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南中牟县万滩镇养殖池塘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河南中牟县万滩镇养殖池塘底泥中Cr、Cu、Zn、Pb、Cd和Hg等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并以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首要污染重金属Cr平均含量高达53.35mg/kg,超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国家标准最高限量幅度为6.7%;Cd含量在0.07~1.13 mg/kg之间,其平均值0.45 mg/kg未超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但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Ⅰ类;Cu、Zn、Pb、Hg含量范围分别7.98~40.31 mg/kg、30.24~80.22 mg/kg、11.29~24.50 mg/kg、0.08~0.17 mg/kg,平均值均未超过2项国家标准最高限值;以《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为评价标准,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表明,该地区的污染状态主要为警戒级和轻微污染级。  相似文献   

2.
养殖池塘污染底泥生物修复的室内比较实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运用投放复合微生物、微生物合酶菌液、添加营养促生剂、水底界面曝气等不同方法对养殖池塘污染底泥进行生物-生态修复;检测底泥及上覆水在不同生物修复技术作用下溶氧、氨氮、硝态氮、CODcr、TOC、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异养细菌数量和反硫化细菌数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据此评价不同修复技术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生物生态方法均对污染底泥产生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以VB997底泥营养促生剂组的综合修复效果最为理想,在为期60 d的实验中,底表水CODcr消除率达70.00%,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从12.00 kg/(kg.h)提高至45.60 kg/(kg.h),底泥表面形成1.80~2.20 cm灰白色氧化层。曝气组溶氧充足,底层DO一直保持在7.00mg/L以上,底表水CODcr消除率达69.25%,G值从14.30 kg/(kg.h)升高到34.20 kg/(kg.h)。实验同时表明,几种生物制剂和营养促生剂的添加能导致上覆水硝态氮和氨态氮含量的升高,促进浮游藻类的阶段性滋生。[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140-145]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铬、铅、汞、锌、铜的含量分别为93.6(50.3~172)mg/kg(干)、32.2(20.1~185.8)mg/kg(干)、0.136(0.009~0.742)mg/kg(干)1、09.4(61.1~235)mg/kg(干)和57.8(18~155)mg/kg(干)。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部分池塘中铜和汞的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铅的污染等级为安全级;锌的污染处于警戒线;铬、汞和铜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4.
沉水植物在养殖池塘中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体交换量较低、养殖密度较高的池塘中,养殖对象的活动会引起水中植物营养元素、氨氮等有害物质和有机物的积累,底质也因残饵和鱼体排泄物的堆积,耗氧量增加,导致整个水体的水质恶化,并对养殖对象的生长产生抑制。因此,如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微生物修复养殖池塘污染底泥的围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通过测定上覆水的多项水质指标、底泥总有机碳(TOC)、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底泥异养细菌数和反硫化细菌数等指标值,在野外实验围隔条件下比较了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微生物(FR-M)对污染底质的生物修复能力。微生物固定所用载体包括:纤维网状活性炭,生物活性炭,沸石和硅藻土(相应的固定化微生物分别标记为FC-M、 BC-M、ZE-M和DI-M组)。结果显示:固定化微生物对围隔内水质有间接影响,试验后期固定化微生物组(ZE-M、DI-M和FC-M组)的上覆水硝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BC-M组和ZE-M组上覆水中的COD值显著低于游离微生物组(FR-M)和对照组,说明固定化微生物有效削减了水底界面还原性物质的污染程度;与游离微生物或对照组相比,固定化微生物组(FC-M组、DI-M 组和ZE-M组)能更有效地降解底泥有机质。固定化微生物对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的影响明显,实验后期固定化微生物组((BC-M组、DI-M组和ZE-M组)的G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游离微生物组,说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运用显著提高了围隔底泥的生物降解能力;固定化微生物对围隔内底泥异养细菌总数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其它多种因子的综合影响所致。固定化微生物对底泥反硫化细菌影响显著,与对照组和游离微生物组相比,固定化微生物(尤其是ZE-M和BC-M组)能更有效地减少围隔底泥反硫化细菌数。本实验结果显示,利用载体固定微生物技术能显著提高微生物对污染底质的生物修复能力,其中以ZE-M和BC-M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正>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大量投饵的残料、生物排泄物和尸体等长期积累及泥沙沉积,使池塘底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底泥。池塘保持适当的底泥是必要的,因为底泥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一部分通过细菌分解使氮、磷等元素不断向水中溶解、释放;另一部分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向水体释放。通过这些过  相似文献   

