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对南极磷虾、凡纳滨对虾、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在超低温环境下测定冻结曲线,并通过自然解冻的方式测定解冻曲线,对解冻后虾的品质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南极磷虾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为16 min,凡纳滨对虾为11 min,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为3 min;解冻时通过最大冰晶融解带的时间,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最短,为2.5 min,其次是凡纳滨对虾,为5.5 min,南极磷虾最长,为6.7 min.解冻后南极磷虾的感官评分结果是8.5+0.1,仍具有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淀山湖秀丽白虾形态特征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秀丽白虾是淡水湖泊中的重要经济种类。作为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研究其表型性状有助于提高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利于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机均匀选取淀山湖秀丽白虾140尾,体质量为0.6~3.1 g。利用电子游标卡尺测定体长(X1)、额剑长(X2)、头胸甲长(X3)、头胸甲宽(X4)、腹部长(X5)、腹部宽(X6)、尾扇长(X7)及体质量(Y)8个形态性状。以个体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秀丽白虾的7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显示,体长、额剑长和腹部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是影响体质量的最主要性状;所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指数为0.855,表明所选形态性状的确是影响体质量的关键形态性状;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以体质量(Y,g)为因变量,体长(X1)、额剑长(X2)和腹部长(X5,mm)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3.195+0.060X1+0.038X2+0.041X5。因此,以上形态性状为秀丽白虾选育提供了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东方白虾(Exopalaemon ovientis)的体尺性状和形态特征。[方法]采用形态度量和统计学t测验方法。[结果]就抱卵期个体大小而言,脊尾白虾明显大于东方白虾;在形态特征上,2种白虾的差异也较大。t测验显示,脊尾白虾和东方白虾在头胸甲宽/体长、腹部宽/体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长等指标上有极显著差异,其中在指节长/腕节长上,2种虾的平均值分别为0.5365和0.8687,在所有的形态指标中差异最显著(t值为9.12)。[结论]对脊尾白虾的健康养殖,应改变过去通过自然海区纳潮获得亲虾的方式,在养殖的各个阶段也应做好东方白虾发生情况的监控。  相似文献   

