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研究α–甘露糖苷酶(α-Man)基因在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功能,应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分别将含有甜瓜α–甘露糖苷酶基因超表达载体pPZP221-Man、两个RNAi载体pART-Man1和pART-Man2的农杆菌菌液注射至甜瓜绿熟期果实,通过观察果实成熟表型初步鉴定该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菌液浓度OD600 = 1.2时果实表型比率最高,在果实蒂部表型居多。α–甘露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与非注射部位相比,注射超表达载体部位的组织α–甘露糖苷酶活性较高,而注射RNAi载体的组织α–甘露糖苷酶活性较低。RT-qPCR结果显示,与非注射部位相比,注射pPZP221-Man的部位α-Man基因表达约是对照的1.2倍,而注射pART-Man1和pART-Man2的部位α-Man基因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分别是对照的47%和37%。同时对甜瓜果实成熟相关的6个候选基因在注射部位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在注射超表达载体的果实部位均上调表达;而在注射两种RNAi载体的果实部位均下调表达。这些结果表明甜瓜α–甘露糖苷酶基因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具有促进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佩艳  周刚  周巧丽  赵静  郑小林 《园艺学报》2013,40(8):1553-1559
 毛花猕猴桃‘华特’(Actinidia eriantha Benth‘Walter’)果实采后经50和75 mmol · L-1草酸钾处理后在常温下贮藏,果实腐烂率显著低于对照,贮藏15 d比对照分别降低6.7%和10%,贮藏中后期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草酸钾处理降低了果实在贮藏前期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推迟了呼吸跃变,抑制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木聚糖酶(Xyl)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活性,这些生理效应与草酸钾处理有效延缓果实后熟软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贮前热处理减轻柿果实冷害与细胞壁水解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柿果实冷藏后移到常温下后熟时, 果肉组织的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半乳糖苷酶、阿拉伯聚糖酶、木聚糖酶活性受到抑制, 引起果实冷害发生。贮前热处理能显著提高这几种酶的活性, 从而降低冷害指数, 使果实正常软化。  相似文献   

4.
玉铃花种子休眠原因及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铃花种子为试材,从种皮透水性、种子不同部位的浸提液萌发抑制测定等方面探讨了种子休眠原因,并用低温层积处理打破种子休眠,测定层积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4种内源激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玉铃花种皮存在一定的透水性障碍和机械束缚;玉铃花种皮及胚乳(胚)中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且抑制强度为种皮胚乳(胚),低温层积可有效打破种子休眠;随着层积时间延长,GA含量明显上升,ABA含量急剧下降,IAA/ABA、ZR/ABA及GA/ABA的比值升高可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以‘富士’× 新疆红肉苹果杂交F1群体中的2个绵肉株系‘绵肉1号’、‘绵肉2号’和2个脆肉株系‘脆肉1号’、‘脆肉2号’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试材,测定其果实硬度、脆度、乙烯释放量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2个脆肉株系各个时期的果实硬度和脆度均显著高于2个绵肉株系;②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的乙烯释放量均小,绵肉株系与脆肉株系间差异不明显,在花后130 d的成熟期,2个绵肉株系的乙烯释放量是2个脆肉株系的10倍;③2个绵肉株系果实的果胶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绝大部分发育时期高于2个脆肉株系,而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β–木糖苷酶、淀粉酶和脂氧合酶的活性在发育前期差异较小,到发育后期2个绵肉株系显著高于2个脆肉株系;④相关分析显示,绵肉脆肉特性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及淀粉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四川牡丹种子浸提液内源抑制物活性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研究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种皮、胚乳水浸提物对白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四川牡丹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活性。结果发现,四川牡丹种皮、胚乳中含有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物质,随着该物质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相同浓度的胚乳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种皮浸提液。胚乳浸提液能够直接抑制白菜幼苗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间接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四川牡丹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存在,可能是四川牡丹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四川牡丹种子浸提物可能通过影响保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白菜幼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
