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玉米是东营地区秋季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迅猛发展,玉米需求增长迅速。根据本地区夏玉米生育期间气候特点、地力条件和黄灌区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促进东营黄灌区玉米丰产稳产的具体栽培技术,为本地区夏玉米种植提供技术保障,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达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确保产需平衡和粮食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东安  赵民军 《作物研究》2002,16(4):188-189
近年来,江华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粮食作物生产上适当调减水稻尤其是早稻面积,大力发展玉米、红薯、大豆等旱粮作物,其中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5年的2200hm2,2760kg/hm2发展到2002年的7000hm2,5250kg/hm2。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水平的提高,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越来越普遍和严重,日益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障碍。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1.1 病原玉米纹枯病与水稻纹枯病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菌丝初期无色,倒棍棒形,顶端生有4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卵圆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0℃左右,在10℃以…  相似文献   

3.
夏玉米几种生育性状异常的原因及对策庞淑萍,赵恒川,刘效文(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农技推广中心,淄博255400)1995年,临淄区夏玉米前期长势良好,但到生长的后期普遍出现空秆过多、结实不良、倒伏严重等异常状况,影响了夏玉米的产量。据测算,夏玉米比正常情...  相似文献   

4.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纹枯病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其危害日趋严重.系统地综述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表现、病原菌及致病因子、发病传播、危害损失、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研究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选育、鉴定综合性状好、高抗的玉米品种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应加强玉米纹枯病抗性机制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加强玉米纹枯病抗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的研究,同时广泛开展抗病性鉴定,为选育包括纹枯病在内的多抗性玉米杂交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顺德  黄业修 《玉米科学》1998,6(Z1):103-105
1994~1996年在玉溪地区玉米主产区对玉米纹枯病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在一般生产区可导致玉米减产5%~8%,在高产区减产可达17%;其发病与品种、种植密度、施肥及耕作方式密切相关;通过井岗霉素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探索出了在纹枯病发生初期的玉米大喇叭口末期用药土点“喇叭口”的施药新技术,不仅药效期长、防效高,而且可操作性强,比传统的喷雾法优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玉米纹枯病发生日益严重,该病株残体残留在田土表面土层较浅的区域进行越冬。为准确诊断玉米纹枯病,根据玉米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rDNA的ITS区间序列差别,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LZ-F+LZ-R)用于玉米纹枯病检测。该引物能从玉米纹枯病菌扩增到特异性的分子片段,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用来检测玉米纹枯病菌。采集田间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病株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提取其病原菌和土壤总DNA,利用上述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只有以R.solani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反应体系在PCR仪中进行扩增最终能扩增出1条460 bp左右清晰的特异性条带,其他菌株均无特异性条带。利用该特异性引物只能从受到该病害侵染的发病组织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对照及健康玉米植株均无扩增条带。接种该病原菌的土壤DNA也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表明特异性引物LZ-F/LZ-R可用于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对2002~2004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漯单9号属高产、稳产型玉米新杂交种,广泛适宜于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由于其子粒品质优良,推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试验小区人工接种和大田普查观测了玉米纹枯病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玉米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效,不同生育期施药防治效果有显著性差异,拔节期是玉米纹枯病的最佳防治适期。发病初期摘除病鞘、病叶能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危害,在施药的同时结合摘除病鞘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天津玉米机械粒收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天津玉米子粒脱水特征及影响机械粒收的主要因素,2015年和2018年在天津武清区开展春玉米和夏玉米田间试验,调查不同玉米品种的子粒含水率和机械粒收后的破碎率、杂质率及田间损失率。结果表明,春玉米收获时子粒含水率为16.4%~23.2%,破碎率为1.5%~3.2%,符合国家机械粒收标准。在本地区10月初播种冬小麦之前完全可以实现机械粒收。夏玉米在传统收获季子粒含水率为27.2%~42.2%,含水率过高导致的高破碎率是限制机械粒收的主要因素。当前种植的主要夏播品种无法满足玉米机械粒收的熟期与水分需求,需筛选早熟、脱水快的品种,或延迟冬小麦播种及采取冬小麦改种春小麦的种植制度调整,实现夏玉米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10.
抗黑粉病优质、高产夏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淑萍 《玉米科学》2001,9(4):073-074
近年来我区夏玉米发生黑粉病有逐年加重趋势,产量损失很大.2000年引进了部分优良杂交种与当地优质品种一起进行了抗黑粉病玉米品种的田间筛选试验,从中选出了6237、6238、沈单10、农大108和3303等5个适合我区种植且抗黑粉病等病害能力较强的优质、高产品种,为本地区今后有效减轻夏玉米黑粉病等的危害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高温胁迫对夏玉米产量及叶片超微构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缩短夏玉米的生育天数,降低夏玉米产量及叶绿素含量。随氮肥增加,高温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先降低后升高(在310.5 kg/hm^2氮肥下,高温处理玉米产量的降低达到27.2%、31.1%)。高温处理较对照维管束鞘细胞变大,高温处理维管束鞘细胞内的叶绿体出现淀粉粒,对照处理维管束鞘细胞内的叶绿体没有出现淀粉粒。高温线粒体及细胞核(被)膜开始解离,对照处理线粒体及细胞核(被)膜完整,说明高温条件下,玉米对氮的耐受力降低。高温处理叶绿体数、叶绿体基粒数减少及基粒片层数减少,叶绿体面积及叶绿体长/宽比值变小,高温处理较对照线粒体数先增加后减少。高温处理与对照叶肉细胞叶绿体内均未发现淀粉粒。  相似文献   

