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2.
利用离体叶片悬滴接种法,将2005年在重庆市各烟区采集分离的烟草赤星病24个代表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所有测试菌株均具有致病力,但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其中强致病力菌株5个,较强菌株8个,中等致病力菌株10个,弱致病力菌株1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20.8%、33.3%、41.7%和4.2%。这表明试验分离获得的大多数菌株致病力居中或偏强。对来源性不同的菌株的致病力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重庆各烟区菌株的致病力有所不同,而且同一烟区的菌株致病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离体叶片试验表明,赤星病菌不同病原菌株对烟草叶片的穿透生长能力与致病力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内蒙古马铃薯黑痣病菌融合群的组成及其致病力,从内蒙古13个县(旗)分离得到109株黑痣病菌,采用载玻片配对法和土壤接种法分别测定其融合群及致病力。结果表明,109株黑痣病菌中共存在8个融合群及亚群,分别为AG1-IB、AG2-1、AG3、AG4-HG-Ⅱ、AG4-HG-Ⅲ、AG5、AG9及AG-A。其中84株菌株为AG3,占77.06%;AG4-HG-Ⅱ和AG5分别为8株和6株,占7.34%和5.50%;其余5个融合群各不超过5株,所占比例均在5.00%以下。在84株AG3融合群中,从薯块分离得到52株,茎表分离得到32株;其它7个融合群共25株菌株均分离自茎表。除AG-A无致病能力外,其它融合群均可致病,AG3致病力最强,AG4和AG5次之,AG2-1、AG9和AG1-IB最弱。表明内蒙古马铃薯黑痣病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其优势融合群仍为AG3。 相似文献
4.
绿豆立枯丝核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菌丝融合群和致病力测定研究,对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绿豆种植区分离的90个立枯丝核菌进行鉴定。在90个分离物中有71个属于AG4,占供试分离物的78.89%,2个属于AG2-2,占供试分离物的2.22%,另外17个分离物与标准菌株不融合,占供试分离物的18.89%;属于AG4的71个分离物中,55个与AG4完全融合(占77.46%),16个与AG4不完全融合(占22.54%)。在温室条件下采用人工接菌法对40个代表性分离物的致病力进行测定,发现不同分离物对同一品种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分离物R3、R6、R9、R35致病力最强,分离物R23、R31-1致病力最弱。属于AG 4的分离物R3、R6、R9、R35与其他供试分离物致病力差异极显著;属于未知群体的分离物R20、R29和R24之间致病力差异极显著;属于AG2-2的分离物R21、R31-1致病力较弱,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不同菌丝融合群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北疆棉区采集了典型的棉花立枯病病苗及棉田土标样686份,按常规分离方法分离得到3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272个纯化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用标准菌株,通过载玻片菌丝融合试验测定,将纯化的272个菌株划归为3个菌丝融合群:即AG-2、AG-4和AG-5,分别占总菌株的6.24%、84.2%和1.1%。另有23个菌株不与任何标准菌株融合,占8.46%,说明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多核丝核菌的AG-4融合群。通过从10种不同配方培养基中筛选效果好的麦芽蛋白胨(MPDA)配方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将纯化获得的272个丝核菌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将多核的不同菌丝融合群及其各营养亲和群代表菌株在3种不同主栽棉花品种上(每品种都加不接菌的对照)进行温室盆栽致病力测定,结果以AG-4对棉花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非融合类,AG-2和AG-5虽致病,但并不致死苗,其平均病指数分别为94.9、81.4、53.1、43.5。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渗透压和pH环境对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致病力的影响,用Biolog PM 9~10代谢板中96种渗透压和96种pH环境培养烟草青枯病菌,并采用穿刺法接种于烟草离体叶片,测定不同环境下烟草青枯病菌对烟草的致病情况。结果表明,烟草青枯病菌可致病的渗透压范围包括1%~2%氯化钠、2%~3%硫酸钠、5%~20%乙二醇、1%甲酸钠、2%尿素、1%乳酸钠、20~100 mmol/L磷酸钠、10~100 mmol/L硫酸铵、10~100 mmol/L硝酸钠及10~20 mmol/L亚硝酸钠。可致病pH范围为5.0~8.0;当pH 4.5时,烟草青枯病菌在分别与L-正缬氨酸和5-羟色氨酸共培养时均可致病,与其余33种氨基酸共培养时则均不能致病;当pH 9.5时,烟草青枯病菌在与所有35种供试氨基酸共培养时均不能致病;烟草青枯病菌在葡萄糖苷、辛酸盐、半乳糖苷等10种化合物培养下均可致病。表明渗透压和pH环境会严重影响烟草青枯病菌的生长和致病力。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上立枯丝核菌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丝核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叶腐和茎基腐病在中国华北地区普遍发生,其中以河北、内蒙以及北京较为严重。2011~2018年,从华北地区不同省份具有典型叶腐和茎基腐症状的芸苔属蔬菜上分离获得95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分离物,大多数分离自发病植株的叶部,少数分离自茎基部。