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钙素对SA诱导番茄幼苗抗灰霉病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钙对水杨酸(SA)诱导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幼苗抗灰霉病的作用,采用‘L402’番茄品种,通过分别喷施8 mmol • L-1 CaCl2和5 mmol • L-1 EGTA后再喷施2 mmol • L-1 SA,3 d后接种灰霉病菌孢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番茄幼苗灰霉病病情指数、活性氧积累、主要防御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灰霉病菌孢子5 d后,SA处理的番茄幼苗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37.27%,Ca + SA处理较SA处理进一步降低18%;接种1 d和2 d后,叶片中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分别出现应激高峰,且处理间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Ca + SA处理分别提高33.05%和29.31%,EGTA + SA处理分别降低32.62%和46.34%;叶片中抗病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在接种病菌后也出现应激高峰,其中Ca + SA处理显著提高了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EGTA处理及EGTA + SA处理显著降低了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上述结果表明,Ca2+在SA诱导番茄抗灰霉病中具有正调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与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氯化胆碱是一种新型广效的生长调节剂,以10 mmol·L-1 氯化胆碱处理黄瓜幼苗可明显提高
植株的株高、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和叶绿素含量。诱导抗性机理研究表明:氯化胆碱处理后,黄瓜幼苗
体内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性及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丙二醛含量均明显上升。以白粉病菌分
生孢子接种经氯化胆碱处理过的黄瓜叶片,结果显示分生孢子萌发率较低,芽管较短,且新产生的分生孢
子串数量较少。用氯化胆碱处理黄瓜植株,可延迟和减轻黄瓜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枇杷内生木霉菌株P3.9是否诱导枇杷抗病性,对1年苗龄枇杷植株,设置枇杷根腐病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菌株P3.1、P3.5和P3.6直径5 mm菌丝块分别接种+内生木霉菌株P3.9菌剂10~6个/mL每株20 g拌土,另设单独接种木霉菌株P3.9菌剂,不接菌为对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微量法检测枇杷根部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外切β-1,4-葡聚糖酶和α-淀粉酶等8种酶活性。结果表明,木霉菌株P3.9与枇杷互作,促使枇杷根部过氧化物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极显著增加,几丁质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和α-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降低,苯丙氨酸解氨酶、β-1,3-葡聚糖酶和外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不受影响。枇杷根系几丁质酶活性降低,有利于内生木霉P3.9成功定殖于枇杷根系;枇杷根系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说明内生木霉菌株P3.9对枇杷根系有诱导抗性作用。木霉P3.9菌株与不同病菌菌株互作,相关酶活性变化多样,说明病菌菌株P3.1、P3.5和P3.6致病性存在差异,推断菌株P3.6最强,菌株P3.5最弱,菌株P3.1居中。  相似文献   

4.
豇豆枯萎病抗性与水杨酸互作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对豇豆枯萎病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对感病品种浸根处理后再接种(挑战接种)的幼苗发病率和对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浓度大于1.0mmol·L-1的SA处理4h后能显著地抑制豇豆枯萎病病菌孢子萌发;在1.0~10.0mmol·L-1范围内,随浓度的升高SA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大;在不影响豇豆感病品种幼苗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以5.0mmol·L-1的SA减轻幼苗发病率最为有效;豇豆感病品种经SA处理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升高,挑战接种后的酶活性变化比未经SA处理的上升早且快。  相似文献   

5.
