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林草结合可持续复合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退耕还林林草结合可持续复合经营生产性试验进行了总结,筛选了8种林草结合模式,提出了值得推广的8种牧草,介绍了林草结合可持续经营的技术.并进行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
白银地区优良林草品种选择与林草复合经营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良林草品种的选择和林草复合经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引进的速生杨、速生柳各无性系间的扦插繁育和植苗造林成活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速生杨、柳苗期生长量与对照 (新疆杨、旱柳 )相比差异显著 ,90 %以上可当年育成一级壮苗 ,造林后速生杨、柳幼树初期生长量显著快于对照 ;引进的美国紫花苜蓿品种在林草复合经营中的品质和产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优势 ;林草间作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种植 ,林草复合系统中草的收益完全可以保证林木成材前幼林的抚育费用 ,并可实现盈利 90 0~ 15 0 0元 /hm2 。  相似文献   

3.
林草牧复合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草牧复合系统是复合农林业系统的重要类型。在总结林草牧复合系统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对复合系统生态效应、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分关系及经济效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今后林草牧复合系统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养分与水分竞争及系统优化模式的建立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川中丘陵高效林草复合系统的建立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中丘陵高效林草复合系统的建立与效益研究刘玉西(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林业局)川中丘陵素有“红色盆地”之称。人多地少,垦殖指数高,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土地资源十分宝贵。然而,非耕地的开发利用潜力却很大。据对遂宁市市中区调查,全区现有可供利用的非耕地10万余...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区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草复合系统是广义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模式之一。系统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加入了新的生产环节,从而能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初级产品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有益于改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促进林牧业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林牧业的相互渗透及生态经济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林草复合经营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赵粉侠等,1996;安树青等,2001)。  相似文献   

6.
林草间作经营在挖掘生物资源潜力、缓解农林争地、保护及修复生态系统、推进林农增产增收、石漠化及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为达到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节约林农生产经营成本,推进农、林、牧、副业的高效、和谐、健康发展,实现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文中阐述了在中国、亚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林草间作的研究背景、内容、类型及特征,分析了林草间作对土壤性状、养分、含水量及固土保肥的作用,总结归纳林草间作对经济、生物多样性、微气候、林木及其产品的效益分析,提出林草间作未来深入研究探索的技术手段及方向,可为林草间作的应用推广及系统性、整体性和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草间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间作牧草可以快速提高林草覆盖度,增加经济收入,是提高林地使用价值的一条新途径,受到了广大林农的欢迎,近年来在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并被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生产实践中还存在着树草种搭配不科学、林草经营主体不清、树草间距太近、树草间产生恶性竞争、牧草成活率低、草荒和病虫严重、林草综合效益下滑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林草间作的综合效益,我们对林草间作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探讨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经济振兴的关系,以及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产生的社会效益,以期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中林草模式效益评价与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择退耕还林模式、有效地利用坡耕地资源,对山区生态状况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通过对林草模式效益的评价以及对目前林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林草模式下林草长期共存的生态经济链发展方向、树种(竹)与草种选择和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三个代表”的高度,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文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大意义。退耕还林、恢复林草植被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性措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林业建设上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1.
小叶锦鸡是辽西地区优良的饲料防护林树种,该文对其生物量动态和粗蛋白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叶锦鸡饲料防护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山地阳坡林草间作模式的生物量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平地林粮间作模式次之,山地阴坡林草模式最低;平茬后2年生小叶锦鸡可食部分生物量最大,平茬周期以2年为宜;生物量年生长动态总体呈增大趋势,9月份出现最大值,粗蛋白的年变化总体是下降趋势,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可食部分生物量的粗蛋白总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此时饲料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九寨沟地震不同受损林地土壤理化特征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受损栖息地林草植被快速恢复模式的合理性,根据研究区震损程度,分析了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震损程度增强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随震损程度增加而升高,而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降低.因此,应根据不同震损地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问题与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和经营条件分析,提出适合金沙江流域不同海拔和立地条件的退耕还林的技术模式,论述了经济林模式、生态林模式、用材林模式和林草混交立体模式的适用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经营技术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柳杉林下两种牧草生长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川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发展林草复合模式的需要,选择"柳杉+多年生黑麦草"和"柳杉+苇状羊茅"两种林草复合模式,研究在不同密度柳杉林(2 222株.hm-2、1 667株.hm-2、1 333株.hm-2、1 111株.hm-2)下多年生黑麦草和苇状羊茅的净光合速率、草高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柳杉林密度的降低,两种牧草的净光合速率、草高和生物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但净光合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黑麦草草高和生物量在柳杉林各密度下差异显著(P0.05);(2)4种柳杉林密度下,两种牧草净光合速率均为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但随着柳杉林密度的降低,两者之间差值减小;(3)4种柳杉林密度下,黑麦草草高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苇状羊茅,且随着柳杉密度的增加,差值越大。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柑橘林下种植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湖北省内柑橘林下种植模式及其技术要点进行探讨,认为林粮(油)、林药、林菌、林草、林菜等5种林下种植模式适合湖北省柑橘产区应用推广,对提高柑橘品质和产量、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整体生态及经济效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采取路线调查法,在1990~2014年对武威东沙窝地区的喜鹊环颈雉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比较来说明该地区25年来两者数量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05年前,喜鹊数量明显下降,环颈雉数量显著增加;2005年后,喜鹊数量逐渐恢复和增加,而环颈雉数量逐渐减少。主要是因前期大量使用而后期控制使用剧毒农药和杀鼠剂,引起食物链中位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鼠、猫数量变化引起的。喜鹊环颈雉数量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干扰造成的。因此,要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干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使种群间通过天然食物链关系而健康共存。  相似文献   

