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内蒙古十大孔兑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内蒙古伊克昭盟境内自南向北汇入黄河干流的 10条山洪沟 (蒙语称孔兑 ) ,流域形态相似 ,沟道比降大 ,上游有大面积砒砂岩出露 ,中游是库布齐沙漠 ,水土流失严重 ,泥沙颗粒粗 ,流量大于 15 0m3 /s时含沙量均在 10 0 0kg/m3 以上 ,暴雨洪水常造成泥流淤堵黄河 ,曾使黄河干流断流 ,危害严重。主要治理对策是 :上游丘陵沟壑区 ,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加强沟道坝系建设 ,拦蓄洪水泥沙 ;中游沙漠区 ,引洪入沙 ,既治沙又减少泥沙下泄 ;滩山结合区 ,大力开展引洪漫地 ,减少入黄泥沙。  相似文献   

2.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深入剖析黄河水沙现状及成因是精准预测黄河未来水沙情势的前提与基础。为此,以黄河干流潼关断面以上4个主要干流水文站及7个主要一级支流把口站1950-2016 年水沙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剖析了黄河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及水沙主要源区变化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环境要素对黄河水沙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干流兰州、头道拐、龙门及潼关水文站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其中,年径流减幅17.93%~40.79%,年输沙量减幅均在46.74%以上。受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水沙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生减少突变;2)兰州-潼关区间年均径流量沿程变化表现为由总体递增状态向递减趋势转变,年均输沙量递增状态虽未转变,但递增幅度平均减小90%以上;3)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由头龙区间向龙潼区间发生转移特征明显,龙潼区间水土流失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4)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水沙锐减占据主导作用,平均贡献率达到90%以上。而上游兰州站年均径流量受气候影响较大,贡献率达到66.57%。研究结果可为深刻认识黄河水沙时空现状及成因提供依据,并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区位方向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泥沙配置状况及其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沙运动过程和水沙分布特点,给出了流域泥沙配置单元,指出流域泥沙配置单元的配置量随着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径流条件等不断变化;1950—1999年,流域水土保持滞沙、水库拦沙、河道滞沙、两岸引沙用沙、河口淤积与入海泥沙等配置单元年均配置沙量占流域产沙量(17.63亿t)的14.24%、14.05%、12.19%、10.56%和50.77%;阐述了水库拦沙多、河道淤积严重是黄河流域泥沙配置现状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指出流域水沙资源优化配置和泥沙资源化是维护黄河健康的重要途径;结合黄河下游长期泥沙处理与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包括淤临淤背、河道治理与河槽维护、引洪淤灌与土壤改良、灌区堆沙高地农田化、建筑材料转化、河口泥沙造地和疏浚泥沙利用、湿地塑造等。  相似文献   

4.
岔巴沟位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洲县,汇入无定河支流大理河。沟长26.2公里,流域面积205平方公里。从水土流失看,在该区有代表性。岔巴沟作为重点治理小流域和径流泥沙观测试验区,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用以分析由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引起的水沙变化,探讨引起变化的原因及由此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窟野河是黄河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一条多沙粗沙支流,流域内人类活动频繁,神府东胜煤田正在开发,其水沙变化发展趋势令人关注。经分析预测,神府东胜矿区一、二期工程排弃的土石数量为6.3亿t,1987~2000年平均每年增沙1130~1350万t;2000年前规划治理减沙效益为37.1%,减水效益为37.8%;一次洪水垮坝冲失的泥沙,将增加该次洪水泥沙量的13.3%~36.5%;河道淤积会加重防洪困难,其泥沙还可能集中排入黄河;丰水年份洪水泥沙有可能剧增,枯水年份水量进一步减少,甚至会出现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6.
红河流域泥沙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流域位于云南省中部和东南部,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选取元江干流和李仙江干流的控制站作为代表站,分析红河流域的河流输沙量及其演变规律。其结论是:植被较差、土壤侵蚀强度大且面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重点区域为红河干流上段、元江和蛮耗站区间,布固江上段,盘龙河上段。维护红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扩大植被建设面积,加强泥沙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泥沙的演变规律,为泥沙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下游河流健康的黄土高原土壤容许流失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分析前人有关黄河下游冲淤平衡时不同含沙量的临界流量和水体污染物质量浓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花园口、高村水文站逐日水沙资料,推算不同水文年黄河下游水沙冲淤平衡时的临界输沙量为平水年6.54亿t、丰水年8.83亿t、枯水年3.95亿t,平均6.44亿t。以氨氮和全磷为指标,分析三门峡、花园口和高村断面因水土流失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状况,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得到黄河下游河道达到Ⅲ类和Ⅱ类水质标准的临界输沙量三门峡至高村河段平均为7.93亿和5.20亿t。同时,以黄河下游河道水沙平衡和满足某一水质标准为河流健康的约束条件,结合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头道拐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和黄土高原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成果,推算黄河下游河道水沙平衡且分别达到Ⅲ类或Ⅱ类水质标准时,黄土高原土壤容许流失量相应为9.41亿和8.41亿t。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与水沙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植被破坏,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导致了全流域的水沙灾害。水沙灾害同样也会引发许多环境和经济问题,造成新的次生灾害和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水沙灾害的研究和治理已成为长江防洪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治理的主要措施是远近结合、全流域治理。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并在干支流修建水库、拦河坝等工程,实现近期减沙,中下游要利用泥沙使其成为宝贵资源,进行洼地沉沙,处理好泥沙淤积的部位问题。  相似文献   