通过细胞核染色,87株菌属于多核丝核菌,另外8株属于双核丝核菌;经菌丝融合鉴定、rDNA-ITS区及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lpha, TEF-1α)序列分析,大多数多核丝核菌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2-1(74%),其他少数分别属于AG-1-IB(16%)、AG-4-HG II(2%)和双核丝核菌AG-A(8%)。温室条件下进行寄主范围致病力测定,各分离物对原寄主都表现出致病力,呈现典型叶腐或茎基腐症状;对其他作物的致病力差异较大。不同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AG)的菌株对寄主致病力大小存在差异,AG-2-1致病力最强,只有AG-A对叶部没有致病力。AG-2-1对寄主叶部的致病力和对茎基部的致病力呈显著正相关,AG-1-IB对寄主叶部的致病力和对茎基部的致病力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由丝核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叶腐和茎基腐病在中国华北地区普遍发生,其中以河北、内蒙以及北京较为严重。2011~2018年,从华北地区不同省份具有典型叶腐和茎基腐症状的芸苔属蔬菜上分离获得95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分离物,大多数分离自发病植株的叶部,少数分离自茎基部。通过细胞核染色,87株菌属于多核丝核菌,另外8株属于双核丝核菌;经菌丝融合鉴定、rDNA-ITS区及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lpha, TEF-1α)序列分析,大多数多核丝核菌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2-1(74%),其他少数分别属于AG-1-IB(16%)、AG-4-HG II(2%)和双核丝核菌AG-A(8%)。温室条件下进行寄主范围致病力测定,各分离物对原寄主都表现出致病力,呈现典型叶腐或茎基腐症状;对其他作物的致病力差异较大。不同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AG)的菌株对寄主致病力大小存在差异,AG-2-1致病力最强,只有AG-A对叶部没有致病力。AG-2-1对寄主叶部的致病力和对茎基部的致病力呈显著正相关,AG-1-IB对寄主叶部的致病力和对茎基部的致病力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DHN黑色素是许多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相关因子,为明确黑色素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三环唑和紫外线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了黑色素缺失的6个突变菌株,对突变菌株的生长量、产孢量、HT-毒素活性、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突变菌株产毒能力变化不大,但生长量下降,产孢量和致病力显著下降或完全丧失,野生型菌株的产孢量和侵染频率分别是突变菌株的30~50倍和5倍。突变菌株与黑色素共培养后,菌株M01-23a和M01-23b恢复了致病力,但病斑面积和侵染频率较小。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与致病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的归属情况, 2015-2017年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17个水稻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 分离获得水稻纹枯病菌214株, 运用水稻纹枯病菌的不同病原菌及融合群的特异性引物对214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病原菌种类和融合群鉴定, 并利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 对供试水稻丝核菌的融合群归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14株水稻纹枯病菌分属于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水稻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 菌株数分别为198株和16株, 占比分别为92.52%和7.48%。茄丝核菌菌株分属于2个融合群, 分别为AG1-IA和AG4, 菌株数分别为191株和7株, 占比分别为96.46%和3.54%。水稻丝核菌菌株均属于AG-Bb融合群, 菌株数为16株。不同年份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和地域分布无明显变化, 而不同地域间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种类及融合群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 AG1-IA融合群在中国东北三省各个水稻产区均有分布且均为优势融合群, AG4融合群在辽宁省盘锦市出现频率最高, 水稻丝核菌AG-Bb融合群在吉林省吉林市、通化市和梅河口市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部5省(市)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2005年,从我国冷季型草坪与暖季型草坪过渡地区的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草坪褐斑病的病株样本中,分离得到了43个立枯丝核菌分离物,其寄主包括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匍匐翦股颍(Agrostis palustris)、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按照Parmeter等的方法对该过渡带的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分离物进行了菌丝融合群的测定,结果表明,上述5省(市)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包括AG1-1A、AG1-1B、AG2-1、AG2-2ⅢB、AG2-2Ⅳ、AG-4和AG-5。不同省份、不同寄主草坪禾草的菌丝融合群类型略有不同,主要融合群类型为AG-1和AG-2。AG1-1B和AG2-1是草坪上首次报道的立枯丝核菌融合(亚)群。 相似文献
13.