以感病品种(老来少)和抗病品种(大油豆)为试材,在菜豆炭疽病菌侵染后的不同时间
(0、3、6、9、12 d)取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技术,对两者叶片中5 种防御酶基因(几丁质酶、
β-1,3-葡聚糖酶、SOD、POD 和LOX 基因)和HRGP 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β-1,3-
葡聚糖酶基因、SOD 基因外,其他4 种防御基因在接种前的原始表达量均是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接种
后,感病品种中的几丁质酶基因、LOX 基因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抗病品种在感病品种表达
量降到最低值(3 d)时达到峰值,在整个阶段(0~12 d)抗病品种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抗、感
病品种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POD 基因和SOD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整个阶段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但
抗病品种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以5 a生Own Choice品种为试材,研究赤霉素对澳洲坚果成花的影响。对用赤霉素处理植株与对照植株的花芽分化物候期进行了比较,并对花芽分化期间细根、枝条、叶片中的内源激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处理促进植株营养生长,抑制成花,花序伸长时期明显推迟,成花量显著减少,每节花序数量为1.45~1.52,而对照植株每节花序数量为2.55~2.60;澳洲坚果花芽分化期间,枝、叶中内源激素GA3、IAA水平下降,ABA水平上升,枝叶中较高的(ABA+ZT)/(GA3+IAA)比值可能有利于花芽分化;赤霉素处理使枝条、叶片中内源GA3、IAA含量增加,ABA含量减少,(ABA+ZT)/(GA3+IAA)的比值降低,但对根的激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以感病菜豆(油豆角)品种老来少和高抗品种大油豆为试材,在菜豆炭疽病菌侵染不同时间(0、3、6、9、12 d)内测定两者叶片中5种防御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SOD、POD和LOX)活性及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接种后抗病品种的防御酶活性和HRG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酶活性提高幅度较大的时期因酶种类而异,但都早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防御酶活性升高较慢且较抗病品种滞后。与感病品种相比,抗病品种POD活性变化幅度最大,而HRGP含量变化幅度最小。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接种前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感病和抗病品种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8.
用辣椒疫病菌生理小种ph3人工接种抗疫病的辣椒品系A5、A3和感病品系EC,并用生理小种ph1接种抗病品系A3,接种后分别测定和分析植株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和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疫霉菌后,抗病品系与感病品系体内4种酶的活性有明显差异,并显示出辣椒品系的抗病性与植株体内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伞形花内酯对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生长的影响;同时以美味猕猴桃‘布鲁诺’(Actinidia deliciosa‘Bruno’)为材料,研究0.5 mg · mL-1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品质和腐烂率,以及果实损伤接种P. expansum后病斑直径和抗病相关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伞形花内酯能够有效抑制P. expansum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体外);延缓猕猴桃果实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下降,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降低果实的腐烂率;降低贮藏后期果实损伤接种P. expansum后病斑直径,延缓棒曲霉素的积累,提高果肉几丁质酶(CHT)、β–1,3–葡聚糖酶(GLU)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编码这些酶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伞形花内酯处理有助于保持猕猴桃采后果实品质,并诱导提高果实对青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杧果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对其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台农1号’杧果(Mangifera indica L.‘Tainong 1’)为试材,研究了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杧果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50 μmol · L-1 MeJA采前处理显著降低了采收时的病果率和贮藏期的病情指数,抑制了接种炭疽病菌果实的病斑直径;有利于杧果贮藏品质的保持,提高了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延缓了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同时,采前MeJA处理可以提高杧果果皮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GLU)等防御酶的活性,提高贮藏早期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抑制贮藏后期H2O2和MDA含量的积累。这些结果表明,采前MeJA处理提高杧果抗病性和保持果实品质与激活杧果的防御系统及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促生菌NK1诱导白菜幼苗对炭疽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植物根围促生细菌NK1菌株为诱导因子,对其诱导白菜抗炭疽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菌株NK1灌根处理白菜幼苗后,叶片上病斑数及病斑面积较对照明显减少(P<0.05),对炭疽病防效达68%。不同诱导方法诱抗效果呈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种子处理+灌根处理方法的诱导效果最好。对菌株NK1诱导持效期的研究发现,诱抗效果以菌株NK1处理白菜植株后的第5 d接种白菜炭疽病菌时最好。此外,用菌株NK1灌根法处理白菜根部后,白菜根部与叶片组织中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较对照都明显升高(P<0.05),表明菌株NK1能诱发白菜对炭疽病产生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12.
