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湛兰 《种子科技》2022,(10):100-102
为了加快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的健康发展,促进杂交水稻领域的科学技术革新,文章在分析总结杂交水稻发展现状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简述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重要性,并指出我国现阶段杂交水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带动种植效益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国际推广和品种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交水稻国际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在杂交水稻国际推广中.既要切实保护好又要充分利用好杂交水稻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3.
丁世勇 《种子科技》2008,26(4):9-12
杂交水稻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意识的一般能动作用。杂交水稻文化对湖南经济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湖南粮食安全的影响;二是对湖南外贸的影响;三是对湖南农村经济的影响。打好袁隆平杂交水稻文化牌,促进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二要做好“杂交水稻外交”文章,积极扩张对外经贸;三要抓好杂交水稻文化传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黔东南州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粮食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广杂交水稻是水稻生产发展的基本措施。2002年黔东南州农业局计划开展杂交水稻新组合推广,拟通过引进推广一大批在品质、产量、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良新组合,淘汰退化品种,促进黔东南水稻生产的发展。项目计  相似文献   

5.
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黎红  倪建平  陈乾  李西明 《种子》2013,32(2):56-60
杂交水稻是伟大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杂交水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种业的发展。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竞争日趋激烈,骨干种业实力不断增强,种子市场空前繁荣。但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缺乏新品种突破性和市场管理能力不强等诸多实际问题。整合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巨头,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化育种进程,把握水稻功能基因专利,突破现代机械化制种技术,以杂交水稻优势抢占国际水稻种业市场高地,将是杂交水稻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耕作与栽培》1994,(4):30-32
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简报贵州省安顺市农业局课题组我市属黔中稻作区,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使我市水稻生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大幅度提高。随着杂交水稻的发展,有的组合产生了退化现象。为了使我市杂交水稻生产稳步发展,1993年我们从外...  相似文献   

7.
通常水稻杂交是在田间进行的,易受品种和天气情况的影响,杂交工作者也十分辛苦。近年来,笔者在探讨水稻开颖机理的过程中,观察到水稻的开花是受颖花呼吸作用和颖壳内CO_2浓度控制的,发现大于5%的CO_2气体能显著地促进发育成熟的颖花开颖,而低温处理能抑制开颖,并把这些效应应用于水稻杂交中的父母本花时控制,取得成功,由此而建立了水稻的室内杂交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优势比较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是水稻生产大国,其总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二位,同时也是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量、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借鉴世界各国水稻生产经验,促进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科技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1中国及世界杂交水稻生产形势概述水稻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2002年世界水稻种植面积1.46亿公顷,总产量5.79亿吨,低于玉米(6.02亿吨)高于小麦(5.68亿吨),居粮食作物第二位。全世界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112个之多,但栽培面积主要集中在亚洲,占世界总面积的90%以上。当前发展水稻生产有两…  相似文献   

9.
吴继琴 《种子世界》2021,(12):0087-0089
杂交水稻具备明显的高产优势,在多年的研究与培育过程中,杂交水稻出现了较多新品种,不断优化了杂交水稻的产量、抗逆性与米质,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基础上,赢得了更多农户的满意度,创造了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虽然当前人们广泛接受杂交水稻,但新品种推广与研究方面依然存在待完善之处。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全面分析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做好选种、育秧、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更好地创新现代杂交水稻管理方式,实现安全、高效、生态种植,加快水稻行业的发展速度,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水稻的高科技种植。  相似文献   

10.
滕金如 《种子科技》2023,(20):65-67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有效助力了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发。为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栽培,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强化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及推广。基于此,主要分析与研究了新时期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措施,以期为我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菁  吕德安 《种子科技》2012,30(11):37-38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杂交水稻特别是籼型杂交水稻育种与推广得到快速发展,这既与杂交水稻总体上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有关,也与各方面对杂交水稻的重视以及种子企业追求利益的经营理念有关。与此同时,常规水稻育种与推广虽然相对削弱,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种子贮藏是杂交水稻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保持杂交水稻种子播种品质和生活力是推广杂交水稻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特别是延续杂交水稻陈种生活力,对缓解杂交种子供求矛盾,确保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具有积极作用。现根据多年来实践和外地贮藏经验,谈谈杂交水稻种子贮藏特性和质变规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培敏 《种子》2007,26(8):106-106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发展杂交水稻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稳步增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性强,操作严格,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其生产和发展。抓好制种过程中的各项关键技术和实施,对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尤为重要。1  相似文献   

14.
泸县位于四川东南部,是全国产粮大县,常年水稻制种面积达2000hm2左右,2013年7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本文结合对泸县杂交水稻生产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促进杂交水稻种子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樟树市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现状我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产量在全省排名前列,杂交水稻又是优势粮食作物,对粮食增产起着支撑作用。当地气候、农田、水利、交通等条件良好,促进了我市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发展,已成为我省制种大县。当前,我市应当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抓住国家支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机遇,加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提升种子生产能力,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市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自1983年正式开始建立,伴  相似文献   

16.
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从全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水稻生产是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因此,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研究和应用先进的实用技术,特别是现有成熟的,能有效确保品种在生产中高效生产的配套技术,乃是水稻育种和栽培当前和今后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制种的高效途径浙江省温州市种子公司(325005)叶曙光温州市是浙江省杂交水稻主产区之一,年种植杂交早稻2万公顷,杂交晚稻11.5万公顷,确保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事关重大。然而,由于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频繁,长期以来杂交水稻制种...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制种质量管理体系及措施安徽省绩溪县种子公司(245300汪良余程文娟胡玉堂杂交水稻制种的成败,决定于制种产量和质量。如果说产量是制种的效益,质量则是制种效益的保证,是杂交水稻制种的生命。十几年来,我们在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  相似文献   

19.
熊玉唐  黄俊明 《耕作与栽培》2001,(1):62-64,F003,F004
水稻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常年播种面积 73.3万hm2 ,总产 45亿kg ,面积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 ,总产约占粮食总产的五分之二以上。稳定提高水稻生产水平 ,对增加全省粮食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贵州近年来发展水稻生产的实践证明 ,在狠抓杂交水稻的基础上 ,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是促进贵州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 1992年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1998年推广面积达到 2 4万hm2 ,累计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达6 8万hm2 ,增产粮食 5 .1亿kg以上。为加快示范推广 ,促进全省水稻生产发展 ,确保粮食稳定…  相似文献   

20.
江南  林青松 《种子》1995,(2):46-46
10多年来,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对沪州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沪州杂交水稻制种单产一直较低,种子长期不能自给,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沪州杂交水稻制种低产的主要原因及其在高温伏旱条件下获取制种高产的可行性进行探讨。1沪州杂交水稻制种低产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