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稻曲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稻曲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适碳源浓度为2%~3%,黑暗条件、pH4.0~8.0、完全培养基有利于稻曲病菌生长,稻曲病粒浸出液能影响水稻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温度、pH值、氮碳源及无机盐对稻曲病菌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和寄主生育期对病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为28℃;菌丝在pH值3~10之间均可以生长、最适pH值为6~7。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28℃。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蔗糖和L-天冬门酰胺,最佳浓度分别为2%和0.2%;无机盐为磷酸氢二钠与硫酸镁组合。病菌孢子释放量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晴天夜间释放为主,阴雨天全天释放。孕穗前、中期为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时期。  相似文献   

3.
对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8 ̄6.3,糖分及光照对孢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28℃,最适pH值为4.92 ̄6.98,菌丝生长对碳源选择性不强,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贮存在田间的厚垣孢子及菌核的萌发能力大大高于室内。其在7、8、9这3个月的萌发能力明显高于其它月份,这一现象与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稻曲球上分离到病原真菌,通过柯赫法则鉴定,该病原茵为稻曲病菌.对稻曲病菌的实验室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菌能够在PD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其生长温度在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温度过低或过高均抑制菌丝生长;在pH为4~10的PDA培养基上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8;同时测定了不同碳源和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对稻曲病菌生长及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SA适合病菌生长.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 -30℃,最适温度均为28℃;pH 4-11适合其生长和萌发,最适pH均为6.病菌在PSB培养液中培养13 d的菌丝干重最大(16.48 mg·mL-1),培养9d的分生孢子数量...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菌分离技术、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组织分离法、厚垣孢子悬液法、菌核萌发法对稻曲病菌进行分离,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稻曲病菌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分离方法均可以分离到稻曲病菌.其中厚垣孢子悬液法分离成功率最低,只有5.3%,其次组织分离法分离成功率为8.5%,菌核萌发法分离成功率最高,可达92.3%.供试的8种培养基中,以胁本哲氏培养基最适于病原菌生长,生长速率为1.15 mm/d;15~35 ℃菌丝均能生长,25~30 ℃下菌丝生长速率明显大于其他温度处理;pH值3~10菌丝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6.  相似文献   

7.
薄荷和泽漆提取液对稻曲病菌的离体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薄荷和泽漆提取液对稻曲病菌进行离体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薄荷提取液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在10%浓度下对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抑制达100%,而泽漆提取液的抑制率分别为14.79%和7.23%。此外,薄荷提取液还能显著抑制菌丝生长,引致菌落发生变异。本研究为开发防治稻曲病的植物源农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水稻稻曲病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diea virens(cke.)Tak)的浸染适期研究表明:水稻花粉母细胞充实期是稻曲病菌侵染水稻的最佳时期,其接种后的病株率为45%。在稻曲病菌浸染的最佳时期尝试引进拮抗细菌和化学农药的复配剂FP-Bb、生物农药纹曲宁、三唑醇、Bb-916、井冈霉素、稻曲清对稻曲病进行防治,防治结果为66.7%、75.6%、40.0%、45.2%、72.3%和80.1%;重金属类药剂稻曲清对稻曲病防效最好,生物农药纹曲宁、FP-Bb、井冈霉素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FP-Bb对稻曲病的控制效果随着单位面积用药量的增加,防治效果有所提高,比其组分15%三唑醇和Bb-916的控制效果好,不同次数的防治结果表明,在水稻花粉母细胞充实期足量药剂防治1次即可有效的防治水稻稻曲病。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菌粗毒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曲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有毒物质,本文研究了稻曲病菌粗毒素的制备及生物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以PD为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21d后经离心、过滤、高压灭菌制得的粗毒素对水稻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及愈伤组织的生长具有毒害作用。其可以作为抗性突变体筛选的选择压力进行抗稻曲病育种。  相似文献   

10.
稻生叶点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生叶点霉(PhyllostictaoryzicolaHara)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器形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均为6~7,但分生孢子萌发的pH范围很广,为1~14。持续光照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光暗交替有些刺激效应。菌丝生长以查彼及马铃薯稻叶培养基为最好,但查彼等合成培养基上不形成分生孢子器。在麦粒和稻粒培养基上分生孢子器大量产生。在加有番茄汁、桔子汁、土壤浸出液及1%蔗糖液、1%葡萄糖液中,分生孢子萌发率一般达80%以上,而在加有V8液和灭菌水中孢子萌发较差。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其中以果糖、甘露糖、乳糖、蔗糖、淀粉、葡萄糖、麦芽糖为最好。5种氮源中,酪蛋白水解物和硝酸钾较好,而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硫酸铵较差。  相似文献   

