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稻不同氮肥用量与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与密度对寒地水稻的影响。通过调查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稻株的主茎与分蘖的生育进程情况,研究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群体构成关系、生长量构成关系、产量构成关系、品种构成关系及叶龄进程关系。  相似文献   

2.
3.
通过栽培密度和氮肥施用量试验,得出密度45.0万根/hm^2、施纯氮165.0kg/hm^2时,各处理产量、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性状和生育期特性均较优,该组合为水稻钵体旱育的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4.
为摸清氮肥适宜用量、氮肥分期和合理栽插密度,为指导大面积水稻生产提供支撑,2020年在昌宁县田园镇右文村实施田间小区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处理,同时研究氮肥减量、氮肥分期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30%且不施基肥的处理较对照水稻最高茎蘖数减少10.83%~24.85%、有效穗数减少9.60%~12.28%、产量减少5.22%~6.24%、效益降低3.75%~6.13%;减氮50%的处理较对照水稻最高茎蘖数减少3.05%~12.87%、有效穗数减少6.92%~8.71%、产量减少9.17%~12.35%、效益降低9.32%~11.30%;丛栽2苗的处理2、处理4较丛栽3苗的处理3、处理5水稻产量分别减少1.08%、3.50%、效益分别降低2.48%、2.19%。由此可知,氮肥对水稻分蘖成穗影响极大,水稻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产量及效益随施氮量减少而减少;基肥不施氮肥对水稻分蘖影响极大,幼穗分化期增加氮肥用量,对水稻成穗率和千粒重有较大影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以江门地区目前主栽品种金农丝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水平和栽植密度对生长过程及后期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氮肥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无肥区N0(0 kg/hm2)、低肥区N1(105 kg/hm2)、中肥区N2(150 kg/hm2)、高肥区N3(195 kg/hm2);栽植密度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低密度D1(18万穴/hm2)、中密度D2(22.5万穴/hm2)、高密度D3(27万穴/hm2).通过晚造栽培试验表明,施氮量105 kg/hm2、栽植密度22.5万穴/hm2最有利于金农丝苗在江门地区晚造种植中发挥其高产潜力,为农户节支增收.  相似文献   

6.
基本苗密度和氮肥管理通过调控水稻植株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发育,最终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生产上最直接有效的栽培手段。明确水稻产量和品质对基本苗密度和氮肥管理的响应特征与机制,并加以创新利用,因地制宜集成密肥调控实用栽培技术,对实现水稻绿色优质丰产、高效节本抗逆多目标协同生产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介绍在基本苗密度、氮肥管理的影响下,水稻产量构成以及品质形成的特征、变化规律与协同性,探讨基于缓控释肥技术的氮肥减次施用与基本苗密度配套的水稻节肥省工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与前景,提出水稻产量与品质效率协同提升的密肥调控机理和技术及年度重演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控混肥和密度调控技术等创新突破方向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水稻现代化栽培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氮肥与密度互作对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前期施氮量、穗肥用氮量、粒肥用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5个因素对粳稻“垦鉴稻1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试验因素对产量既有单因子效应又存在互作效应;前期施氮量、穗肥用氮量和调节肥施用时期对产量作用显著,且前期施氮量和穗肥用氮量的互作对产量的作用仅次于前期施氮量对产量的单独作用;穴距对产量的作用不显著.适当增大前期施氮量可提高群体有效穗数,获得高产;也可以通过协调前、中期用氮量的关系对产量构成因素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守富 《农技服务》2008,25(7):41-41
氮肥运筹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氮肥运筹不仅使水稻产量提高和品质得到相应的改善,而且能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少施肥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甬优1540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明确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甬优1540生育进程、分蘖动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有效穗增加,而每穗总粒、结实率呈减低趋势;但氮肥水平过高会造成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不利于高产。移栽密度对经济性状与产量影响较大,密度过小,成穗率较高,有效穗偏少;密度过大,成穗率下降,结实率偏低,同样不利于高产。[结论]要达到高产水平,甬优1540以氮肥用量240 kg/hm~2、移栽密度24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数字化考种机并结合人工考察对杂交水稻群体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考察,构建了一套不完全双列杂交群体,探讨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F1的杂种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表型、亲本的一般配合力、F1的特殊配合力和F1的杂种优势之间均表现出相关性。每个F1的表型值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该F1的特殊配合力均呈正相关,GCA和SCA对不同农艺性状的贡献率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F1的特殊配合力均和特定组合的产量的杂种优势显著正相关,且F1的特殊配合力对杂种优势的贡献更大;亲本一般配合力与F1特殊配合力之间呈负相关或者没有相关性,杂种优势与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杂合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在增施有机肥猪尿泡液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探讨不同施氮量对直播稻秀水123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地区当前土壤条件下,种植秀水123要获得最高产量,最佳氮肥用量为298.3 kg.hm-2,在此氮肥用量下,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可以达到较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硒肥与氮磷钾肥配施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长及硒吸收的影响,为水稻富硒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16(45)正交设计,4个试验因素分别为施氮量(A)、施磷量(B)、施钾量(C)和施硒量(D),各因素均设4个水平,对营养生长期水稻进行土壤盆栽试验.通过测定水稻生长性状指标(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分蘖数、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生物量和硒含量等参数研究不同处理组合和各试验因素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长及硒吸收的影响.[结果]水稻生长性状的各项指标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硒肥对水稻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最佳组合是施氮量为0.25 g/kg,施磷量和施钾量均为0.10 g/kg,施硒量为0.12 mg/kg,其能显著提高水稻各生长指标和地上部生物量及水稻硒含量(P<0.05);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硒含量均随着硒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氮肥是水稻生长的主导因子,氮磷钾肥和硒肥的配施能促进营养生长期水稻的生长及其对硒的吸收,增施硒肥能提高营养生长期水稻硒含量.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氮钾肥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设置氮钾肥不同施用量田间试验,观察对杂交水稻生育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茎蘖数、叶面积和叶重随氮钾肥用量的提高而增加;群体生长率、茎鞘重、穗重、总干物重和稻谷产量,与氮钾肥用量呈显著水平的抛物线型关系。杂交水稻对氮肥较敏感,宜按最高产量目标推荐施氮量,按最佳经济收益推荐施钾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每生产100 kg稻谷的适宜N、K2O用量分别是1.8 kg和1.6 kg。  相似文献   

