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引起的、危害极其严重的最具毁灭性的大豆病害之一.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宜时导致下一年大豆发生根茎腐烂.病原菌卵孢子也可以存在于患病种皮内,但其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卵孢子是大豆疫霉的主要传播方式.本研究中对大豆疫霉卵孢子的致死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使用60℃湿热处理大豆疫霉卵孢子20min或80℃干热处理大豆疫霉卵孢子20min,其萌发率为0,且死亡率为100%.  相似文献   

2.
进口大豆中大豆疫霉的检测及检疫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周肇慧等(1996)证实,大豆疫病可以种子带菌,并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存在于种子的种皮、胚种子叶里,且卵孢子只产生于种皮.它可以通过种子及病残体传播,也可以通过混杂在种子中的病土颗粒传播.  相似文献   

3.
大豆疫病卵孢子萌发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豆疫病PhytophthorasojaeKaufmann&Gerdemann作为典型的土传真菌病害,随病土远距离传播的卵孢子是病菌扩散的主要来源。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认为该病不能种传,周肇蕙和严进发现:通过人工接种大豆疫霉可以得到有卵孢子的病种子,认为该病可以种传[1~2],但种子中卵孢子的活性测定仍未解决。在大豆种子上产生卵孢子的大豆霜霉Peronosporamanshurica(Naoum)syd.ex.Gaum.与疫霉卵孢子形态很难区分,而卵孢子的萌发国内详细报道甚少,JimeneB等人曾报道过用土壤提取液…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病的检疫研究——种子带菌及检验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周肇蕙  严进 《植物检疫》1996,10(5):257-261
本文通过人工接菌和对自然条件下的大豆疫病种子的研究,证实大豆疫病可以种子带菌,并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存在于种子的种皮、胚和子叶里,且卵孢子只产生于种皮。提出大豆疫病种子检验只需检查种皮,以种皮里大豆疫病卵孢子存在与否为标准。采用MTT染色法测定种子带菌卵孢子活性,检查出存放3年的病种子里活性卵孢子占30%。  相似文献   

5.
通过霜霉威(Propamocarb商品名普力克)、甲霜灵(Metalaxyl商品名瑞毒霉)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6个菌株作用方式的体外测定结果表明,霜霉威浓度在2000ppm时对P. capsici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成,游动孢子的释放、游动及休止孢萌发、菌丝体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甲霜灵对P. capsici的各种孢子的产生及菌丝体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菌丝体生长抑制的Ec_(50)和Ec_(95)分别为0.5596ppm和2.1511ppm;对孢子囊形成抑制的Ec_(50)和Ec_(95)分别为0.1520ppm和15.0032ppm。0.1ppm的甲霜灵可显著抑制卵孢子的生成。但500ppm的甲霜灵对于游动孢子的释放和休止孢萌发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霜霉威和甲霜灵的体内活性试验结果表明,800ppm的霜霉威对辣椒疫霉菌的内吸保护防效达94%,1.0ppm的甲霜灵对该病的防效达100%。室内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灵与霜霉威对P. capsici没有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疫病的种子检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疫病是否可由种子带菌传病在国际上长期以来没有明确认识,种子检验技术更无研究报道。通过人工接菌和调查证实,大豆疫病可由种子带菌。提出大豆疫病的种子检验只需检查种皮,以KOH浸泡种子,即可检查出种皮里的大豆疫霉菌卵孢子、藏卵器和菌丝体。在种子检验中,必须严格区别大豆疫霉菌与大豆霜霉菌  相似文献   

7.
 通过霜霉威(Propamocarb商品名普力克)、甲霜灵(Metalaxyl商品名瑞毒霉)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6个菌株作用方式的体外测定结果表明,霜霉威浓度在2000ppm时对P. capsici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成,游动孢子的释放、游动及休止孢萌发、菌丝体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甲霜灵对P. capsici的各种孢子的产生及菌丝体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菌丝体生长抑制的Ec50和Ec95分别为0.5596ppm和2.1511ppm;对孢子囊形成抑制的Ec50和Ec95分别为0.1520ppm和15.0032ppm。0.1ppm的甲霜灵可显著抑制卵孢子的生成。但500ppm的甲霜灵对于游动孢子的释放和休止孢萌发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霜霉威和甲霜灵的体内活性试验结果表明,800ppm的霜霉威对辣椒疫霉菌的内吸保护防效达94%,1.0ppm的甲霜灵对该病的防效达100%。室内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灵与霜霉威对P. capsici没有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卵孢子在黑龙江省土壤中的越冬存活率及其与所处土壤深度和媒介的相关性,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将培养基及病残体中的大豆疫霉卵孢子分别接种到试验田框栽土壤表层下不同深处,检测其卵孢子的越冬存活率,同时在框栽中定量播种不含任何已知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大豆品种Sloan(rps),苗期调查其发病率。结果表明,大豆疫霉卵孢子在黑龙江省土壤中的适生性较强,可在5~15 cm深度土壤中安全越冬,越冬存活率高达81.67%~96.33%。卵孢子越冬存活率与其所处的越冬媒介关系不大,而与土壤深度有关。在5~15 cm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卵孢子越冬存活率增加。处于深层土壤中的卵孢子更容易打破休眠,进入萌发前的萌动状态。各处理间卵孢子越冬存活率的显著性差异并未在发病率上表现出来,说明除了土壤深度外,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植物霜霉病菌卵孢子的形态特征是霜霉菌分类的依据之一。因教学或科研工作需要,常须制作霜霉菌卵孢子的玻片标本,但由于霜霉菌的卵子产生于枯死或衰老的病组织中,用常规的制片方法镜检不到,须采用特殊的制片方法,才能制出理想的玻片标本。我们在实验室工作中摸索出几种不同的霜霉菌卵孢子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现介绍如下。1 葡萄霜霉菌 10月中、下旬,选已枯黄的  相似文献   