杜梨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杜梨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用200mg/L 6-BA溶液和1000mg/L GA3溶液处理杜梨种子,以清水为对照,同时低温处理杜梨种子,用未处理的种子作对照,测定杜梨种子的萌发和种胚及种皮的过氧化物酶、α-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活性,以分析种子与萌发机理,寻找打破杜梨种子休眠促进萌发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种皮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种胚的酶活性;低温或激素单独处理,种胚和种皮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无明显变化;但低温和激素处理则能诱导种胚和种皮的α-淀粉酶的活性,同时低温和激素处理能促进种胚和种皮的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浓度葡聚六糖和接种立枯病菌处理,研究了葡聚六糖对菜薹接种立枯病菌后的发病率、病情相关蛋白(PRs)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聚六糖处理可提高菜薹对立枯病菌的抗性,降低发病率。葡聚六糖处理对菜薹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接种立枯病菌后,产量明显降低,但葡聚六糖处理可以抑制立枯病菌对菜薹生长的影响,减轻产量的损失。葡聚六糖和立枯病菌处理都能明显诱导提高菜薹植株体内病情相关蛋白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内源激素乙烯、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的水平,但葡聚六糖的诱导作用明显大于立枯病菌。这些结果表明,葡聚六糖可提高植株体内病情相关蛋白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通过较高水平的内源激素乙烯、IAA和ABA的代谢传递抗病信号,诱导菜薹植株对立枯病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因子对钝萼铁线莲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钝萼铁线莲种子用不同浓度GA3溶液、不同温度、不同光照、不同储存条件处理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用GA3处理能促使钝萼铁线莲种子萌发时间提前,但对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影响;钝萼铁线莲种子在有光条件下发芽率明显高于黑暗条件;在25℃时种子具有最高的发芽率(74.67%);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方法,研究了外源赤霉素(GA3)对铅胁迫缓解效应的影响,以期为薏苡种植过程中预防铅毒害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中低浓度(25、50、100 mg·L-1)的GA3能够促进薏苡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低浓度(25 mg·L-1)GA3处理对铅胁迫下光合色素含量的抑制并无明显影响。50、100 mg·L-1 GA3可明显提高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缓解铅胁迫对植株光合作用的伤害。100 mg·L-1 GA3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通过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以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从而缓解铅对薏苡植株的毒害作用。但是高浓度的GA3对铅胁迫的缓解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方法测定了25℃和4℃处理下‘凤丹’牡丹(Peaonia ostti‘Fengdan’)种子播种后8个时期的激素含量变化,并利用qRT-PCR分析GA_3和ABA信号转导4个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25℃处理下种子可以正常萌发,而4℃处理下种子在播种后100 d内未萌发。两种温度处理下种子中GA_3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25℃处理播种后17 d(下胚轴萌发期)显著高于4℃处理;在25℃处理种子中ABA含量逐渐降低,而4℃处理下短时间降低后迅速升高,且在播种后7~17 d显著高于25℃处理。推测25℃处理下较高含量的GA_3可以促进种子萌发;而4℃处理下较高含量的ABA抑制种子萌发。qRT-PCR分析表明,PoGID1a和PoGAI的整体表达模式与GA_3含量变化趋势类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播种前期25℃处理下PoGID1a表达量一直显著高于4℃处理,而PoGAI却显著低于4℃处理(21 d除外);PoGAMYB4在25℃处理下呈升高趋势,在4℃处理下先升高后降低,但播种3 d后25℃处理显著高于4℃处理;PobZIP表达趋势与ABA含量变化相似,4℃处理显著高于25℃处理。故推测牡丹种子萌发受GA和ABA调控,GA通过调控信号转导关键基因PoGAMYB4、PoGID1a和PoGAI促进种子萌发,其中PoGAMYB4和PoGID1a可能受GA正调控,而PoGAI受GA负调控;ABA可能通过正调控PobZIP抑制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2.
以小白菜雄性不育系h08015为母本,以花椰菜自交系082005、082009、082010、082063为父本进行种间杂种离体子房培养。结果表明:离体培养时杂种子房发育天数、接种方式、激素水平及父本基因型对杂交种子发芽率均有明显影响。授粉后6 d的子房培养能获得较好的效果;4 d后剥取种子继续培养,获得的种子发芽率高于其他接种方式;不加激素的MS培养基好于添加6-BA及NAA的MS培养基;不同父本基因型最适取材时间不同,多数基因型最佳培养时间为授粉后6 d的子房,个别基因型则是授粉后10 d的子房。  相似文献   

13.