7.
浅谈底泥对池塘养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振国 《水产养殖》2010,31(3):31-32
<正>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大量投饵的残料、生物排泄物和尸体等长期积累及泥沙沉积,使池塘底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底泥。池塘保持适当的底泥是必要的,因为底泥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这些营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Zn含量的变化趋势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连续4年对混养鱼塘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含量进行监测,并用3种不同方法分别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鱼塘表层沉积物中Cu、Zn的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但时间分布差异显著,Cu、Zn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高;表层沉积物中Cu、Zn的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64.8722和295.1020 mg/kg。Cu、Zn的4年均值地积累指数分别为0.996和1.864,污染程度ZnCu;Cu、Zn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均低于40,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为21.596,为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上覆水类型及流速对养殖池塘底泥耗氧速率(SOD)的影响,在实验室进行6组水池平行实验,实验期为2 d,采用6个装置相同的玻璃缸进行对照实验,分别选取自来水和池塘原水作为上覆水体,在实验过程中利用水泵对上覆水进行循环流动,调节水泵循环流量以得到不同的上覆水流速,并采用2台溶氧仪测定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上覆水水温和DO浓度,记录每次测量的对应时间点,测量间隔约为30 min。结果表明,当上覆水体为自来水和池塘原水时,在不同的循环流速下,SOD的范围为0.042~0.426 g/(m~2·d)。实验第2天各水池的SOD值较第1天均有一定下降,说明SOD随着水体中DO降低也相应减小,表明SOD与DO浓度有显著相关性。当上覆水处于静止状态时,其类型对SOD值有较大的影响,池塘原水在第1天和第2天的SOD值分别为0.426 g/(m~2·d)和0.297 g/(m~2·d),而自来水在第1天和第2天的SOD值均为0.258 g/(m~2·d),与上覆水体为自来水相比,有机物质含量高的池塘原水在第1天和第2天的SOD值分别高出65.12%和15.12%;当上覆水处于流动状态时,池塘原水的SOD为0.042~0.237 g/(m~2·d),自来水的SOD为0.045~0.252 g/(m~2·d),增幅仅为5.9%~15.0%,表明在此条件下上覆水体类型对实验水池的SOD值影响不显著。SOD与上覆水流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应最小的SOD值有一个流速较低值。  相似文献   

10.
以流溪河水库为对象研究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水库建库以来底泥重金属长期变化特征,结合已有历史资料、水质、水文及人类活动数据,分析了该水库底泥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记录。于2013年3月在流溪河水库采集泥柱,测定泥柱重金属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地积累指数和NYSDEC标准评价表明流溪河水库底泥早期重金属并未受污染,而在后期流溪河水库重金属污染逐渐加剧,部分达到中度污染程度。流溪河水库底泥对其流域内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做出了较好响应记录,与历史资料、文献记载具有较高吻合。底泥记录了水库5段重金属历史时期,第I时段较小的工农业规模不足以导致重金属污染;第II时段工农业规模相比前一时段有所增加但仍没有很大体量,也不足以导致水体大规模重金属污染,但底泥中重金属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长期输入开始缓慢富集;第III时段指示了人类活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出来,各重金属含量开始有较大增长。第IV时段初期底泥记录了一个显著的重金属含量上升过程,指示该时段重金属自然源已有限,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底泥重金属在该时段含量变化比较大,指示该时段是污染最严重时期;第V时段指示了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好控制,但由于前期污染积累,某些重金属含量仍要高于建库早期时段。该时段进入水库中的重金属主要仍是降低程度的人为污染及大气输送。古湖沼学方法能为水库水质有效管理提供长期数据支持及生态退化的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云龙湖水库沉水植被重建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营养化水体云龙湖水库利用小型围隔系统研究了沉水植被的重建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沉水植被重建后,围隔内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得到提高。栽种沉水植物的围隔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124.3个/L,平均生物量为1.46 mg/L;对照围隔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93.5个/L,平均生物量为1.20 mg/L;大库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55.7个/L,平均生物量为0.48 mg/L。围隔内生物多样性也有所增加,出现了大库中消失的物种,如奇异尖额溞和透明溞。  相似文献   