9.
柳河为辽河下游右岸的一条多泥沙支流,是辽河下游的主要泥沙来源。以柳河主要控制站的径流泥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1957年以来柳河干流年际、年内不同时期泥沙特性的变化。柳河干流径流量、输沙量年际变化剧烈,上游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变化程度比下游变化程度大,同时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以1980年为转折点,之前各站无论是径流量、输沙量均很大;之后各站径流量、输沙量逐渐变小。即说明柳河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卓有成效。柳河干流从上游到下游沿程实测径流量急剧减小,而输沙量减小幅度不大。表明柳河干流区域土壤沙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较大。加强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嘉陵江流域水保治理水沙模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嘉陵江是上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是长江三峡水库重要的洪水和泥沙来源地,也是“长治 “工程重点实施对象.通过对典型支流和干流沿程主要站降雨径流和降雨输沙模型的应用研 究,分析了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同时应用统计预测模型、BP网络模型、双累积曲线预测模型,对嘉陵江流域未来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体系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皇甫川流域位于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在分析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工程的方法 ,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在参考规范性文件基础上 ,对工程建设进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可行性评价。结果表明 ,该建设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且经济上可行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99—2001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水土保持通报》连续3度进入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之列,且此2项指标值与全国排名位次不断上升,这说明近3年来《水土保持通报》的学术影响在不断扩大。《水土保持通报》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流域尺度不同水保措施减水效益分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 ,借助流域网格划分的模型计算方法 ,首次在流域尺度内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农业措施在减少地表径流中的作用分割开来 ,从而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提供数据基础。计算结果显示 ,在“六五”基础上王东沟小流域以梯田建设、土地平整、沟坡道路防蚀技术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平均减少地表径流 18.1% ,而在“七五”基础上以人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物措施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经济林果种植面积的农业措施共减少地表径流 10 .9%。这一结论说明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其治理应以生态、农业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14.
广西南流江水土流失与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宗光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57-158,207
通过水资源环境现状调查和分析,南流江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加剧水环境的恶化。为此,提出综合防治流域水土流失的措施和对策,必须加强宣传,加强预防监督,增加治理投入,才能治理好南流江。  相似文献   

15.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80年代以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使我国水土保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成功之路。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大流域与小流域、县与乡村户、点与面的结合 ,实现了治理与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体现了防与治的统一。小流域是大江大河产水、产沙的源头 ,是江河与面上联结的纽带 ,在小流域中修建的各种综合防治体系 ,是治本清源的做法 ,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形式。实践证明 ,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 ,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减水减沙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泾河、北洛河、渭河 ,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土壤侵蚀模数达 5 0 0 0~ 15 0 0 0t/km2 。采用“水保法”、“水文法”分析计算 ,1970~ 1996年 ,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 5 45 6亿m3,年均减沙 2 2 3 8亿t ,每年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泥沙淤积 1 5 7亿t。水土保持措施是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的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17.
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黄河上游公伯峡水电站建设具体情况,针对该区域内独特的地质、土壤和气候条件,在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施工区内,划分出了不同的治理区域。在分析该区水土流失成因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适合该区域内的主要治理措施,为黄河上游同类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四大片水土流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经济不发达,严重地制约了该地区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经过10年综合治理,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和种树种草,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商品经济,治理成效十分显,水土保持效益及经济效益明显,群众生活水平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区水沙来源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地区是青海省工、农、牧、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列入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黄河下游断流的日益严重,作为黄河水量主要供给地的青海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主要水文测站的资料,对境内水沙来源及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面积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3.4%,而径流量占47.5%,输沙量只占3.86%,是黄河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