白菜叶形发育相关基因BrLOM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白菜(Brassica rapa ssp.chinensis)BrLOM2基因在叶发育中的调控机制,以白菜圆叶、裂叶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同源克隆得到BrLOM2基因,分析其时空表达特性及对激素的响应。结果显示,BrLOM2的ORF全长为549 bp,编码182个氨基酸,含有GRAS家族保守结构域,定位于细胞核,两种材料中的氨基酸序列在保守结构域存在两处突变。进化分析表明,BrLOM2属于十字花科LOM2分支,与大白菜(XP_009138823.1)亲缘关系最近。RT-PCR结果显示,BrLOM2在圆叶白菜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裂叶白菜,两种材料茎尖、第1片叶中表达量最高;裂叶中的表达量与叶缘裂刻数呈现同步增加的趋势,6-BA和GA_3分别抑制和促进叶片中的表达,说明BrLOM2低表达可能是裂叶表型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红毛五加种子的发芽率,通过对红毛五加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及不同生境种子进行层积催芽试验,研究不同层积催芽方法对红毛五加种子胚生长及发芽率影响。结果表明:红毛五加种子采摘后,经过90d左右的18℃高温层积处理过程,完成种子胚后熟生长,即完成种子形态后熟;红毛五加完成了种子胚的形态成熟后处于深度休眠中,4℃低温处理90d基本可以完成红毛五加可萌发种子的休眠过程;一定浓度GA3的有利于种胚在18℃高温条件下形成,种子的胚率提高,发芽率增加;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红毛五加种子发芽率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蒜芥茄(Solanum sisymbriifolium)是广西重要的番茄嫁接栽培用砧木。通过种子前处理及发芽试验探讨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筛选蒜芥茄种子催芽处理的最适组合。结果表明,低温及赤霉素(GA3)能解除种子休眠;低温诱导60 d 为最佳处理;30 ℃ 16 h/20 ℃ 8 h 变温条件下GA3 浓度200 mg·L-1,30 ℃恒温条件下GA3 浓度600 mg·L-1 较有利于蒜芥茄种子发芽;自然发酵方式采收的种子比未发酵直接采收的种子更易于催芽。  相似文献   

16.
白菜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杨酸处理后的‘苏州青’白菜为材料, 通过RT2PCR和RACE技术, 获得了白菜病程相关蛋白PR-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与甘蓝型油菜PR-1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 , 与拟南芥的同源性为78% , 与其它植物的同源性为57%~60%。Southern杂交表明该基因在白菜基因组中的拷贝数至少为2个。半定量RT2PCR分析表明, 2 mmol/L的水杨酸处理后12 h, 该基因的表达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我国大白菜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选育出一批优、特、异育种材料,进一步完善了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初步应用于育种实践,实现了杂交种全程机械化制种,培育出一批满足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大白菜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系统总结了过去5年大白菜应用基础和育种技术研究、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分析了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赤霉素(GA3)、6-苄氨基嘌呤(6-BA)、乙烯利等4种生长调节物质对水枸子种子进行发芽培养研究。结果表明:4种生长调节物质均可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吲哚丁酸(IBA)、赤霉素(GA3)、6-苄氨基嘌呤(6-BA)、乙烯利促进水栒子种子发芽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0、150、20、250 mg/L,综合比较认为20 mg/L的6-BA处理对水栒子种子的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19.
外源激素对结球芥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球芥菜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外源激素赤霉素(GA3)、萘乙酸(NAA)、6-苄氨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对芥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除6-BA外,NAA、GA3和ABA均对芥菜种子的萌发产生影响。在50 mg/L浓度以上时,NAA可抑制芥菜种子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GA3能提高芥菜种子的萌发特性,最佳处理浓度为50 mg/L;ABA能有效抑制芥菜种子的萌发,最佳有效抑制浓度均为15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