17.
白灵海  贾宏炎 《森林工程》2009,25(5):19-21,31
广西凌云和都安岩溶地区几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试验研究一是林草模式,采用任豆加桂牧1号的混交方式,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2.77 m、胸径为2.10 cm。牧草种植当年即可采收,每年可采收5次,年平均产量150 t/hm2,产值达1.5万元/hm2。二是林果模式,采用任豆加山葡萄、肥牛树加澳洲坚果、香椿加大果枇杷的套种方式,任豆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2.74 m、胸径为2.14 cm。种植的山葡萄2005年初已开花并少量挂果,到第五年可进入丰产期。三是林竹模式,采用柚木加吊丝竹的套种方式,柚木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1.77 m、胸径为1.52 m,柚木林下套种的吊丝竹5 a达到丰产期。四是林药模式,采用香椿加金银花的套种方式,香椿混交示范林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1.72 m、胸径为1.36 m。3 a生单株鲜花产量可达0.5 kg,产值30元,亩产值达1 200元。四种综合治理模式均取得良好的生态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A study on the biomass of fine roo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ater-stable aggregates (WSA) was conducted in two herbaceous models, 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 + Lolium multiflorum (TL) and triploid P. tomentosa + natural grass (TN). Both of the model triploid P. tomentosa stands were four years old converted from agriculture. Unconverted steep slope farmland was used as a control sit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mass of fine roots (⩽ 1 mm) in different layers varied in the following descending order: upper layer, middle layer and lower layer, at approximate ratios of 50:30:20. The average annual biomass of fine roots in ryegrass was twice that of the mixed natural grass-forest land. The total amount of natural grass roots was 4.4 times that of the ryegrass mode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and the unconverted farmland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reas the amounts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big-particle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layers were much larger than those of unconverted lands. The amounts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natural grass-forest lands (TN mode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anaged grass-forest lands (TL model).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indicated that fine roots (≤ 1 mm)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and tota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agricultural lands to forest-grass lands is an effective way in improving soil anti-erosion capabilit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 43(5): 24–29 [译自:林业科学]  相似文献   

19.
沿海防护林是在沿海地区建立的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和灌木林,在防灾减灾、护岸固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景观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沿海防护林复合经营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复合经营模式配置、复合经营关键技术以及功能与效益等方面。文中通过总结我国既有沿海防护林复合经营模式和经营技术等研究成果,对今后海防林复合经营研究进行了展望:1)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紧密结合,重视复合经营项目的规划布局;2)提升复合经营科技含量,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研发;3)开展复合经营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提高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