红富士苹果叶片不定芽再生中激素、多胺和NO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春英  邵建柱  刘莹  徐继忠 《园艺学报》2010,37(9):1403-1408
以红富士苹果继代试管苗叶片为试材,对光、暗培养条件下叶片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内源多胺及NO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暗培养下内源ZR和ABA及内源多胺的水平显著高于光培养。叶片接种初期诱导细胞启动分化时ZR、IAA和ABA含量较高,细胞旺盛分裂期及芽原基形成期ZR和ABA含量较高而IAA含量较低。与光培养相比,暗培养下ZR/IAA和ABA/IAA均较高。在叶片接种初期(0~7d)内源腐胺(Put)、精胺(Spm)、亚精胺(Spd)以及内源多胺总量均达到峰值,并且在不定芽分化时期内源多胺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光培养相比,暗培养叶片的NO含量较高。红富士苹果叶片不定芽再生与其内源激素、多胺和NO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倍性西瓜植株发育时期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以同基因型不同倍性(2x、3x、4x)西瓜品种‘蜜枚’为供试材料,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西瓜植株生长过程根、茎、叶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和油菜素内酯(BR)5种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叶片中各个内源激素的含量均较高,而茎中含量相对较低;IAA、ABA含量在不同倍性西瓜的根、茎、叶中都相对较高,而GA、BR含量相对较低;5种内源激素含量在不同倍性间差异不明显,在各发育时期不同倍性间有差异。本研究初步阐明了不同倍性西瓜植株发育过程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为以后深入研究西瓜内源激素积累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BTH处理对不同生育期甜瓜抗白粉病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幼苗期、伸蔓期和幼果期的黄河蜜甜瓜为试材,研究了苯并噻二唑(BTH)处理对3个生育期甜瓜植株抗白粉病的诱导效应。结果显示:0.25mmol·mL-1BTH对幼苗期和伸蔓期甜瓜植株的诱导效果显著高于幼果期甜瓜植株,而伸蔓期和幼苗期植株之间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0.25mmol·mL-1BTH处理后,幼苗期甜瓜植株叶片中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在接种白粉菌后增幅最大,伸蔓期次之,幼果期最小;无论是诱导+接种的植株,还是只接种的植株,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高峰都随着苗龄增大呈现出不断推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氮营养与菜薹炭疽病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暹  陈晓燕 《园艺学报》2002,29(4):329-332
 研究了6 种氮营养水平处理对菜薹炭疽病及气孔密度、叶绿素和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氮营养水平的植株气孔密度最小, 病情指数最低, 而过高、过低或不施氮营养, 特别是高氮水平下更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 病情指数增高。炭疽病菌可破坏叶绿素的合成, 诱导可溶性糖的大量积累, 而适宜的氮营养水平可抑制炭疽病菌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和可溶性糖的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16.
沙藏埋枝处理对促进平欧杂种榛绿枝扦插生根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埋干黄化促进榛子嫩枝扦插生根的生理生化基础,为榛子及其他木本植物的扦插繁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平欧杂种榛为材料,对1 a生硬枝进行埋干催芽,获得基部黄化嫩枝,结合生长素处理,进行扦插生根试验并测定插穗营养物质、酚类化合物和内源激素含量。【结果】榛子黄化嫩枝的生根率显著高于非黄化嫩枝,黄化处理提高了榛子嫩枝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酚酸含量,降低了类黄酮和ABA含量,对IAA含量没有影响。在生根诱导初期,榛子黄化嫩枝的IAA含量极显著升高,IAA/ABA值显著上升,ABA含量变化不显著;未黄化嫩枝的IAA含量、ABA含量和IAA/ABA值没有显著变化。施加外源IBA后在生根诱导初期,黄化嫩枝的IAA含量升高了176%,IAA/ABA值极显著上升,ABA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未黄化嫩枝的IAA含量升高了75%,IAA/ABA值显著上升,ABA含量变化不显著。