4.
日本沼虾种质资源挖掘和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沼虾自然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淡水水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对其利用主要是采捕野生资源,5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了人工养殖,直到八、九十年代随着海水对虾类流行疾病的爆发和养殖产量的骤减,日本沼虾凭借其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等优势,其养殖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近十年来,由于自然栖息环境的破坏和野生资源过度采捕,以及缺乏有效的良种选育技术,使得日本沼虾出现种质退化现象.简要概述了日本沼虾种质挖掘的历史和现状,并从形态学、生产性能、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分析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种质资源保护策略,以期为日本沼虾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保护以及科学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日本沼虾自然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淡水水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对其利用主要是采捕野生资源,5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了人工养殖,直到八、九十年代随着海水对虾类流行疾病的爆发和养殖产量的骤减,日本沼虾凭借其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等优势,其养殖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近十年来,由于自然栖息环境的破坏和野生资源过度采捕,以及缺乏有效的良种选育技术,使得日本沼虾出现种质退化现象.简要概述了日本沼虾种质挖掘的历史和现状,并从形态学、生产性能、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分析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种质资源保护策略,以期为日本沼虾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保护以及科学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实验认为:三种淡水虾对鱼卵的危害以日本沼虾最大,其次为小长臂虾、秀丽白虾,它们表现出不同的摄食节律。摄食鱼卵不但对湖泊水库中自然繁殖的经济鱼类、凶猛鱼类及野杂鱼种群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而且对孵化期较长的经济鱼类的受精卵移植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0年6月28日通过取样调查研究了上海市淀山湖沿岸及周边河道内河蚬的分布状况,发现湖内西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多(平均密度62.3个/m2,生物量62.7 g/m2),而东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少(平均密度13.8个/m2,生物量12.8 g/m2),位于东南侧的河道内河蚬密度最大,达到318.5个/m2,生物量225.2 g/m2。2011年1-12月通过按月取样对淀山湖内河蚬群落的生长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仔蚬(壳长<8 mm)在6月份大量出现,指示6月为淀山湖内河蚬的繁殖高峰期,仔蚬在1年后壳长生长至19mm,2年后壳长生长至27 mm,2年之后仍然存活的个体比例很低。估计淀山湖内河蚬在开始底栖生活之后的生命周期约为2~3年,理论上最大壳长为30 mm,实际最大壳长为34 mm。淀山湖河蚬的分布及生长数据将对于此区域河蚬资源保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淮河安徽段日本沼虾野生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日本沼虾13对中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分析了淮河安徽段日本沼虾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11个群体中共有118个位点经Bonferroni校正后显示杂合不足且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均小于0.658,显示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瓦埠湖、焦岗湖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高塘湖群体相对较低;淮河安徽段日本沼虾群体偏离了突变-漂移平衡,呈现出遗传多样性下降的趋势,说明群体即将或曾经经历瓶颈效应;群体间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ST=0.011 6),且没有形成显著的遗传结构,在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上可视作一个单元,这为日本沼虾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研究亮点:日本沼虾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本研究分析了淮河安徽段日本沼虾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现淮河安徽段日本沼虾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均较低,且没有形成明显的遗传结构,提出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上可视为一个单元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9.
对3种放养处理[T1,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少量鱼类共养;T2,与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共养;T3,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共养]条件下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虾体的生长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为淡水经济虾类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结果发现:日本沼虾的全长、头胸甲长、体长和体重在不同放养模式下差异显著(P<0.05),肌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分别为16.54%~17.97%、1.86%~2.25%、0.95%~1.12%和78.69%~80.56%,粗灰分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共检出氨基酸17种,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88~73.13,不同处理间丙氨酸含量差异显著;共检出脂肪酸16种,不同处理间脂肪酸种类组成和C18:2 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检测的9种矿物质元素(Na、K、Ca、Mg、Fe、Cu、Zn、Mn、Cr)中,Na、Mn、Fe、Zn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放养模式对日本沼虾...  相似文献   

10.
网目缩结对盘锦海域桁杆虾拖网网囊的选择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盘锦海域桁杆虾拖网网囊结构的调整,掌握网囊网目在不同缩结系数0.99、0.95、0.91时对桁杆虾拖网捕获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icauda的选择性影响,采用套网法对不同缩结系数的网囊网目进行了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网囊网目缩结系数的减小,两种虾的选择性曲线向右偏移,较小体长范围内虾的选择率变小,说明可以释放一定数量的幼虾;但当所捕获的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体长达到某一值时,缩结系数的减小对两种虾的选择性已无明显影响,当缩结系数为0.95、0.91时,对应葛氏长臂虾体长分别为42.5、52.5 mm,对应脊尾白虾体长均为47.5 mm。研究表明,缩结系数降低后,两种虾的选择范围均变小,选择性尖锐度变强,本研究结果可为桁杆拖网过渡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渤海海域幼虾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过渡期后的桁杆虾拖网归属问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日本沼虾对东北地区碱性湖泊水含盐量的适应能力,探讨碱性湖泊增殖与养殖日本沼虾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pH为7.72~7.81、碱度7.87~14.49mmol/L时,含盐量对幼虾毒性作用的24h半数有效浓度为3.17g/L,95%置信限3.02~3.32g/L。在pH为7.85~8.07、碱度16.97~26.96mmol/L时,含盐量对幼虾毒性作用的24h、48h、96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7.95、6.84、5.77g/L,95%置信限分别为7.74~8.11、6.69~6.99、5.59~5.93g/L。日本沼虾对东北地区碱性湖泊水含盐量的适应上限为3.69g/L,耐受限8.65g/L,耐受范围4.25~8.19g/L,长期生存所适应的含盐量为1.52g/L。碱性水环境下日本沼虾对含盐量的适应能力将下降。东北地区含盐量在4.0g/L以下、碱度在10~30mmol/L的碱性湖泊可以增殖与养殖日本沼虾。  相似文献   

