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郑州地区冷棚栽培的羊肚菌品种,对引进的3个羊肚菌品种进行比较试验。通过对比分析3个品种出菇情况、产量、农艺性状和抗逆性,结果得出六妹13号菌株表现突出,适宜在郑州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桂南地区栽培的高温秀珍菇品种,从各地引进的13个高温秀珍菇菌株与当前桂南地区推广栽培的4个菌株进行比较试验,对比分析各菌株的菌丝的生长情况、栽培农艺性状、生物学效率等,以及测定不同菌株间的拮抗反应、抗青霉反应。结果筛选出HX13、HX14、HX10、HX8、HX9等5个优良的新菌株适合在桂南地区推广,淘汰HX3和HX1这2个表现差的当地菌株。  相似文献   

3.
<正>进入9月下旬以来,双孢菇生产中不出菇或出菇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就此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对广大食用菌种植户有所帮助。一、品种(菌株)选择问题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气候条件而言,双孢蘑菇宜选As2796等菌株。若引进新菌株,应将该品种的全部或同温类菌株进行品比试验,选出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品种进行推广,或留作商品生产。二、菌种质量问题引进菌种本身种性已退化;或制种技术欠缺、操作不规范使得其种性退  相似文献   

4.
秀珍菇品种筛选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龙 《甘肃农业》2005,(10):174-174
通过引进多个秀珍菇菌株所开展的品种比较试验,观察记载各品种杂菌感染数量,菌丝长满袋的时间,出菇日期,产量等多项指标,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5.
李锦龙 《甘肃农业》2005,(10):81-81
通过引进多个杏鲍菇菌株所开展的品种比较试验,观察记载各品种杂菌感染数量,菌丝长满袋的时间,出菇日期,产量等多项指标,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6.
海鲜菇工厂化瓶栽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考察国内外常见的5个海鲜菇主栽品种(编号1~5分别对应的是菌株来源为日本、日本、市售、市售、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并对其进行出菇比较,以期筛选出适宜工厂化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5种菌株间均有拮抗现象;酯酶同工酶试验表明,这5种海鲜菇菌株可以分为4类,即2、3号为一类,1、4、5号各为一类。5种菌株瓶栽出菇后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其中4号菌株菇形最好、丛高一致、菇盖均一性最好,且子实体产量居第2,生物学转化率达到77.5%;5号菌株菇形较好,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78.1%。因此可见,4号、5号菌株是适合工厂化瓶栽的海鲜菇菌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适宜天津地区生产栽培的优良高产切花月季品种,培育优良切花月季种苗,本项目开展了引进切花月季品种筛选和采后瓶插寿命试验的研究。研究方法采用观察记录,进行品种性状、适应性的研究,并在试验室测试不同品种的采后品质。本项研究首次引进一些切花月季新品种,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天津地区栽培的切花月季品种18个,掌握了其在天津地区的生长习性和性状表现,为发展天津的切花月季提供了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适宜山东地区栽培的平菇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地区推广的13个平菇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分析其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均为灰、黑色,出菇整齐、朵大肉厚,子实体多为丛生,菌褶细白;菌柄软硬程度、子实体颜色、转潮期等性状菌株间有差异。各菌株头两潮的转化率为88%-133%,出菇集中,头潮菇的产量高于二潮,两潮菇间产量差异明显。锡平1号两潮菇的生物转化率最高,为133.33%。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交配因子发生重组对食用菌发育的影响,探讨自交能否用于选育无孢/少孢食用菌品种。[方法]选用杨柳田头菇菌株YAASM0711为自交材料,以单核菌株生长速度为指标定向的选择了6种自交组合,对其自交F1代群体的质量性状(颜色、畸形、生长特性)、数量性状(形状、产量、大小、数目)以及交配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交配因子发生重组的单孢菌株自交后,后代群体遗传分化严重,大多数菌株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与农艺性状降低,从出菇形状上表现型分为正常菇和不正常出菇(形成畸形菇、无孢或少孢、不出菇),其中18%表现为超亲,对于超亲菌株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自交子代群体中的优势菌株加以利用。[结论]控制单孢生长速度快慢的基因与交配因子是连锁的,通过交配型与生长速度相关性筛选出发生交配因子重组的单孢菌株,交配出菇研究得出与孢子缺失或少孢发育相关的基因是隐性的,自交不仅可以得到与食用菌发育缺陷相关的基因材料,还可以选育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无孢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宜福建省罗源县窝口菌袋栽培的秀珍菇配套优良菌种,引进6个秀珍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分析各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子实体性状指标、优质菇比例、产出投入比等。结果表明:在生物学效率上,秀57菌株最高,为62.53%;其次是台秀P86,为61.8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优质菇比例上,秀57和台秀P86两菌株的A菇比例高,均超过70%,明显高于其他菌株。通过经济效益分析,秀57、台秀P86两个菌株的单袋利润较高,分别为1.13元和1.08元,其产出投入比均大于1.30。综合以上分析表明秀57和台秀P86两个菌株在供试菌株中表现优良,在产量、性状和优质菇比例指标上均较优,是适宜在罗源地区采用窝口菌袋栽培模式的两个应用型菌株。  相似文献   

