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小蚕共育,作为养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在我县基本普及。春蚕、夏秋蚕的共育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80%左右,对全县蚕茧单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县小蚕共育的主要型式是专用集中共育室,多年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技术管理办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之后,这种共育形式在部分地区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出  相似文献   

2.
谈文辉 《四川蚕业》2013,41(1):24-25,31
<正>为了生产优质蚕种,满足农村大面积生产的需要,种茧小蚕集中共育是其重要的一环。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充分说明了饲养小蚕的重要性。我院采取小蚕集中共育等有效技术措施,提出了共育室所必备的条件及主要技术要求,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确保种茧的产量和  相似文献   

3.
随着小蚕共育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变化,小蚕共育的经营已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小蚕共育在叶质、防病等方面出现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蚕共育的质量,必须开展小蚕共育专用桑树品种、培肥管理、防病及规模化共育技术等新问题的研究,建立与产业化共育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江安镇周庄村小蚕联户共育实践经验,总结了小蚕联户共育技术措施,以期为蚕农提供技术参考。按照"共育养小蚕,十天眠三眠"的目标要求,在共育之前把好消毒关,共育过程中控制好温湿度,做到良桑饱蚕,超前做好扩座和匀座工作,达到省工、省料、省桑叶,蚕好、茧优、产量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出一套适合平果县蚕桑发展的省力化高效小蚕共育技术,平果县2014年在马头镇驮弯村建立了1个省力化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示范点,该示范点在3年间为平果县新安、马头等6个乡镇的蚕农共提供健康小蚕8 885张,平均张种产茧量35.9kg,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实践得出,省力化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包括桑园肥培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控、蚕期的防病与消毒、小蚕精养技术以及小蚕售前与售后服务等内容。而完善的配套设施及技术是小蚕共育成功的保障,叠框式小蚕共育是一种能有效促进新蚕区蚕桑生产,提高设施利用率和劳动效率的实用技术,有利于新蚕区蚕农养蚕的稳产、高产和增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叠放式木框育的制作方法,分析了木框育与蚕匾育的成本,用叠放式木框共育小蚕比用蚕匾共育小蚕,节约蚕具制作成本55.1%、节省蚕室面积2/3、节约电费66.7%;解决了当前农村蚕室紧张、养蚕劳动力少的矛盾,促进了小蚕共育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在采用叠放式木框进行小蚕共育时要注意控制好温度与相对湿度,及时处理青头蚕,确保小蚕生长发育整齐。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棚养蚕的迅速推广,小蚕共育作为一项夺取蚕茧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措施就显得愈为重要.过去讲"养好小蚕一半收”,现在看来"搞好共育收七成” .为实现共育的苗齐、苗全、苗壮,我县自1998年以来针对大棚养蚕多的生产实际,对共育技术进行了几项改革,收到了提高共育质量的显著效果.其具体内容是: 1 共育室改简易小屋为养蚕大棚 针对原来部分共育室为小屋偏房,蚕室狭小、光线偏暗、通风不良、操作不便,造成下伏蚕增多易损失蚕苗,发生蚕病的状况,自1998年开始,在大胆实践的基础上应用养蚕塑料大棚加以改造配套,进行小蚕共育,达到了温湿易控、方便操作、光线、通风良好的目的, 提高了小蚕发育整齐度,降低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报告了近年来掘港镇小蚕共育体系中出现的共育室及设施老化、共育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不齐,共育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小蚕共育质量下降,共育体系难以维持。笔者认为小蚕共育是当前及今后稳定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资金、技术扶持,确保小蚕共育体系的稳定,充分发挥小蚕共育在蚕桑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当前现代蚕业生产的一种先进养蚕组织形式.介绍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特点以及在安徽省的岳西县、潜山县等地推广与普及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的经验,并结合现代蚕业粗放型生产的特点,总结了小蚕共育的相关技术措施和在安徽省主产县的推广成效,旨在建立一种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新模式,为优质、高产、高效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小蚕共育模式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蚕技术,是小蚕共育户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将娇气难养存活率低的小蚕集中在一起饲养,目的在于提高养蚕成功概率,解决农村养蚕难的问题,但是伴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因此文章围绕小蚕共育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意见.  相似文献   