15.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粳扬辐粳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株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公式计算的总施氮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植株吸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当季利用率有一个适宜值,应用斯坦福公式能较正确计算施氮量。在本试验获得10500kg/hm^2产量条件下,每100kg稻谷吸氮量为2.11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42.0%。  相似文献   

16.
水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1  
在田间条件下,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稻仅在分蘖-拨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约占总吸氮量的60%;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分别占总吸氮量的40%和24%左右。早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可从分蘖期-直持续到抽穗期以后,而晚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仅在分蘖期,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55%以上。在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和干物质总积累量方面,两系杂交稻比其它品种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别高出21%,46%和32%;在这些方面晚稻比早稻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晚稻的磷钾养分(尤其是磷素)利用效率比早稻高,晚稻吸收较少的养分而生产较多的稻谷。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各生育阶段的吸氮量与稻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中后期的磷钾吸收多为奢侈吸收,它与稻谷产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紫外(UV-B)辐射增强对营养生长时期粳稻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了粳稻营养生长时期光合电子传递和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及其参数的变化特征。试验材料选用‘沈农265’,试验方式为盆栽,设置对照组CK(自然光照射)、处理组T1(自然光基础上增加5% UV-B辐射)和T2(自然光基础上增加10% UV-B辐射)。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在3个测定时期(移栽后第20、40、60 d)不同程度降低了参与光呼吸的电子流(Jo)和参与碳还原的电子流(Jc),增加10% UV-B辐射对于Jo的抑制作用大于增加5% UV-B辐射,不同程度增加了光呼吸电子流占比;UV-B处理对Rubisco氧化速率(Vo)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都不同程度降低了Rubisco羧化速率(Vc),且Vo/Vc呈上升趋势,与UV-B辐射强度呈正相关。UV-B辐射会降低粳稻OJIP曲线的P相值。3个测定时期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猝灭系数(qP)、光合电子传递相对速率(rETR)均减小,只有非光化猝灭系数(NPQ)升高,T2对Fv/Fm、qP、rETR的抑制作用大于T1。在营养生长时期UV-B辐射增强了Jo的比例,降低了Jc的比例,同时也降低了Vc,且随UV-B辐射的增强,改变的比例与速率增大,UV-B辐射最终会影响营养生长时期叶片的相对荧光产量。研究表明,UV-B辐射的增强,抑制了营养生长期叶片的光化猝灭程度,却促进了非光化猝灭速度,同时光电子传递速率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插秧密度的试验,初步探索了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对叶龄动态影响无明显差异,但促进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分蘖数,而插秧密度的增加分蘖数变少,株高也变低。对经济性状来看,插秧密度的增加,提高结实率和产量。S  相似文献   

19.
Germination and processing are always accompanied b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metabolic compositions of rice. In this study, polished rice (rice), brown rice, wet germinated brown rice (WGBR),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treated WGBR (WGBR-HTP), and low temperature-treated WGBR (WGBR-T18) were enrolled. An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assay isolated 6 122 positive ions and 4 224 negative ions (multiple difference ≥1.2 or ≤0.8333, P<0.05, and VIP≥1)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These identified ions were mainly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cluding the compounds with biological roles, lipids, and phytochemical compounds. In addition to WGBR-T18 vs. WGBR, massive differential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s were revealed between rice of different forms. Flavonoids, fatty acids, carboxylic acids, and organoxygen compounds were the dominant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Based on the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database, there 7 metabolic pathways (phenylalanine/tyrosine/tryptophan biosynthesis, histidine metabolism, betalain biosynthesis, C5-branched dibasic acid metabolism, purine metabolism, zeatin biosynthesis, and carbon metabolism)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brown rice and rice. Germination change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of porphyrin and chlorophyll, pyrimidine, and purine metabolisms in brown rice. In addition, phosphonate and phosphinate metabolism, and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 were differential metabolic pathways between WGBR-HTP and WGBR-T18. To sum up, there were obvious variations in metabolic compositions of rice, brown rice, WGBR, and WGBR-HTP. The changes of specific metabolites, such as flavonoids contributed to the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nti-cancer,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GBR. HTP may further improve the nutrition and storage of GBR through influencing specific metabolites, such as flavonoids and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20.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 GIAHS)保护的试点项目,该系统中最适水稻密度的选择关系到其更好地应用推广。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栽培密度开展了优化研究,分析3种水稻栽培密度(高、中、低密度株行距分别为20 cm×30 cm、30 cm×30 cm和40 cm×30 cm)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构成,记录3种水稻密度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密度(40 cm×30 cm)条件下的水稻分蘖数和生物量在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在3种密度中,低密度(40 cm×30 cm)下的水稻茎秆构成性状优势明显;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茎秆构成因子是穗长、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千粒重。水稻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时青田田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达到最高值4.54%±0.03%,极显著高于高密度(20 cm×30 cm)时的3.62%±0.04%。各水稻密度下的青田田鱼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 SR)无显著差异。基于水稻生长和综合效益考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采用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方式可以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同时获得更快的田鱼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