从新疆11种豆科作物病株上或病株根围土样中分离纯化出250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DC),番红O KOH染色后观察细胞核数目,经测试全部菌株均为多核,用标准菌株测定融合群, 250个菌株分属为AG 1、AG 2、AG 3、AG 4和AG 5共5个融合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6.4%、33.2%、0.4%、32.4%和17.6%,营养亲合群判别结果表明,AG 1、AG 2、AG 4和AG 5下各有2个VCG,说明新疆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各主要菌丝融合群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丝存在遗传分化现象.从定西市马铃薯产区采集茎部和薯块病样80份进行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80株菌株中与标准菌株AG3融合的占总数的70.0%、与AG4-HG-Ⅱ融合的占15.0%、与AG2-1融合的占7.5%.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黑痣病,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选取9种杀菌剂进行药效评价.结果表明:30%噻呋酰胺悬浮剂EC50最低,为0.015 2μg/mL;其次是40%氟胺·异菌脲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其EC50分别为0.064 1、0.129 3和0.176 7μg/mL;EC50最大的是25.75%多抗·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为2.930 4μg/mL.田间拌种,30%噻呋酰胺悬浮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防效较好,达70%以上,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用离体叶接种方法进行稻纹枯病菌群体致病力和水稻抗病力测定,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图解分析发现,病菌群体的致病力呈现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特征,服从正态分布;菌株与品种的致病互作中,菌株间的差异、品种间的差异、以及菌株-品种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互作效应对致病反应的变异所起的作用很小,致病反应的变异主要由菌株效应的差异或者品种效应的差异造成;大多数菌株在品种“中浙优1号”上的致病力排序与在“特优524”上的排序趋势是一致的;大多数品种对菌株2008-126-2的抗病力排序与对菌株2008-88-1的排序趋势是一致的。依结果认为寄主水稻的抗病力也服从正态分布。基于这些分布特征和致病互作特征,可以认为,一般要体现病害差异的试验,水稻寄主应选用中等抗病力的品种,病菌应选用中等致病力的菌株。抗病育种实践中,进行品种资源抗病性评价时,可采用二步行策略,第一步先用一个中等致病力菌株对所有品种先行鉴定,第二步用一个强致病力(或弱致病力)菌株对高抗病力(或低抗病力)的品种再行鉴定。同理,病菌材料的致病性评价也可采用二步行策略,第一步先用一个中等抗病力品种对所有菌株先行鉴定,第二步用一个高抗病力(或低抗病力)品种对强致病力(或弱致病力)的菌株再行鉴定。品种抗病性(或菌株的致病性)的鉴定结果可以采用正态分布函数计算法进行分组归类。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分化与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为水稻抗病育种和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本文对采自13个水稻种植地区的29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和AFLP分析。结果表明9对AFLP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出396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87条,占总扩增带数的47.22%。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距离变化在0.50~0.92之间,平均为0.71,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UPGMA法可以将供试菌株分成4个AFLP聚类组群(Ⅰ、Ⅱ、Ⅲ和Ⅳ),相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基本上聚集在同一组群内,表明AFLP类群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较强的相关性。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性分化较为明显,并且AFLP类群划分与菌株的致病性鉴定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