【结论】埋干黄化可以提高榛子嫩枝扦插的生根率,黄化处理促进了榛子嫩枝内源生长素的运输和对外源生长素的吸收转化,IAA/ABA值是衡量榛子嫩枝生根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杜梨组培苗生根诱导过程中内源激素、多胺类物质及相关氧化酶活性变化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以长势相近的杜梨继代苗为试材,筛选优化了生根培养基配方,分别在生根诱导0、3、7、10、15 d后,测定分析了基部茎段多胺类物质、内源激素含量及关联酶活性。【结果】(1)激素配比2.0 mg·L~(-1)IAA+0.5 mg·L~(-1)IBA的生根效果良好,IAA和IBA两种激素共同诱导杜梨生根效果要优于单一激素处理;(2)在生根诱导0~15 d内,精胺(Spm)和亚精胺(Spd)含量呈现下降→升高→下降→升高的变化趋势,腐胺(Put)含量则呈现出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内源激素IAA、ABA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第7天,GA含量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第3天,ZR含量呈现出下降→升高→下降的变化趋势;两种关联酶IAAO和PPO酶活性均呈现增高→降低→增高的趋势(;3)Spd与IAA、ABA、IAA/ABA IAA/ZR及IAAO酶活性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IAA与Spd、GA、ABA及IAA/ABA、IAA/ZR、PPO酶活性在α=0.01水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杜梨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2.0 mg·L~(-1)IAA+0.5 mg·L~(-1)IBA+7.5 g·L~(-1)琼脂+25.0 g·L~(-1)蔗糖;IAA/ABA、IAA/ZR比值增大更有利于杜梨不定根的发生;多胺类物质中Spd含量与杜梨不定根发生紧密相关;生根诱导后期,GA含量增加对杜梨不定根发生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白菜种子萌发热抑制的机制,以新收获的白菜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后熟、冷层积和植物激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作用,以及种子萌发和不同处理与细胞壁降解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萌发温度 ≥ 20 ℃时,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降低,热抑制的种子不表现次生休眠。后熟、层积和GA3处理能有效地降低种子萌发的热抑制;相反,ABA处理则增强种子萌发的热抑制。种子萌发过程中内切–β–甘露聚糖酶、β–甘露糖苷酶和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增加。与新收获的种子相比,后熟、层积和GA3处理增加上述3种酶的活性;ABA处理增加内切–β–甘露聚糖酶的活性,但不影响β–甘露糖苷酶和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在不同温度下吸胀48 h的种子的内切–β–甘露聚糖酶和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变化与随后种子的萌发没有直接关系。说明新收获的白菜种子具有明显的萌发热抑制,这种特性能被后熟、层积和GA3处理以增强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方式有效地解除。  相似文献   

19.
喷施GA3和2,4-D对留树保鲜脐橙落果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纽荷尔脐橙(Newhall Navel Orange)为试材,测定喷施GA3和2,4-D的植株留树保鲜果实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赤霉素(GA)、生长素(IAA)、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探讨内源激素与留树保鲜脐橙落果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能降低果实内源GA、IAA、ZR含量下降的速度,减缓内源ABA及ABA/(GA + IAA + ZR)的升高,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其中以20 mg · L-1 GA3 + 20 mg · L-1 2,4-D混合处理的效果最好,且留树保鲜应以60 d左右为宜。初步分析认为内源GA、IAA、ZR含量的下降,内源ABA及ABA/(GA + IAA + ZR)的升高加速了果实离层的产生,共同促进了留树保鲜脐橙果实的衰老脱落。  相似文献   

20.
王利国  李玲  范冬雨 《园艺学报》2005,32(6):1133-1135
 研究了墨兰炭疽菌的侵染过程以及墨兰叶片中几丁质酶和β- 1,3 - 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 炭疽菌接种12 h后开始产生侵染丝侵入墨兰叶片的气孔腔, 60 h之前炭疽菌菌丝在叶肉细胞的胞间隙蔓延, 从84 h开始, 炭疽菌次生菌丝侵入叶肉细胞内, 部分叶肉细胞解体。几丁质酶、β- 1,3 - 葡聚糖酶活性在接种炭疽菌后缓慢上升, 到84 h达到最大。表明炭疽菌侵入墨兰叶肉细胞的胞间隙和胞质中对几丁质酶和β- 103 - 葡聚糖酶活性高峰的出现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