10.
土壤环境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卵孢子萌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土壤环境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卵孢子萌动的影响,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豆疫霉卵孢子以2 500个卵孢子/g干土的比例接种于无菌黑土中,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卵孢子的萌动率以明确其最适宜的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在此基础上,从5种类型土壤和5种轮作体系土壤中筛选适宜卵孢子萌动的土壤环境。结果表明,25℃土壤温度和30%土壤含水量最适合大豆疫霉卵孢子萌动,萌动率为95.78%;黑土和盐碱土分别是最适合和最不适合卵孢子萌动的土壤类型,萌动率分别为94.94%和14.67%;卵孢子萌动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 H值和Ca2+含量间无明显相关性。大豆连作田和玉米连作田土壤适合卵孢子萌动,萌动率为96.33%和95.00%,小麦连作田土壤不适合卵孢子萌动,萌动率仅为39.33%。  相似文献   

11.
玉米疯顶病传播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染色技术研究种子以及在病田中病残体作为玉米疯顶病初侵染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在病田采集的病穗籽粒、病株上基本正常穗籽粒和外观正常植株所结籽粒的种皮和胚乳中均检测到菌丝体 ,并且带菌率较高。病田种植品种的原始种子同样具有极高的带菌率。在适宜条件下 ,种植在病田的健康种子能够被病残体或土壤中的疯顶病卵孢子侵染 ,产生典型症状的病株。研究初步证明 ,携带病原菌的种子是玉米疯顶病远程传播的重要原因 ,植株病残体和土壤中病原菌休眠体的存在是病害持续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1症状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产生淡绿色病斑,后逐渐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颜色由淡绿色转为黄至黄褐色,病斑背面长出明显的白色霜霉。包心期若环境适宜,病斑可迅速扩大,使叶片连片枯死,从植株外叶向内叶层层发展、干枯,最后剩下一个叶球,造成大白菜严重减产。2病原及传播途径大白菜霜霉病是由十字花科霜霉菌侵染所致,病原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土壤及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种株及田间残余病株上越冬。翌年气温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侵染引起发病。3发生条件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大时,霜霉病极易流行;重茬地、低洼潮湿地、浇…  相似文献   

13.
指疫霉属真菌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e)Ito et Tanaka,寄主有水稻、麦类、玉米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其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属霜霉目霜霉科,通称霜霉病。 1975年以来,崇庆、邛崃、温江等县的小麦、玉米上发生了这一病害,重病田病株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和天津等地调查研究了大白菜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问题,并对幼苗的有限系统侵染现象进行了研究。卵孢子是初侵染的重要来源,华北和东北各主要白菜产区的白菜病叶和菜田土壤中存在有大量霜霉病菌的卵孢子。这些卵孢子可以侵染幼苗而引起发病,在田间形成初发病株成为再侵染的来源。田间卵孢子一年不止形成一次,春菜上形成的卵孢子到秋季即可侵染。种子带菌情况因地区而异。山东“胶州白”因种株上易罹病害,莢果组织中的卵孢子可以夹在种子间传播。1961—1962年在京津两地收集的种子上未检查到卵孢子。唯在部分春播采种的种子上,病菌菌丝可潛伏于种皮中并产生孢子囊。以菌丝在留种株上潛伏而在次年带到田间成为春菜初侵染来源的可能性仍需进一步研究。首次报导了大白菜幼苗上 Peronospora parasitica 的有限系统侵染可以达到第一对真叶。病菌从茎基部侵入后,菌丝向上扩展进入子叶和第一对真叶,但不进入第二对真叶。田间最早发生的病株大多是有限系统侵染的。这一发现对了解病害流行起点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南陵县单季稻种植面积16.0hm2,水稻霜霉病(Sclerophthoramacrospora)发病面积达13.09hm2。据9月6日水稻齐穗期调查,平均病丛率10.8%,最重田块达44.0%。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大。以杂交稻协优57最重,常规籼稻次之,糯稻最轻。由于感病植株后期死亡或不能成穗,所以对水稻造成的损失率和病丛率相当,损失严重。水稻霜霉病又称黄化矮缩病,属藻状菌纲,霜霉科,指梗疫霉属。以卵孢子和菌丝在越年寄主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近几年本县单季稻田有零星发生,一般对产量影响很小。该病发病适宜温度15~…  相似文献   