12.
上海淀山湖刀鲚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刀鲚为淀山湖鱼类群落优势种,对刀鲚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湖泊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结构。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淀山湖收集381个刀鲚有效胃样本,采用传统胃内含物法对该鱼食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刀鲚全年均有摄食活动,夏季饱满指数强度最高、冬季最低,秋季空胃率最高、春季最低。(2)刀鲚食物由13大类、30小类饵料生物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数量百分比(N%)、出现率(F%)及相对重要性百分比指数(IRI%)在衡量刀鲚食物重要性方面表现一致,而重量百分比(W%)与前三者存在显著差异。N%、F%和IRI%显示,枝角类和桡足类是刀鲚的主要食物来源;W%显示虾类、桡足类和鱼类为刀鲚的主要食物来源。(3)刀鲚食物重量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但其数量组成无明显的季节变化。(4)综合各指数结果显示,淀山湖刀鲚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鱼类和虾类。刀鲚食物组成显示该鱼可通过下行效应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推测降低该鱼生物量将有利于淀山湖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女山湖的虾类组成及青虾和秀丽白虾在该湖的生态分布与繁殖特点;同时对该湖的虾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与增殖虾类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川沙县孙桥河道的水环境条件,青虾育苗与放流后群体分布、产量及群体数量估算的结果。本河道水温适宜,多数河段水质良好,适宜青虾生长;通过青虾产量统计和群体数量估算,证明人工放流青虾的效果较好,放流后3年产量(3268.95kg)是放流前3年产量(1451.23kg)的2.25倍。  相似文献   

15.
上海孙桥河道淡水青虾人工放流与群体数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川沙县孙桥河道的水环境条件,青虾育苗与放流后群体分布、产量及群体数量估算的结果。本河道水温适宜,多数河段水质良好,适宜青虾生长;通过青虾产量统计和群体数量估算,证明人工放流青虾的效果较好,放流后3年产量(3268.95kg)是放流前3年产量(1451.23kg)的2.25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北部湾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不同组距的划分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评估的影响,利用2006—2018年北部湾竹?鱼叉长数据重构长度频率,通过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和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方法,估算竹?鱼的初次性成熟叉长(L50)、渐进叉长(L)、相对自然死亡率(M/k)、相对捕捞死亡率(F/k)、相对总死亡率(Z/k)、最适开捕叉长(Lc_opt)、开发率(E)和相对生物量(B/B0)等种群参数。分析在不同组距情况下种群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初次性成熟叉长范围为157~162 mm;北部湾竹?鱼种群参数平均值分别为L=248 mm、M/k=1.38、F/k=6.92、Z/k=8.28和Lc_opt=156 mm;北部湾竹?鱼相对生物量B/B0低于0.5,E大于0.5;不同组距重构长度频率估算的种群参数结果有差异,且随组距的增大波动较为明显。研究表明,竹?鱼生物量相对低且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建议今后以样本数量、长度组成和生物特性共同确定某种鱼类长度分组组距。  相似文献   

17.
以体重0.672~4.827g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3.678~43.163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试验对象,研究这两种虾的胃容量及其与体长、体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和克氏原螯虾胃容量随着体重和体长的增加而增加;将日本沼虾、雄性克氏原螯虾和雌性克氏原螯虾的胃容量(y)和体重(x)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方程式:y=0.021 5x+0.006 5(r2=0.948 5),y=0.044 7x-0.008 5(r2=0.964 8),y=0.043 6x+0.0519(r2=0.978 7);3.009~4.827 g的日本沼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0.672~2.811g的个体,12.967~42.071g的雄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3.678~9.754 g的个体,不同规格的雌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柴松林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比根长都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体上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柴松林地最大细根生物量分布在10~20 cm土层,最大的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0~10 cm土层;最小比根长分布在20~30 cm土层,最小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60~7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细根生物量与>5 mm和<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天然柴松细根分布特征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细根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