12.
春、夏玉米物质生产及其对温光资源利用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了春玉米和夏玉米在产量和品质、干物质积累、光温气候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春玉米比夏玉米平均增产1600kg/hm2,前者的子粒粗蛋白含量也显著高于后者。春玉米的高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干物质积累速率上,平均比夏玉米高15.8%,但年际间有一定的变异。春玉米对光温资源的占用率较高,但在光能利用率上并无明显优势。春玉米较高的产量潜力主要得益于营养生长期优越的光温条件以及较长的灌浆期;夏玉米灌浆期气候较适宜,但由于受冬小麦生育期的限制,产量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海拔下玉米生物学干重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半紧凑型玉米东单60和平展型玉米长玉13为试验材料,分别在重庆海拔220、530、1 300 m地区种植,测定玉米叶片、茎秆、叶鞘以及果穗干重的动态积累,研究不同株型玉米在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生物学干重的形成规律,并结合产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3种株型玉米的叶片干重均表现为高海拔地区持续上升至峰值,而在中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均先上升后下降,各时期变化总趋势为中海拔地区>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玉米茎秆和叶鞘干重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郑单958干重受海拔的影响较小,东单60干重达最大值的时期各不相同,长玉13在散粉期或灌浆期达最大值;果穗干重随生育时期推移呈直线上升至最大值,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子粒产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平展型玉米以中海拔地区最高。因此,应重视玉米育种和生产上海拔高度对玉米生物学干重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用不同品种,设置高、低两个种植密度,分析增密后春播与夏播玉米产量及机收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密后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穗粒数与粒重均呈下降趋势,但穗数显著增加,进而均显著增产,产量平均分别提高10.5%、14.4%。增密均显著降低了春播与夏播玉米子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子粒破碎率分别下降了0.9%、1.1%,损失率分别下降了1.5%、1.2%;增密对含杂率影响不显著。子粒含水量、子粒压缩破碎力与子粒破碎率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降低子粒含水量、提高子粒压缩破碎力可明显降低子粒破碎率;增密显著降低收获时子粒含水量、提高了子粒压缩破碎力。因此,建议湖北省春玉米与夏玉米均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主产区实际单产与区域试验单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并对两个区域实际单产和区试单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北方春玉米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并且以区域试验中的优势更加明显;黄淮海夏玉米实际产量与区试产量差距相对较小。2001~2007年,北方春玉米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分别为55300、94600kg/hm2,黄淮海夏玉米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分别为53900、82400kg/hm2。区试单产和实际单产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在黄淮海区二者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区域试验能够通过品种更新和推广、生产示范等促进实际单产的提高,但其带动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地区性差异和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控释肥对夏玉米的应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试验研究了控释肥和普通化肥对夏玉米产量、子粒品质、土壤性状以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有助于夏玉米干物质积累,提高夏玉米的穗粒数、容重和千粒重,比对照增产22.2%,比普通化肥增产4.3%;与施用普通化肥相比,施用等养分量控释肥更有助于提高子粒粗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提高肥料中的氮素表观利用效率、生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砂壤质潮土夏玉米适宜的化肥种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Agr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nc(ASI)推荐施肥、缓/控释肥、保水型复混肥和普通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SPAD值及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施用缓/控释肥和ASI推荐施肥增产效果较好,分别比农户习惯施肥处理增产11.0%和9.8%,保水型复混肥没有显著增产效果。夏玉米专用缓/控释肥养分缓慢释放可弥补砂壤质潮土保肥性差的缺点,能维持夏玉米各生育时期较高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夏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具有显著增产效果,是砂壤质潮土区夏玉米适宜的化肥品种。  相似文献   

18.
在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下,常规施氮270 kg/hm2且氮磷肥配施比为3∶1时,夏玉米叶片衰老较缓慢,花后光合能力较强,穗粒数增加,获得夏玉米高产;减量施氮33%并调整氮磷比为2∶1,可延缓夏玉米花后叶片衰老,提升花后光合能力,获得夏玉米丰产高效。综上,施用磷肥90 kg/hm2且维持氮磷配比为2∶1至3∶1,利于夏玉米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紧凑型夏玉米高产需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通过对紧凑型玉米亩产700~800公斤耗水量研究,明确了该产量水平需水量为280~300立方米,其产量与耗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通过对耗水系数、水分生产率分析,明确了紧凑型玉米用水经济,对水分利用效益高。通过研究,明确了高产水平后期阶段耗水量大、耗水强度高,抽雄后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一半;籽粒形成期耗水强度与开花期近似,平均日耗水分别为3.81和3.95立方米/亩,灌浆期日耗水仍较高,达到2.5立方米/亩左右。故高产栽培必须重视后期灌水。  相似文献   

20.
范兰  吕昌河  王学春  陈朝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2):1677-1684
为验证EPIC模型应用于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适用性,利用禹城生态试验站的试验观测数据对该模型参数进行了修订,构建了适合华北平原的模型参数数据库,并分别验证了2003-2005年冬小麦、2004年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产量模拟的精度与适用性。结果表明,EPIC模型对禹城站冬小麦和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决定系数均高于0.81;EPIC模型对禹城站2004、2005年冬小麦产量的模拟误差分别为1.61%和-2.56%,对2004夏玉米产量的模拟误差为-2.60%。因此,该模型模拟产量的绝对误差低于2.60%,适用于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