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牛放线菌病又称大颔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内、外源性慢性传染病。我国法定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规定,放线菌病为三类动物疾病,属人畜共患病。笔者于2004年3—5月份在宁夏某奶牛场诊治5例发病的牛只,结合该场以往10例患牛的发病情况及相关资料,将奶牛放线菌病的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奶牛感染放线菌病也比较常见。通过奶牛感染放线菌病的病例,分析了感染奶牛的放线菌种类、传播途径及发病机理、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放线菌病又称大合病,是各种家畜和人共患的一种多发性、非接触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慢性传染病,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希望动物门诊对就诊的8例牛放线菌病牛,其中3例西门塔尔牛,另5例荷斯坦奶牛,根据发病情况或发病年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诊断为牛放线菌病疾病.  相似文献   

4.
<正>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亚急性、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奶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内、外源性、慢性非接触性人畜共患病,以头部、颈部、颌下和舌淋巴组织内形成硬的结节肿胀和慢性化脓灶为特征。该病病程长,常规治疗用药量大且极易复发,如治疗不及时,患牛生长发育受阻,很快消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笔者在近两年的兽医临床实践中,接诊了12例奶牛放线菌病,均采用碘伏配合中医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外来良种奶牛引进的增多,牛只交易流动的频繁,规模奶牛饲养专业户奶牛的双芽焦虫病临床病例有所增加,已成为本地区奶牛死亡的主要原因。我镇专业户陈某饲养奶牛12头,1999年患双芽焦虫病,因自己误诊或治疗不当,死亡5头。魏某饲养奶牛5头,2000年患焦虫病死亡2头。焦虫病给当地奶牛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严重挫伤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几年来笔者根据双芽焦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确诊后,采用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阐述如下:1 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奶牛双芽焦虫病病原是双芽巴贝西虫,为双联巴贝西虫…  相似文献   

6.
正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亚急性、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奶牛放线菌病主要由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内、外源性、慢性非接触性人畜共患病,以头部、颈部、颌下和舌淋巴组织内形成硬的结节肿胀和慢性化脓灶为特征。该病病程长,常规治疗用药量大且极易复发,如治疗不及时,患牛生长发育受阻,很快消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本文采用碘伏配合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1病例简述玉溪某奶牛养殖小区2013—2014年先后有5头  相似文献   

7.
奶牛肠扭转的手术治疗奶牛肠扭转在奶牛场尚不多见,现将萧山湘湖农场的一头患肠扭转奶牛,经手术治疗而痊愈的病例报导如下:_1病史与临床症状病牛停食二天,曾用健胃剂与常规输液治疗不见好转,发病第三天患牛体温39.℃,心率80次/分、呼吸22次/分。精神差,...  相似文献   

8.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牛放线菌病的病原体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以2~5岁牛最为易感。  相似文献   

9.
封闭疗法治疗奶牛放线菌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是牛、马、猪和人的一种多发性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此病特点为头、颈、颌下和舌体的放线菌肿。牛放线菌是牛的骨骼的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有长成菌丝的倾向。本病主要侵害牛科动物,以2-5岁最为易感。受感染的牛只常见下颌骨肿大,界限不明显。肿胀部病初疼痛,晚期无痛觉。病牛呼吸、吞咽和咀嚼均感困难,泌乳奶牛产奶量下降,消瘦甚快。  相似文献   

10.
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牛最易感染,特别是2~4岁的牛容易发病,一般为零星散发.临床特征是患畜头颈部或其他部位发生化脓性和结缔组殚织增生性硬肿.笔者用二海全虫汤治疗牛放线菌病44例,有效率达96%,治愈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刘登堂  王海峰 《畜牧兽医杂志》2007,26(3):103-103,104
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为下颌出现放线菌肿,又叫大颌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疥癣病是奶牛常见的皮肤病,也是人畜共患的皮肤病。用一般方法治疗疗效差,且费力费时,治愈缓慢且愈后易复发。笔者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英特杀虫泰”肌肉或皮下注射,治疗奶牛疥癣病25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宋广增 《北方牧业》2009,(14):24-24
<正>奶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属的牛放线菌所致的一种亚急性、慢性增生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牛的面骨和颌骨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4.
牛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bovis)为散发性的慢性传染病。牛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是引起牛病的主要病原,以形成特异性的菌芽肿和慢性化脓灶,其脓汁中含有特殊的菌块称“硫黄颗粒”为特征。近年来,在我场治疗病牛12头,疗效理想,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G^+)和林氏放线菌(G^-)引起,前者主要侵害骨组织,后者常侵害软组织,主要表现为面腮、颈、颌下和舌坚硬瘤状赘生物——放线菌肿,严重时形成瘘管,侵害内脏器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散发性传染病。笔者自2003年至2004年共收治患牛26例,治愈25例,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牛放线菌病的病原体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以2~5岁幼龄牛最为易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奶牛酮病是奶牛体内糖类和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积聚大量的酮体,由尿液、乳汁和呼气排出,伴发低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特别是产后2~6周高产肥胖奶牛、经产3~5胎次奶牛多发。奶牛因患酮病可使奶牛在70d内少吃350kg干物质,而每少吃1kg干物质就少产1.94kg牛奶。同时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奶质变差及繁…  相似文献   

18.
来稿摘登     
笔者试用He—Ne激光治疗奶牛非化脓性放线菌病一例,现介绍如下。病例介绍1988年5月15日本场职工李××家,饲养的一头5岁丹麦黑白花奶牛患放线菌病。在应用碘化钾、抗菌素、局部涂药治疗十几天无效,反而病情恶化情况下,采用He—Ne激光治疗。选用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生产的HNZSQ-2氦氖激光照射器,输出功率25mW,波长6328(?),工作电流8—10mA。将被照射牛保定在六柱内,头部固定  相似文献   

19.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牛奶减产、奶质变差及繁殖力降低,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奶牛酮病的治疗原则是提高血糖浓度,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抑制酮体的生成。以替代疗法为主,再给以丙二醇和辅酶A等辅佐药物,并且疗效显著。通过营养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酮病的发生率。本文就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做以下论述,旨在对奶牛酮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牛放线菌病又叫大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它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两者引起的放线菌病组织不同,牛放线菌引起骨骼的放线菌病,林氏放线菌引起皮肤和软组织器官的放线菌病,尤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主,本病采取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