16.
霜霉属真菌(Peronospora(Corda)Schrdoter)较为重要的种有东北霜霉(Peronospora manshurica(Naoum.)Syd.),散展霜霉(Peronspora effusa(Grev.)Ces.),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烟草霜霉(Peronospora hyoscyami de Bary f.sp.tabacina(Adam)Sklichy)等。本研究对寄生霜霉、散展霜霉和东北霜霉3个种的孢子囊通过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自然死亡等多种致使孢子囊死亡的方法处理后,孢子囊的自体荧光现象和其萌发活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观察了干烟叶上烟草霜霉孢子囊的自体荧光现象和其萌发活性,得出了霜霉属真菌孢子囊的自体荧光现象和孢子囊的萌发活性呈反相关关系的规律性结论,说明检验孢子囊的自体荧光现象可以用于检验霜霉属真菌孢子囊的萌发活性。  相似文献   

17.
掘氏疫霉卵孢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种内菌株直接交配产生的卵孢子分别用0.1% KMnO4处理20分钟和0.3% H2O2处理2分钟在S+L培养基上(26℃)培养7天萌发率>70%。H2O2是本研究首次报道的一种刺激掘氏疫霉卵孢子萌发的处理剂,其效果略优于KMnO4。用KMnO4和H2O2处理均可有效地抑制卵孢子悬浮液中菌丝片段及菌丝膨大体的萌发生长。在一定时期内卵孢子萌发率随卵孢子保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保存30天和45天的卵孢子分别用KMnO4和H2O2处理萌发率最高。卵孢子保存期间有无光照对萌发率无显著影响,但卵孢子荫发时给予光照对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保存30天的卵孢子在光照下萌发率为60-70%,在黑暗中仅0-16%。卵孢子萌发过程中的光照条件以黑光灯8小时,日光灯16小时交替连续照射7天效果最好,其次为黑光灯单独连续光照,以日光灯单独照射效果较差。所测定的6种培养基中以S+L培养基对卵孢子萌发的效果最好,其次为V8+L和WA+L。蜗牛酶、纤维素酶、土壤浸出液和黄瓜果提取液对掘氏疫霉卵孢子萌发无明显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在宁夏高粱上发现一种新病害,经鉴定为大孢指疫霉引起的高粱霜霉病。与寄生在玉米、小麦、水稻上的大孢指疫霉3个变种Sclerophthoramacrosporavar.maydisvar.nov.,S.macrosporavar.triticinavar.nov和S.macrosporavar.oryzaevar.nov.形态比较,寄生在高粱上的大孢指疫霉有性器官比寄生在玉米、小麦、水稻上3个变种都小,初步认为是一个新的变种。  相似文献   

19.
德雷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cri)游动孢子接于白兰瓜(honey dew)叶片上,12小时侵入率达19.3%,96小时孢子囊形成数254.3个/cm~2;德雷疫霉 A_1型与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A_2型配对,接于白兰瓜叶上形成大量卵孢子。连续降雨和高温,或高温天气给瓜田灌水是疫病流行的决定因素。70%代森锰锌在低浓度时对德雷疫霉、辣椒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和卵孢子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畦栽培对烂秧防效达89.2%—92.0%,对烂瓜防效达100%。  相似文献   

20.
 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隶属于茸鞭生物界卵菌门疫霉属,由其引起的荔枝霜疫病是目前荔枝生产上一种最重要的病害,严重影响荔枝产量和鲜果品质。双组分信号途径在微生物中参与多种生命活动,但是在卵菌中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荔枝霜疫霉中鉴定到2个杂合型组氨酸激酶(PlHK1、PlHK2)和1个响应调控蛋白(PlRR1)。其在卵菌中是保守存在的,并且与真菌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功能域分析表明,PlHK1和PlHK2的C端额外的融合了1个磷酸转移功能域(Hpt),这与真菌和植物的存在显著差异。转录分析表明3个基因在荔枝霜疫霉侵染阶段上调表达,并且响应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以上结果揭示了双组分信号系统可能在疫霉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