12.
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恢复中的作用及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阐述了沉水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恢复中维护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净化水质、抑制藻类生长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分析了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物衰退或消亡的原因、生态恢复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展望了沉水植物恢复在富营养化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虾池沉积物中3类主要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涂布法和MPN法测定了虾池底质下 0到 30cm深度范围内 3类主要细菌类群的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底泥中细菌主要集中于 0到 5cm的表层范围内 ,随深度增加 ,数量急剧减少 ,至 30cm深处所测到菌量已很少。底泥中的总菌量随养殖时间推移 ,逐渐增加 ,到养殖中后期 ,表层菌量增加至 10 6CFU/g ,表层以下 10~2 0cm的总异养菌量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也增加至 10 5CFU/ g以上。弧菌仍集中于表层。细菌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各层有机物和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产养殖存在的自动化水平低、增氧设备耗能高以及太阳能利用技术普及不足等现状,设计了一套以太阳能为主要动力来源的水产养殖智能增氧系统。通过研究太阳能供电系统各部分的组成结构、运行方式及特点,结合选定地点的太阳能资源情况,分析不同情形下太阳能的辐射强度,确定光伏阵列容量,计算系统每日发电量与负载用电量的匹配情况,以达到太阳能电池板容量的优化配置,并将其应用于智能供氧系统。系统采用基于ATmega128单片机的硬件电路,以及软件程序设计,运用电导增量法、三阶段式充电法、逆变电路等技术实现最大功率点的跟踪、蓄电池的智能充放电、逆变器SPWM控制、供电源自动切换和增氧设备自动启停等主要功能。结果显示,该系统能有效提高鱼塘增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实现水产养殖的环保化和自动化。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节省电能,能提高水体溶氧,可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硫化物污染及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中有机质、重金属、氮、磷、硫化物等含量的增加加重了沉积环境的污染。本文分析了海水养殖沉积环境中硫化物、有机质、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提出相应修复的方法。去除硫化物是修复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的重要途径,详述了去除硫化物的方法——生物修复法和沉淀法,并提出含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高铁酸盐等辅以絮凝剂的沉降法是养殖沉积环境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鳖的自然生活习性,人工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适当降低鳖的种群密度、提供足量的鳖喜食饵料,是养殖优质仿野生鳖的重要技术措施。试验显示:每1 hm2放养大规格鳖种(200 g/只)1500~2 250只,实行鳖鱼虾生态混养,符合健康养殖的要求,其管理难度较小,投入产出比可达1∶1.85以上,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河南中牟县万滩镇养殖池塘机械增氧技术单一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微孔式、水车式、涌浪式等几种增氧机的性能及使用方式,以达到提升增氧效果和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结果表明,该地区池塘溶氧含量高而利用率低,养殖户传统增氧方法不当。适宜增氧方式为:涌浪式增氧机适合在晴天下午使用3~6 h,可有效提升周边20 m范围内底层水体的溶氧水平;投食前后半小时开启和关闭微孔式、水车式增氧机,可提升投食期间投饵区溶氧水平1~2 mg/L,保证鱼群的进食效果;夜间搭配使用微孔式和低功率叶轮式增氧机增氧,可使微孔区域底层水体溶氧比不增氧状态高出1 mg/L以上。  相似文献   

18.
2014年至2015年,在陕西省的西安市、渭南市、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榆林市和铜川市采集草鱼、鲤、鲫、鲢、鳙、罗非鱼、乌鳢、俄罗斯鲟、鲶、虹鳟和大鲵等11个水产品品种共计274份样品,分别检测Zn、Cu、Hg、As、Cd和Pb 6种重金属(含类金属As)含量。这6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水产品肌肉中残留量分别为2.49~25.15、0.1L~2.15、0.000 15L~0.364 3、0.01L~0.161 9、0.000 1L~0.031 5和0.002 5~0.4 mg/kg(鲜重)。6种重金属在11种水产品中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我国限量标准,综合污染指数等级为Ⅳ级,污染程度属无污染,重金属含量总体状况良好。不同养殖品种间重金属的含量水平有一定差异,大鲵体内Zn的含量水平最高,其次为鲤、鲫、鲶及罗非鱼;鲫体内Cu的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其它鱼类,其次为鲤;Hg在乌鳢体内含量水平明显较高,其次为大鲵、鲢、鳙和俄罗斯鲟;As在虹鳟体内含量水平最高,其次为俄罗斯鲟和鲢。Cd和Pb的含量在11种水产品间无明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养殖水产品重金属含量目前虹鳟、俄罗斯鲟、鲢和鳙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相对较高,潜在污染风险相对较大,重金属指标中As和Hg的潜在污染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郊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2、3月对广州市郊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池塘表层沉积物中的TN和TP、含水率、TOM(总有机质)均明显高于珠江参照点,TN、TP、含水率和TOM分别为2.358 mg/g、1.643 mg/g、62%和9.9%;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磷形态主要是以HCl-P为主,占TP的45.8%,而珠江参照点则主要是以NaOH-P为主,占TP的66.1%.池塘表层沉积物中TN/TP与水体中TN/TP有近一个数量级之差,前者为6.27~16.37,而后者则仅为0.82~1.97,这可能与表层沉积物氮磷的循环特点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