11.
白灵菇菌丝生长营养物质优化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白灵菇菌丝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在葡萄糖浓度3.0%,C/N为20∶1时白灵菇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中添加0.1%无机盐时,对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是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而硫酸亚铁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基对鹰嘴豆褐斑病菌(Ascochyta sp.)菌丝生长发育和产孢量的影响,筛选适合鹰嘴豆褐斑病菌生长及繁殖的培养基.[方法]采用7种培养基,即PDA、SCSC、CZ、EA、EPDA、M、ZM,观测鹰嘴豆褐斑病菌丝生长和产孢情况.[结果]EPDA培养基对菌丝生长最好,其次为ZM培养基,CZ培养基最不适合鹰嘴豆褐斑病菌菌丝的生长.ZM培养基最适合鹰嘴豆褐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其次为SCSC培养基,CZ和PDA最不适合鹰嘴豆褐斑病分生孢子的产生.[结论]ZM培养基为最适宜该菌生长和繁殖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为找出适合白灵菇菌丝生长的谷物颗粒培养基,为白灵菇菌丝体的培养、提取与白灵菇栽培料的制备提供一定的依据。本研究在微生物实验室内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白灵1号与白灵801为供试菌株,通过对菌丝萌发时间、颜色、密度、均匀度、平均生长速率和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不同谷物(脱壳与不脱壳)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脱壳与否,白灵1号与白灵801在供试的7种谷物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生长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最适合供试白灵1号菌株菌丝生长的是脱壳高粱培养基,其次为不脱壳的小麦和高粱培养基,最适白灵801生长的是不脱壳大麦培养基,其次为不脱壳小麦、荞麦、高粱米培养基;通过对比,在脱壳谷物培养基上(除荞麦外)白灵1号菌丝生长指数较高,在不脱壳谷物培养基上(除大黄米外)白灵801菌丝生长指数较高。综合各项因素,不论脱壳与否,高粱、小麦、大麦培养基相对适合白灵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生物量测定,研究不同温度、酸碱度及光照对榆白涩病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榆白涩病病菌菌丝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以生长;最适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pH值3~11范围内病原菌丝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的pH值为9。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5~35℃温度范围内病原孢子均可萌发;最适于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0℃;最适孢子的生长pH值为8。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不同光照试验表明光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外界环境因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丝生长适宜温度、培养料含水量、p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2~28℃,最适温度25℃;培养料适宜绝对含水量65%~75%;最适绝对含水量75%;适宜pH值为5.02~7.24,最适pH值为5.79。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榆黄蘑的深层发酵最佳培养基的制备,为榆黄磨的液体发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以初选培养基为基础,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适合榆黄蘑菌丝体生长以及适合产生胞外多糖的优化培养基。[结果]确定适合榆黄蘑菌丝体生长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汁20.00%、葡萄糖1.00%、蔗糖1.00%、牛肉膏0.15%、蛋白胨0.15%、NaCl0.01%、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VB0.001%。适合产生胞外多糖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汁20.00%、葡萄糖1.50%、蔗糖1.50%、牛肉膏0.10%、蛋白胨0.10%、NaCl0.03%、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VB,0.001%。[结论]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培养基进行榆黄蘑的深层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寻找适合松乳菇生长的人工培养基。从山地松林上采集野生松乳菇,设计5个母种培养基和7个原种、栽培种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以及室内、室外和半人工模拟栽培试验,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5个母种培养基均适宜松乳菇菌丝体的生长,最佳母种培养基为:马铃薯200.00 g、葡萄糖20.00 g、琼脂20.00 g、蛋白胨2.00 g、硫酸镁1.90 g、磷酸二氢钾3.75 g、VB112.5 mg、水1 000 ml。7个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均有显著影响,最佳原种、栽培种培养基为:棉籽壳88%、松木屑10%、糖2%。人工栽培和半人工模拟栽培均可观察到菌丝体的生成。该研究为松乳菇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氨基酸对黑木耳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酸对黑木耳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试浓度下,酪氨酸抑制黑木耳菌丝的生长,Thr、Gln、Gly、Glu、Phe、Arg、Leu、Lys和Met在低浓度下有利于黑木耳菌丝的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菌丝生长反受影响;Ala、Ser和Asn黑木耳菌丝生长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2%、0.4%和0.2%。天门冬酰胺(Asn)在散射光条件下,可促进黑木耳菌丝形成耳基,适宜浓度为0.05%~0.10%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吉林地区野生紫丁香蘑生物学特性,分别从温度、pH值、碳源、氮源、单色光、无机盐及维生素7个影响因素,对紫丁香蘑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H值为6.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牛肉膏,在菌丝生长过程中施加合适的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添加一定量的硫酸镁和VB1也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交试验进一步表明菌丝体最佳生长条件为麦芽糖、20℃、pH值6.0、VB1、牛肉膏、硫酸镁、蓝光。  相似文献   

20.
暗褐网柄牛肝菌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进行了母种培养基的筛选,从菌丝的长势、长速和均一性3方面研究了菌丝在7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M1是最适合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母种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