29日每隔5天系统调查了苗数、枯鞘株数和枯心株数的发生情况,收获时考种,建立了不同生育期苗数、枯鞘、枯心数对产量损失的二次回归模型。详细讨论了苗数、枯鞘和枯心数的消长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者采用室内外结合的方法,根据台湾稻螟幼虫、蛹、卵的形态特征,制定了台湾稻螟分龄分级标准,并按所测定的相应虫态历期,采用分龄分级法进行了3年的发生期预测验证,平均准确率达96.7%,用于指导大田防治1.93万hm~2,平均防治效果达85.8%。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三化螟发生期出现了主害代(三代)的发生期超常规拉长、峰次增多及发生期的阶段性模糊等新特点。分析原因,一是水稻栽培系统变迁,全程生育阶段模糊,使其种群发育不均衡性加大;二是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和虫伤株率提高,降低了三化螟种群发育的整齐性;三是冬季气温对不同龄期越冬幼虫成活率的影响不同,影响到冬后各代的发生期和峰次。据此提出了测报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0.
连作晚稻三化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三化螟幼虫在晚梗稻分蘖、圆秆、孕穗、破口期均能侵入,所形成的为害株数、为害类型和幼虫存活率与生育期有密切关系,为害丛、株增长呈S型曲线。分蘖期、孕穗—破口期引起丛、株为害率和损失率与卵块密度显著相关,每个卵块损失稻谷分别为59.11±2.99g、74.58±3.31g。考种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三化螟经济允许卵块密度为:分蘖期130—150块/666.7m~2,孕穗—破口期100—120块/666.7m~2;防治指标:分蘖期100—110块/666.7m~2,为害团50—60个/666.7m~2,丛为害率2.0%—3.0%,株为害率1.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