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降雹天气的预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草青  郭洪权 《农技服务》2009,26(10):112-113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3月28日广西西北部出现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得出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强对流的指数变化以及雷达回波产品特征。  相似文献   

2.
东北冷涡外围辽西沿海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9日辽宁省西部到中部地区1次短时强对流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降水的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底层冷空气和低空急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本次强对流天气。底层925~850hPa的充沛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地面复合线和低压环流造成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45dbz的强回波区与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并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3.
韩文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016-3020
利用NECP 6 h一次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2011年7月12日焦作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后西北气流中,中高层干冷平流、低层暖湿平流的大气层结增强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强的辐合上升和CAPE的高值区等物理量场均与强对流天气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能够提前预警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传龙 《吉林农业》2011,(3):202+210-202,2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自动站等资料对北京时间2010年6月18日发生在阜阳市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卫星TBB及物理量场等进行了空间上与时间上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低层增温增湿有利于不稳定层结形成与能量积累,冷空气和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显示,较强的上升运动,上干下湿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统计分析2001~2012年5~9月朝阳地区冰雹、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三类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采用探空构建方法选取临近探空站强对流天气发生日探空资料,研究与朝阳市强对流天气发生相关各项探空物理量,统计各参数阈值,进而找出朝阳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标,经过历史个例检验后投入本地强对流天气预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察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6月17—18日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红外云图上识别出对流云团的发展对强降雨发生有重要指示意义,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最旺盛阶段。中尺度分析可以作为此类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自动站和收集的灾情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云图演变特征分析2013年8月14日傍晚到夜间青海东部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发生在地面暖区中,快速东移的短波槽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机制,强的垂直风切变,中低层水汽条件好,主要导致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MM5模式资料对2005年4月20日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并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模式资料,对强风暴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揭示出强风暴云体内部动力场的结构特征,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地面实况资料和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等方面对2020年5月23日发生在龙口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主要是在冷涡横槽和地面气旋的共同影响下发生的;充足的水汽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动力条件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基础。可充分利用冰雹天气在雷达反射率和VIL图上的明显特征来做临近的预报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10.
整理分析岳阳2019年3月20—21日常规天气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产品,应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方法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背景及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不稳定能量积聚,19—20日地面倒槽发展,南风强盛,岳阳市前期地面升温明显,最高气温达到28℃以上;500 hPa中高纬为多波动型,湖南处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850 hPa四川、贵州交界处有低涡形成,中低层切变移动影响岳阳,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冷空气南下,斜压锋生,触发对流发展;中低空西南急流建立,来自孟加拉湾的强盛的水汽输送与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动量输送,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低层上升运动的形成,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与热力条件;此外,垂直上升运动的大值区与强对流发生时段对应较好,K指数、沙氏指数及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已达到岳阳出现强对流和短时暴雨指标;在强对流预报中,不仅要考虑大尺度环流及特征物理量,也要考虑地形对降水及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学诊断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宁地区2010—2019年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环境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西宁地区强对流天气多发生于7—8月,大通出现强对流天气次数最多,冰雹发生次数最多,雷暴大风发生次数最少;(2)将西宁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形势背景分成3类,建立了中尺度概念模型;(3)探空图上水汽类参数、层结稳定度类参数、能量类参数和垂直风切变上对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4)雷达回波图上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多种雷达产品对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有不同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西宁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7年8月7—8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此次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物理量场的基本特征和多普勒雷迭产品的一些典型特征。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2000~2005年湖南省内244个强对流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湖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强对流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72%的强对流天气出现在夜间,其中冰雹、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山区的频数大于平原,而大风在平原地区出现平均频数大于山区。通过分析强对流天气个例各气压层形势场的特点,结合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将湖南省内强对流天气划分为5种类型:地面冷锋型、副高边缘型、地面倒槽型、静止锋型、东风波影响型。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0.1°×0.1°)、西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和强天气分析技术对2015年5月7日的陕西省商洛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主要位于暖湿空气与干冷空气的交界处,地面温度、露点温度、海平面气压、风场分析清晰地反映出地面冷锋和低压倒槽的交汇区域,冷暖空气的过渡区对于强对流天气的落区判断有指示作用。中尺度天气系统发展的强盛程度通过TBB的时间演变图可以清楚地进行判断。强对流大多发生在TBB梯度大值区,冰雹云团大多产生在云团成熟期之前。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的强回波结构对于预警有提前预判的提示作用。在此次致灾天气过程中,明显低层弱回波区和中高层的悬垂回波结构,中层强回波中心与低层位移达1.5 km左右,预示了降冰雹的潜势。45 d Bz强度的回波延伸至9 km以上,这些指标对准确做出强对流天气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天福  刘鹏 《农技服务》2011,28(2):252-253
利用Micaps3.0对物理量实况资料作剖面,对2008年8月15日发生在贵州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垂直速度、水汽条件、能量场等物理量对此次强降水的作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附近。垂直速度、水汽条件、能量场等物理量对暴雨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8年3月4日午后江西省出现一次大范围罕见的强对流飑线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细网格预报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等数据资料,通过天气形势场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对此次飑线过程的发生和雷雨大风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受西北气流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2022年5月12日14:00至13日8:00地处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甘南州出现分散性强对流天气,多站出现冰雹和短时强降水。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重点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探空特征、物理量特征、强对流过程对流单的体演变及模式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低涡后部冷空气东移南下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鞍型场发展使地面辐合线长时间维持并缓慢东移;低层有暖平流,高层有冷平流,大气层结不稳定;中层700hPa~600hPa附近有逆温层存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堆积,午后近地面层增温,导致对流不稳定进一步增大;CMA-GFS和ECMWF模式对大尺度环流形势预报效果较好,对低层中尺度切变移速预报偏快,对物理量场的预报ECMWF模式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18.
一次突出区域性大雨天气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空环流特征、地面实况资料、各层物理量场数据、卫星云图等,综合分析了区域性大雨天气成因,并且提出了一些前期环流形势和各高度层物理量指标,为今后预报该类突发强降水天气过程总结经验,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刘辉  赵俊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03-15305
选取新疆天山北坡石河子垦区2008年8月26日18:00~27日11:00的18h内发生的4场强对流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T213和FY-2c产品,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场强对流天气都是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西北气流影响和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且上干下湿、上冷下暖,上下层温差≥26℃;地面中尺度辐合切变线是强对流性天气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是局地冰雹和暴雨发生的重要条件,其中地形的影响也是制作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时应重点考虑的因子;中-β和中-γ尺度云团是在绕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形成,该云团绕低值系统中心逆时针旋转,移动中逐渐加强或合并,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中-β和中-γ尺度云团边缘TBB≤-50℃等值线梯度最大处或云团合并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发生在甘肃酒泉的大风沙尘暴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本次沙尘暴过程类型为新疆热低压东移型。蒙古冷高压东移南压,南疆西部冷空气侵入,使南疆热低压东移到河西西部,蒙古冷高压后部回流冷空气倒灌进入河西走廊西部,由于河西走廊狭管效应造成河西西部大风、强沙尘暴天气。另外,沙尘暴发生时从低层到高层出现一致的上升运动,垂直上升运动区与沙尘暴天气发生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