11.
在高海拔地区对引进的3个双孢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表明,As2796菌丝浓白粗壮、生长迅速、抗杂性强、出菇较快,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两个菌株,出菇产量最高,为17.2 kg/m2,较其它两个品种增产2.7~5.0 kg/m2,适合高海拔地区大面积栽培。  相似文献   

12.
此次试验是为了对不同基质双孢菇的栽培工作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试验过程 中,所选择的栽培双孢菇菌株的基质数量为四种,分别为As2796、W192 和W2000 三种,栽培进行 中以及完成之后,对试验中所产生的产量以及生物的转化率子实体营养、经济效益等三项进行详 实的记录和分析。本次试验,在所选择的三个菌株当中棉籽壳配方基质的生物转化率是最高的, 稻草基质次之,玉米芯和玉米秸配方基质的生物转化率最低;从子实体营养的方面来看,在这四 种不同基质下栽培的双孢菇因菌株选择的不一致而导致非常大的差异性;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高温季节栽培平菇品种,选取10个耐高温平菇品种,以北京地区种植品种灰平260为对照,于北京地区高温季节6-8月做出菇试验。通过对菇型的调查,海南2号、高平09、夏抗50叶片薄、易碎且畸形,因此商品性差,不适宜种植;另外,通过对产量的统计与分析,早秋615、2008A产量表现突出且菇型好,表现出较好的耐高温性,夏秀990、夏丰1号、基因2005、江都71在北京35~40℃极高温期仍能出菇且菇型好,表现出极耐高温性,以上6个品种在产量上均优于对照灰平260,是北京地区适宜高温季节栽培的平菇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双孢蘑菇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筛选适宜新疆栽培的高产优质双孢蘑菇品种,为双孢蘑菇品种示范推广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主栽品种AS2796为对照,对引进的4个双孢蘑菇品种进行栽培对比试验,研究各试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特性和商品性等特征。【结果】品种W192和SBG003产量均高于对照AS2796(7.98 kg/m2),分别为8.34和8.30 kg/m2,产量增幅分别为4.54%和3.97%,同时这两个品种的菌丝生长健壮、洁白,气生菌丝少,子实体形态较饱满、品相较好。【结论】品种W192和SBG003在生物学特性、栽培特性和商品性方面较AS2796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茶薪菇不同栽培菌株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豫南地区生产较理想的菌株,对引进的7个茶树菇菌株进行栽培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茶薪菇2号、茶薪菇ASL、茶薪菇4号3个菌株农艺形状好,尤其是茶薪菇2号表现最为突出,适合豫南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麦秸秆栽培双孢蘑菇高产配方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秸秆为主料栽培双孢蘑菇,可使小麦秸秆变废为宝,拓宽双孢蘑菇生产原材料的来源渠道。以双孢蘑菇菌株AS2796为试材,选用稻草为主的培养料为对照,以小麦秸秆不同添加量设置了3个配方处理,研究了不同麦秸比例对菌丝生长情况、满袋时间以及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Ⅱ菌丝生长速度快,满袋时间仅为22.7 d,鲜菇产量高达10.5 kg/m2,为最佳培养料配方,即麦秸47.6%、牛粪35.7%、鸡粪11.9%、饼肥1.2%、尿素0.2%、石膏1.2%、过磷酸钙1.2%和石灰1.0%。  相似文献   

17.
了解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分布、利用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为高效、科学可持续开发利用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实现本地草菇栽培产业菌种质量提升提供参考。采用文献查阅、野外采集与种植场或市场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并分析广东地区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 Speg.)资源的组成和分布特点,草菇栽培种质资源的生产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产业发展趋势。广东极其适合小包脚菇类群的发生,已报道的小包脚菇类群多达 20 余种,占全国已报道小包脚菇种类的 70% 以上,目前利用的主要有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银丝草菇(V. bombycina)等,其余野生资源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本地区也是国内最主要的草菇栽培和消费区域,栽培历史悠久,然而栽培菌种资源混乱、菌种生产标准缺乏、没有专业的菌种生产企业等,珠三角及周边区域的草菇生产企业、种植户分散,缺少规模化的草菇生产导致该地区草菇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加快本地区野生小包脚菇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草菇优良菌种的菌株提纯复壮、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形成地区特色种质资源库,制定草菇优质菌种生产标准、培育专业的草菇菌种生产企业是当前广东地区草菇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水肥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了探索目前黄淮麦区高产麦田的水分高效利用模式,在安阳市采用以当地常规模式为对照的4种施肥灌溉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安阳市生态条件为代表的豫北地区,栽培模式1(N210 kg/hm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产量为5 847.0 kg/hm2,是小麦高产高效的较佳模式;其次为CK(浇4水),表明在4种栽培模式中,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是豫北生态类型区较为适宜的高产高效灌溉模式,与CK相比,该模式不仅省水、省肥、省工,而且产量较高,在豫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白灵菇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豫南地区种植这一新菇类的栽培季节、适宜温度、发菌期和出菇期的管理技术,并提出了提高白灵菇生物学转化率的高产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三级”优选法进行栽培实验.结果表明:芒萁、类芦等野草的蛋白质、脂肪、磷、钾、镁等的含量均比杂木屑高,是食用菌的优质培养料.用野草栽培的香菇、毛木耳和金针菇等食用菌产量高,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