11.
<正>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市农村养蚕普遍采用了小蚕集体共育和联户共育两种基本形式,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巩固和发展。1996年春蚕我们利用分工卸甲乡的机会,对这两种育蚕形式的养蚕成绩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调查和分析。 我们调查了卸甲乡陈庄村的集体共育和南徐村的小蚕联户共育,以柏家村5组小蚕散发到各户为对照,具体养蚕成绩和经济效益见下表:  相似文献   

12.
杨昌旭 《广西蚕业》2002,39(2):29-30
小蚕共育技术是我县近年全面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经几年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养蚕经济效益 ,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和接受。为使这项新技术更完善 ,笔者认为有必要更进一步地规范共育设施和饲养技术标准 ,使小蚕共育质量不断提高。1 物色好“小蚕共育员”是提高共育质量的基础小蚕共育操作员简称小蚕共育员是一个园区范围蚕农的技术骨干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蚕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因此 ,物色和选定好小蚕共育员意义十分重大。1 .1 小蚕共育员及共育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小蚕共育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小蚕共育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蔡卫中 《蚕桑通报》1994,25(3):59-60,51
影响共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江苏省通州市兴仁区多指站蔡卫中小蚕专业共育是保证养好小蚕的有效措施,多年的实践证明,它具有省工、省叶、省成本的特点,有利于消毒、管理等技术指导,有利于提高单产、提高茧质。小蚕共育的好环最终会影响蚕茧质量,“养好小蚕一半收”...  相似文献   

14.
杨芳  吕勇 《广西蚕业》2013,(4):25-28
根据叠框式小蚕共育技术在广西蚕区的研究应用情况,比较该技术与传统蚕匾小蚕共育技术的差别,阐述做好眠起处理在小蚕共育技术中的重要性,并总结叠框式共育小蚕眠起处理的技术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叠框式小蚕共育技术。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分析当前小蚕共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相关的养殖技术与管理角度方面提出了对应的改进策略与建议,以期提高小蚕共育工作整体水平,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小蚕共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使蚕业生产的主力军越来越缺乏.家蚕饲养中技术性较强的小蚕期难以规范进行,较大程度地降低了蚕农经济效益,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是落实小蚕饲养技术要求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蚕业发展.笔者于2007年晚秋在江西省修水县征村乡洲上村进行雄蚕品种在农村的试养工作,将示范推广的雄蚕组织了小蚕共育饲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小蚕共育的实践和体会,归纳其主要管理和技术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7.
曾平 《蚕学通讯》2004,24(4):35-35,4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生长特点而推广运用的一项重大技术措施.目前我区已全部实现了小蚕专业化共育,但由于共育户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小蚕共育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达不到共育目的.为此,我们于2002年对全区小蚕共育作了一些改进,以加强共育户的责任心,提高共育技术水平和共育质量为目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介绍黄山地区小蚕共育主要技术措施,管理方法;从小蚕共育专用桑园、小蚕叠框式饲养管理、控制日眠和综合防病、净化饲养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为保证共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杭忠宝  杨斌 《江苏蚕业》2004,26(4):31-32
<正>东台市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在小蚕共育的蚕具,加温设施方面进行了革新,形成了小蚕叠式蚕台电气化共育的规范化技术,促进了小蚕共育率和共育质量的提高,为东台市连续多年蚕茧优质高产打好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小蚕共育是农村养蚕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加蚕农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先进养蚕技术。规范的共育管理及共育技术的落实更能体现出共育的优势,随着蚕业生产的发展,只有不断寻找一种适应发展的生产模式才能够促进蚕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做强做大蚕业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